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关云长擒河北名将!《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揭秘

关云长擒河北名将!《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揭秘

【摘要】: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河北名将颜良就这样被关羽杀掉了。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不想白马和延津之役,颜、文二将撞到他的刀口上,也许是因为关羽立功心切、心志决然加上武艺高强,所以能于万军之中轻取河北名将。

1947年夏秋之际,国民党胡宗南率部进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带领部队转战陕北。一天行军路上,毛泽东兴致很浓地和大家一道猜谜语后,转而与周恩来议论起东北野战军的夏季攻势、刘邓大军挺进鲁西南、晋察冀野战军向津浦路和平汉路北段出击。议论到高兴处,毛泽东两眼熠熠放光,突然扭转身,大声说:

“不要猜谜了,换个节目,你们都是兵么。”他指着警卫排长说:“阎长林,你们新四旅打过不少胜仗,你说说有些什么好经验?”

阎长林脱口而出:“党和毛主席领导得好。”

毛泽东说:“人民军队都有党的坚强领导。要谈点新四旅的特点出来。”

阎长林抓抓头皮,想起了什么,大声回答:“新四旅河北人最多。”

毛泽东放声大笑:

“哈哈,河北人就一定打胜仗?三国时候,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不是叫山西人关云长给杀了吗?”(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185—186页)

李银桥小声说:“山西人也不一定能行,关云长就不如彭老总。关云长走麦城,彭老总可是三战三捷。”

“噢,你还是很有见解嘛。你也是河北人吧?”

李银桥脸红了,轻轻点头。

“怪不得不服气。你也在新四旅待过?”

“没有。爷台山战斗是我们三五八旅和新四旅一起打的。他们老兵多,差不多都是三八式。”

“这一条可以成立!”毛泽东点头。(www.chuimin.cn)

阎长林接口道:“干部也强,差不多都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武器也不错。”

“这还谈出了一些特点。”毛泽东显然比较满意。

这是一次看似闲聊实际很有意义的谈话。毛泽东信手拈来,引用了《三国演义》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文学典故。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之末和第二十六回之首,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的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坷,直扑白马,进攻曹操所置的东郡太守刘延,拉开了袁、曹逐鹿中原的战争帷幕。白马战斗之初,颜良连诛曹营二将,又打败曹军猛将徐晃。曹操急调关羽来参战: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直奔颜良。颜良正在魔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

河北名将颜良就这样被关羽杀掉了。这个故事展示了关云长蔑视敌人、万夫难当的英雄气概,是表现关羽勇武过人的“重场戏”。关羽斩文丑的故事紧接其后,说颜良被杀后,文丑对袁绍说:“颜良与我如兄弟,今被曹贼所杀,我安得不雪其恨?”于是袁绍令其带10万大军,渡过黄河,抢占延津,进攻曹军。不过,文丑不但不能“雪恨”,反而得到的是与颜良同样的下场,书中写道:

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贱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三国演义》中讲关羽战场上的故事,斩颜良、诛文丑较为有名。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关羽则是山西人,此时暂降曹操,曹待其甚厚,他想立功回报,好去找故主刘备。不想白马和延津之役,颜、文二将撞到他的刀口上,也许是因为关羽立功心切、心志决然加上武艺高强,所以能于万军之中轻取河北名将。

毛泽东与身边警卫人员讨论“新四旅打胜仗的经验”,并要求他们“谈点新四旅的特点出来。”当时,解放战争正在艰难中胜利前进。就陕北战场来说,刚刚取得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的胜利,歼敌14000余人,这就是警卫战士李银桥说的西北野战军的“三战三捷”,彭德怀同志是西野司令员。毛泽东此时和警卫人员探讨“新四旅打胜仗的经验”,既有利于总结战争经验,也是为了提高他周围这些年轻农民战士的水平。这与一般的闲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毛泽东让警卫人员“谈出特点”,显然是为了让他们认真动脑子,找到打胜仗的规律。

针对阎长林说的新四旅打胜仗是因为“河北人最多”的偏颇之见,毛泽东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顺手引来战士们都不陌生的《三国演义》中山西人关羽斩杀河北名将颜良文丑的故事,予以开导,于谈笑风生中含蓄批评了阎长林的见解。在他的循循善诱下,警卫战士终于总结出新四旅打胜仗的三条经验:一是老兵多,差不多都是抗战时期入伍的(所谓“三八式”);二是干部强,差不多都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三是武器也不错。毛泽东认为这些经验“可以成立”,警卫战士们“谈出了一些特点”。

“河北人”李银桥,对关云长“不服气”,举出关云长吃败仗“走麦城”的例子,并说关云长不如刚刚“三战三捷’的老总彭德怀。身为大军统帅的毛泽东,并不因为这个小兵反驳自己的意见而不高兴,反而说李银桥“很有见解”,并肯定他总结的经验“可以成立”。统帅与士兵、历史和现实,在优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形成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达到了心灵、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原先,毛泽东对李银桥了解并不深切,这次交谈后,毛泽东问周恩来:“那个小鬼叫什么?”“李银桥。”“小鬼不错嘛。”毛泽东又回头瞟了一眼李银桥。也许,正因为李银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到之见;也许,因为毛泽东也说过“关云长不如彭老总”,观点有契合之处,总之,统帅和士兵开始心心相印了。

战争年代陕北高原上这历史的一瞬,如电光雷火那样稍纵即逝了。但毛泽东使关云长、颜良、文丑这些《三国演义》人物也行进在转战陕北的解放军队伍里,则带有永恒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