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心得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心得

【摘要】: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

时间:1935年10月下旬。

那时,中央红军长征中越过六盘山后,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苏区边境吴起镇。宁夏军阀马鸿宾的骑兵部队,奉蒋介石的命令尾追甚紧。10月20日,马家军五个团的骑兵气势汹汹地追袭而来。

毛泽东看到敌情通报决心斩断这个“尾巴”,他当机立断:“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但是,敌人是骑兵,且势众人多,来势凶猛,而红军经过长途跋涉,多番征战,不仅兵力不足,而且已很疲倦,战场态势明显敌强我弱。

此仗怎么打?毛泽东与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共商退敌之策,决定给马家军以致命的打击,由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指挥。

为了打好长征结束前这场恶仗,彭德怀亲赴前沿察看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吴起镇一带地理环境是:村与村之间往往隔着一条条深几十米、长几十里的大土沟。这些塬上深沟,最适合打伏击战。

彭德怀立即摆兵布阵,分派参战部队各就各位,准备迎敌。

10月21日凌晨,秋高气爽,红军进入阵地。

毛泽东手拿望远镜,站在吴起镇边大马梁山顶上,观察敌情。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只见尘土飞扬,滚滚而来,马家军骑兵朝红军阵地扑过来,很快钻进伏击圈。

刹那间,一声信号弹响,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伏兵一齐杀出,迅猛突击,一下把敌人前面的骑兵冲得七零八落,敌兵纷纷落马。

敌人后续四个骑兵团又扑上来,彭德怀指挥部队分头痛击,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红军开始炮击敌人设在古庙里的指挥部,炮声中,敌指挥部中弹起火,损失惨重。一时间,敌人成了无头苍蝇,乱闯乱撞,向后逃窜。红军奋勇追击。

吴起镇伏击战,红军以少胜多,歼灭一个骑兵团,击溃三个团,俘敌七百余,缴马近千匹。“切尾巴”一仗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阵地上,毛泽东握着彭德怀的手,爽朗的笑道:“步兵追骑兵,只有我们红军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啊!”战斗大获全胜,彭德怀率部出发。毛泽东乘兴挥笔,写了一首六言诗,请人送给彭德怀。诗曰:(www.chuimin.cn)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寥寥24个字,刻画了一位横刀立马的大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彭德怀战将品格的热烈赞颂。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权延赤:《龙困——贺龙和薛明》,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9—10页)

戎马倥偬,军情紧急,此时毛泽东无暇细论《三国演义》。他把彭德怀和张飞相比,很可能是想到了“张飞喝断长坂桥”……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攻取荆州刘备率领军兵百姓后撤,在当阳长坂坡被曹军追上,一场苦战,刘备带领少数人马冲出重围,命张飞带二十人断后,抵挡曹军追兵,张飞横矛立马于长坂桥头,吼声如雷,吓得追赶而来的曹营兵将魂飞魄散,落荒而逃……

彭德怀吴起镇奋勇切断马家军这个“尾巴”,

张翼德长坂桥逞勇喝退曹营万千追兵。

两者确有相似之处。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从此,在红军队里,彭德怀是“猛张飞”便流传开来。

毛泽东以张飞誉彭德怀,在于肯定其为革命战争所作的贡献,赞美其英勇果敢。

不过,比之张飞,彭德怀不但有其勇敢,而且还有其谦虚。毛泽东的六言诗发给彭德怀后,他将“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1954年,彭曾对军事参谋王亚志回忆此事说:“在战斗结束后,我回来时看到桌子上毛主席写的这首诗。诗的第一句恰好是电报里的那一句,只是毛主席把其中的‘路险’写成了‘路远’,把‘沟深’写成了‘坑深’。我当即拿起笔来,把最后一句‘唯我彭大将军’改成‘唯我英勇红军’,又放回了原处。”(《人民日报》1979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