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面、准确、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一个判断虽然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局部情况,但从事物的全局、整体、全过程来看,具有片面性,这样的判断尽管真实、正确,但不够恰当。逻辑学要求我们作出的判断应是真实的、正确的和恰当的。结果扶出来的是“机不可失”四个字。这里,算命先生就是利用“机不可失”可表达不同的判断来糊弄陈济棠的。......
2023-12-04
1953年底和1954年初,毛泽东为主持写出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杭州一连住了四个多月。当时,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负责安全保卫工作,时刻不离毛泽东左右。两人谈话,免不了论到《三国》,论到关羽。
一天,毛泽东漫步在烟霞岭西九溪十八涧的绿松花丛中。毛泽东问王芳:
“《三国演义》你看过没有?”
“看过。”
“也看过。”
“你读过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
“我很佩服关公。”王芳想了想回答说:“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先是斩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后来在曹操麾下时又斩颜良,诛文丑。千里寻兄时,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那重义气,轻富贵的优良品质,深明大义的儒将风度,‘单刀赴会’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不知倾倒了多少人。但是,他又有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
“看来你对关公还是很有研究的嘛!”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李约翰 镡德山 王春明:《毛泽东和省委书记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97页)(www.chuimin.cn)
在通常的情况下,毛泽东与人评论古典小说,或论其思想艺术,或论其人物塑造,绝不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是则是,非则非,又好发表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意见。他赞扬王芳“对关公很有研究”,显然是他同意王芳对关公这个小说人物的分析。
作为文学典型形象,关羽在《三国演义》里是被着力描写的。关羽的艺术形象,生动丰满,塑造得比较成功。说其很出色,完全可以。毛泽东问“关公这个人怎么样”,问的是关公的艺术形象,王芳回答说“佩服关公”,说关羽“很了不起”,当然是对关公的评价。统观《三国演义》,关羽艺术形象的成功之处,也不外于此。
首先,是关羽“义重如山”的艺术形象。毛宗岗说关羽“义绝”,这是对关羽形象伦理内涵深刻、准确、简洁的概括。《三国演义》用许多笔墨来宣染张扬关羽讲“忠义”的性格,把他描绘成一个身体力行“忠义”的偶像,讴歌了他“义贯千秋”“大义凛然”的重义品质。小说开篇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把刘备、关羽、张飞的结合作为一种“义聚”推到读者面前,为首先出场的三个人物定下了思想基调。在以后的三国故事中,虽然刘、关、张都恪守“结义”时的誓言,言行之间,不忘手足情义,而关羽表现得更为自觉,更为突出。如罗贯中在小说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用四回的篇幅,重彩浓墨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关羽的“忠义”性格。
其次,是关羽“武艺高强,威震天下”的艺术形象。刻画关羽的勇武神威,花费了大量笔墨,突出了关羽万人无敌“超群绝伦”的英雄气概。
小说第五回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汜水关前遇到董卓大将华雄的顽强抵抗。华雄骁勇异常,威风八面:打败鲍信,挫锐孙坚,斩俞涉,杀潘凤,诸侯“大惊失色”,十八路大军的盟主袁绍叹息“为之奈何”。正在这时,关羽挺身出场:杯酒尚温,力斩华雄。
小说以后的章节,写关羽于万军之中力斩河北名将颜良、文丑,如探囊取物一般(第二十五回、二十六回);写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驱驰,无人能阻拦得住(第二十六回);写关羽单刀到东吴赴会,鲁肃等不能动其一根毫毛(第六十六回);写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君臣议论迁都,以避其锋(第七十四回)。作者通过不同情节,不同的场面,多侧面成功地表现了关羽的神勇气概和英雄形象。
最后,是关羽“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的艺术形象。值得赞扬的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并不把关羽当完人来描写,一味地往关羽脸上贴金,也对关羽作了不少批判性描写,即描写了关羽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弱点”的一面。作者在蜀汉内部人际关系的矛盾中,展示了关羽自视太高,目中无人的性格。如第七十三回,关羽听说老将黄忠和自己一起被封为“五虎大将”,并不考虑这是刘备图谋中原举大事的人事安排,竟怒气冲冲地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傲态溢于言表。关羽一方面轻慢同列,有碍团结,另一方面也轻视敌将,麻痹大意。第十一回,东吴起用年轻将领陆逊为将,这本来就是为了让关羽“以骄其心”,自负自大的关羽正中其下怀,视陆逊为“孺子”,并不严加戒备,结果让东吴偷袭荆州,抄了后路。
王芳评论关羽,可谓至当之论。毛泽东赞扬王芳,也不是随声附和之语。显然,毛泽东也是这样看待《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个形象的,和王芳有共同的审美感受。一者,王芳的评论具有概括的准确性。《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其主要的方面,即如上述三点。能看透这些,抓住了关羽形象的本质和要害。二者,王芳的评论具有分析的辩证性。他较好地贯彻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方法,从两个方面观察关羽,既指出其感人至深的优长,又揭示其令人扼腕的“致命弱点”,不偏执一端,顾及了全面。
毛泽东关注关羽艺术形象,是因为他读《三国演义》时,这个人物形象给他留下了至深的印象。他在讲话、谈话中曾多次提到演义小说中的关羽,就是最好的证明。关羽也确实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诚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至于写人……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中国小说史略》第107页)毛泽东曾说他“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看来在评论关羽上,两位思想伟人也是心交神通的。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要全面、准确、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一个判断虽然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局部情况,但从事物的全局、整体、全过程来看,具有片面性,这样的判断尽管真实、正确,但不够恰当。逻辑学要求我们作出的判断应是真实的、正确的和恰当的。结果扶出来的是“机不可失”四个字。这里,算命先生就是利用“机不可失”可表达不同的判断来糊弄陈济棠的。......
2023-12-04
在马克思著作中,有两点是十分清楚的:一是马克思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将“实践”与“理论”作为对应、对立概念的传统。与此同时,另一方面,马克思对实践概念有了更为明确的界定,主要是把实践看作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即感性的劳动。这是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最基本含义,也是马克思实践观之所以直接通向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因。......
2024-01-10
毛泽东看着王芳回答得很自信的样子,笑了笑说:“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但关羽的改名换姓与亡命外逃大有关系是肯定的。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其所著《归田琐记·三国演义》中说:“关公本不姓关”。他之所以姓“关”,就是他在逃亡路过潼关时,怕暴露真实身份,不敢讲真名实姓,因而在受到盘查询问时“指关为姓”。他后来以“关羽”之名为世人所知,真名实姓却被埋没了。......
2023-11-27
我们建立“档案袋评价”时考虑到力求使评价体现发展性、丰富性、整体性,并具有互动式、立体式、动态式的特征,体现“小班化教育”的改革目标和精神。2.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尝试以“档案袋评价”来替代单一的以纸笔考试评价学生的方式,尝试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来挖掘学生的多元潜能。......
2024-04-24
与此同时,国际上也非常关注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为了澄清国际舆论,回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诽谤攻击,我们党也必须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必须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三要从根本上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彻底肃清来自“左”和右的严重干扰,就必须发挥历史决议的权威性。......
2024-06-25
由于非赛事之外的设计实践具有各种不同的目的性,其设计任务也有不同的特定要求。在承担相关设计任务之时,首先对“五W”原则相关信息、素材的收集与调研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根据这五个原则和经营者的一些想法和要求,最终才能形成一个汇集了各种因素,并且具有明确设计目的性的设计任务。如美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拉尔夫·劳伦设计服装时,设想的是顾客的生活方式,对上述所说的“五W”原则做了更人性化的情境延展。......
2023-06-24
关于毛泽东建党思想形成的标志和特点问题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性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一毛泽东建党思想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2024-06-25
1958年11月20日,在武汉东湖畔的住所,毛泽东召开几位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在谈到曹操时,毛泽东说:“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最奸不过老曹操”,这是一般群众读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评价,“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这是封建士大夫对小说中曹操形象的评价。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不同,乃至互相对立。......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