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南京,古称石城,因为旁有石头山而得名。据《太平御览》引《吴录》:“刘备曾派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也’。”秣陵,即今南京。诸葛亮是说,吴国都城建邺地势雄伟险要,东面的钟山像盘曲的龙,西面的石头城像蹲着的虎,这是帝王建功立业的地方啊!
对六朝古都南京,毛泽东心仪已久;对诸葛亮的宏论,毛泽东铭记在心。
早在1920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毛泽东因事从北京乘火车沿津浦线南下,经浦口来到南京,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南京城墙环绕一周,“还在南京城寻找六朝旧址”。1936年他在陕北保安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谈话时还提起这段往事(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114页)。“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毛泽东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毅然走出乡关,上下求索。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对祖国的每一片热土,对脚下这虎踞龙蟠的石城,怀有何等深切的赤子之情呵!他那时是否想到了诸葛亮对山川形胜的评论,不得而知了。
1949年春天,毛泽东在北平西郊双清别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人民解放军挥师渡江,一举推翻蒋介石二十二年的反动统治。捷报传来,毛泽东欣然阅览着新华社报道南京解放的号外,遥望南天,神驰金陵,挥毫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辉煌诗篇,雄视千古,大气磅礴: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蟠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74页)
“虎踞龙蟠今胜昔”,毛泽东自然想到了诸葛亮对南京地理形势的评论。诸葛亮盛赞南京形胜优异,毛泽东则进一步讴歌南京的新生,南京的解放,指出其今非昔比。古人作诗,多说南京今不如昔,如宋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再如元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胜利进军的毛泽东在诗句中用成语典故,简练而庄严地表达了南京解放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作者和全国人民极度兴奋的心情。解放了的南京是人民的城市,更加雄伟壮观,这是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www.chuimin.cn)
解放后,南京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毛泽东,出巡每临南京,都有对这座城市的由衷赞美,尤其对“今胜昔”的赞美。
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在陈毅的陪同下,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视察参观。一行人看完古代天文仪器之后,来到南面的一个小山头。
陈毅说:“这里就是当年太平军和清军浴血激战的天堡城,主席是不是上去看看?”
于是,毛泽东健步登上了天堡城。非常熟知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对大家说:
三国时候,诸葛亮就对孙权说过“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的话,用以概括金陵形势。“龙蟠虎踞”就是指紫金山像条龙蜿蜒而来,南京城像老虎似的蹲在那里。今天这个形势依然如故。
毛泽东还说:“天堡城地势险要,是保卫南京的前哨阵地。当年太平军与曾国藩展开血战,坚持了两年多,真不简单。如果当年洪秀全能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情况就会好多了。”
毛泽东还讲到南京古名石头城,孙权建都于此,称建邺,在接近长江一带的地方还有石头城的遗址。(《毛泽东在江苏》,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22页)
俯瞰古老的南京城,眺望远处浩渺的大江,毛泽东纵论古今。
虽然,“虎踞龙蟠”的南京城今天“形势依然如故”,但必然物在而人非,可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地势险要并不能使洪秀全最终夺取胜利,“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善于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进,最终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毛泽东却最终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不过,他把这看成是人民的胜利。南京城回到人民手中,和以往大不一样了。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再次来到南京。那天,他在军地干部会议上作了近两个小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议论风生的讲话,即由说南京生发开去:
“南京这个地方,我以前曾经来过,我看是个好地方。古人就称赞这里‘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确是龙蟠虎踞。不过,近代有人说这龙蟠虎踞是‘古人之虚言’,意思说这是古人讲的假话。看来还不能这么说。如果讲这是一个虚言,那就是在过去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统治的旧时代是一个虚言。‘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搞了20来年,搞得国破民穷,虎踞龙蟠的南京自然也就徒有其名了。现在,南京回到了人民手里,我看南京还是个好地方。”(《毛泽东在江苏》,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84页)
毛泽东不仅熟悉南京的历史,而且对南京别有一番深情厚爱。
毛泽东认为,诸葛亮说金陵龙蟠虎踞并非“虚言”;国民党统治南京弄得国破民穷,“只有兴亡满目”,使其徒有“虚名”了;古老的南京城回到人民手里,经过建设,使其发展,形胜之美加上建设之美,将永远是个“好地方”。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途中,毛泽东特意到《三国演义》中发生了许多战事的名城徐州寻访古迹,凭吊古战场。确实,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经常提到的名城。熟读《三国演义》的毛泽东,环绕徐州城墙寻访历史遗迹时,是否想印证这些故事,可想而知。此次游历,毛泽东所到的六朝旧址南京,也是《三国演义》中的名城,三国时称南京为建业,是孙权时期吴国的都城。......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郭嘉多谋善断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评论三国官渡之战,一方面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另一方面十分赏识郭嘉的多谋善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后来,郭嘉果然多谋善断,料事如神,言必有中。......
2023-11-27
即使在敌情险恶、戎马倥偬的环境下,毛泽东也时时眷恋着《三国演义》。在谭家的藏书中,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试想,在偏僻如井冈山,闭塞有敌军围困的情况下,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能于大闹书荒之时,得到一套《三国演义》,其高兴心情可想而知。有一次打土豪时,毛泽东特意到土豪家里寻找《三国演义》。......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刘备所以在安营扎寨上犯了错误,原因在于只顾寻找阴凉处避暑,忽略了敌军可能利用林木茂密的条件火攻的一面。毛泽东于三年困难时期,漫淡刘备“犯了错误”,是否有自责之意,不可妄断。我们也没必要坐实老人家谈话具体所指,只要了解了他指出刘备“被火烧连营”的错误战术,也就可以了。......
2023-11-27
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