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929年古田会议:毛泽东的宣传鼓动方法效果显著

1929年古田会议:毛泽东的宣传鼓动方法效果显著

【摘要】:1929年底,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诸葛亮的“激将法”收到了如期效果。不过毛泽东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使用“激将法”的层面上,他对古今的“宣传鼓动”作了阶级分析,指出我们的战士“有高度的阶级觉悟”,我们用不着“激将法”,但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作宣传鼓动工作”,以提高官兵的阶级觉悟,启发大家的革命英雄主义。

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这句话是毛泽东于1930年5月在红四军一次大队以上干部会议上说的。很有趣,诸葛亮“走进”红军队伍,他此时的面貌是“宣传鼓动工作”专家,是毛泽东从《三国演义》里给干部们“请”来的思想工作样板。

1929年底,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红军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创始,到1929的12月,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红军中的共产党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学到了许多东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古田会议多侧面地总结了党在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古田会议决议中也讲到“红军宣传工作问题”。

古田会议后,毛泽东非常重视部队对大会决议的贯彻执行,不断地、适时地给予许多宝贵的指示。1930年5月,毛泽东到各部队检查贯彻古田会议决议情况,他看到,旧军队的一套管理办法破除了,新的一套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军阀主义的管教方法被反掉以后,一部分干部对部队的管理教育感到不知应该从何处着手。为此,毛泽东专门召开了一次大队以上的干部会,他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对部队进行管理教育。毛泽东把革命军队的管理教育方法归纳成七条。其中第六条是“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反对命令主义”。讲这个问题时,毛泽东特地给大家讲了三国时黄忠老将大败夏侯渊的故事。

他说,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立下军令状:如不斩夏侯渊于刀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

讲到这里,毛泽东又指出,我们的战士是有高度阶级觉悟的,我们用不着“激将法”,但是我们却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用宣传鼓动提高战士的阶级觉悟,启发大家的革命英雄主义。把道理讲清,任务讲明,战士们就可以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专靠指派命令,不做宣传鼓动,就是执行了命令,也不会得到更大的成绩。(赖传珠:《古田会议前后》,《伟大的历程——回忆战争年代的毛主席》,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4—85页)

毛泽东讲的诸葛亮智激黄忠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和第七十一回。书中说到,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刘备和诸葛亮带领10万大军,进取汉中,魏将夏侯渊把守定军山,拦住去路。此时老将黄忠刚刚打败魏将张郃,刘备对黄忠说:

“汉中定军山,乃南郑保障,粮草积聚之所;若得定军山,阳平一路,无足忧矣。将军还敢取定军山否?”

黄忠慨然应诺,便要领兵前去。

孔明急止之曰:“老将军虽然英勇,然夏侯渊非张郃之比也。渊深通韬略,善晓兵机,曹操倚之为西凉藩蔽:先曾屯兵长安,拒马孟起;今又屯兵汉中。操不托他人,而独托渊者,以渊有将才也。今将军虽胜张郃,未卜能胜夏侯渊。吾欲酌量着一人去荆州,替回关将军来,方可敌之。”

忠奋然答曰:“昔廉颇年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赵界,何况黄忠末及七十乎?军师言吾老,吾今并不用副将,只将本部兵三千人去,立斩夏侯渊首级,纳于麾下。”

孔明再三不容,黄忠只是要去。孔明曰:“既将军要去,……吾教法正助你。凡事计议而行。……”(www.chuimin.cn)

黄忠应允,和法正领本部兵去了。

孔明告玄德曰:“此老将不着言语激他,虽去不能成功。”

黄忠到了定军山前线,听从法正的计谋,以夜袭的办法,夺取了可观察定军山虚实的对山,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待夏侯渊来攻。夏侯渊果然中计,率兵攻山。黄忠却按兵不动,等待曹兵倦怠。到了午后,曹兵“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诸葛亮的“激将法”收到了如期效果。

诸葛亮的“激将”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说敌将夏侯渊富于韬略“有将才”,二是要从荆州调来关羽领兵出征。黄忠素来坚毅忠勇,争强好胜,这两条足以把他的战斗勇气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他下定破敌斩将的决心。

所谓激将,即是心理学上讲的精神刺激和精神激励。对部属的“激将”,即是按照部属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刺激部属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好胜心,使其自觉自愿地英勇作战,克敌制胜。这实为宣传鼓动的奇招妙法。

诸葛亮“宣传鼓动”常用这种方法,智激黄忠是他运用此法的成功例证。他是古代的宣传鼓动专家。

读《三国演义》使毛泽东注意到诸葛亮的这一长处,讲红军管理教育要“反对命令主义”时,他恰到好处引述了这个故事,使红四军的干部们很容易理解、也十分信服“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的道理。

不过毛泽东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使用“激将法”的层面上,他对古今的“宣传鼓动”作了阶级分析,指出我们的战士“有高度的阶级觉悟”,我们用不着“激将法”,但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作宣传鼓动工作”,以提高官兵的阶级觉悟,启发大家的革命英雄主义。这里有继承,有批判,是一种合理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这一条,逐渐成为红军及至后来八路军、解放军管理教育工作的一条原则,成为我军光荣传统的一项内容。谁会想到,这其中还有诸葛亮帮的大忙,有他一份功劳。当然,在他的“激将法”中悟出“宣传鼓动”妙法的,还是毛泽东。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革命军人更以服从命令为铁的纪律。不过服从命令有强制的,有自觉的。要官兵自觉地遵守纪律,服从命令,除了强制约束,还靠宣传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