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揭示古人爱敬君子不恤小人的毛病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揭示古人爱敬君子不恤小人的毛病

【摘要】:《三国志·蜀书》本传说他“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指的正是他的这个毛病。小说第八十一回,刘备、张飞为关羽报仇,兴兵伐吴。可张飞没有听取刘备的劝告,不思改悔。二将被逼,夜间乘张飞醉酒,入帐刺杀张飞,投奔东吴而去。一次,毛泽东告诫王震: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的教训确实是血的教训,足以警示后人。毛泽东批语的意思是:大老粗张廷蕴平生尊重知识分子,是爱敬君子的张飞一流人物。

张飞勇冠三军,张飞粗中有细,张飞豪爽坦诚,这是张飞的优长;张飞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性格暴躁,虐待部属。《三国志·蜀书》本传说他“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指的正是他的这个毛病。

既是首长又是兄长的刘备,对“三弟”的这个毛病十分了解。小说第八十一回,刘备、张飞为关羽报仇,兴兵伐吴。刘备嘱咐张飞:“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打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三国志·张飞传》也有这样的话。意思是提醒张飞:“你酒喝多了就发脾气,好鞭打士卒,却还把他们留在身边,这是招致祸患的做法。”可张飞没有听取刘备的劝告,不思改悔。

后来,张飞果然因此丧命:他告别刘备,回到阆中,命三日内赶制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部将张达、范强请求宽限时日,张飞报仇心切,将张、范二将绑在树上,各打五十鞭,限令第二天备齐旗甲,否则斩首示众。二将被逼,夜间乘张飞醉酒,入帐刺杀张飞,投奔东吴而去。

1932年前后,在中央苏区,毛泽东与王震时常谈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一次,毛泽东告诫王震: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刘备常常劝告他们。毛泽东勉励王震:“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武汉文史资料》1986年第4辑,第187页)(www.chuimin.cn)

关羽因其“骄”而兵败麦城;张飞因其“暴”而身亡阆中。作《三国志》的陈寿评论张飞说:“(张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张飞的教训确实是血的教训,足以警示后人。毛泽东治军,主张官兵平等,废止肉刑,进行思想教育,是吸取了历史上包括张飞在内的经验教训的。

对张飞“爱敬君子”的优长,毛泽东也是记得的。建国后,他读《新五代史·张廷蕴传》,其中有:“廷蕴武人,所识不过数字,而平生重文士。”毛泽东批注:“张桓侯之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72页)张飞死后,被追封谥号“桓侯”,史称张桓侯。毛泽东批语的意思是:大老粗张廷蕴平生尊重知识分子,是爱敬君子的张飞一流人物。对张飞这项长处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