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从中获得智慧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从中获得智慧

【摘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比诸葛亮高”,并不是虚夸、吹捧和神化之词。红军官兵把毛泽东比照为“诸葛亮”,也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作用使然。虽然毛泽东并不以诸葛亮自命、自况和自居,但这不影响他成为传统文化意义上“诸葛亮式”的人物。

1956年夏天,毛泽东曾到长沙武昌一带出巡。他有个习惯:外出时在列车上,一边吃饭,一边听他喜爱的京剧

据王爱梅回忆: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毛泽东听的是张学津唱的《借东风》那段唱腔。他听得很入神,或许是他的情绪感染了我,我也听得很有兴趣。听完唱片,我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非常赞叹,也非常喜欢张学津的唱腔,对他说:‘张学津唱得真好。’毛泽东说:‘京剧是有韵调的,这是什么板眼你知道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他扳着自己的手指说:‘这是二黄导板回龙。’又扳着第二个指头说:‘还有二黄原板和二黄散板。’我点点头说:‘主席,其实您比诸葛亮高。’他好像从《借东风》的思绪中回到现实,慢慢地‘哦’了一声问我:‘怎么个高法?我怎么比诸葛亮强啦?’我说:‘你总结出的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和诱敌深入战术,不都比诸葛亮高嘛!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不都是你指挥的吗?’毛泽东摆摆手对我说:‘得,得,这次聊天你胜啦!’我听后得意洋洋的。他看我这得意忘形的样,用手指着我说:‘小鬼,下次聊天我还考你京剧。’”(《中华儿女》1995年第2期第5页)

1956年,虽然新中国处在太平盛世的升平之乐中。但战争的硝烟散去并不遥远,抗美援朝刚刚胜利结束两三年,参战部队还没有全部撤回。人们对毛泽东雄视千古叹为观止的战争指导艺术,还记忆犹新满怀敬意。

仅就运筹帷幄的谋断水平和指挥大战的丰功伟绩来说,诸葛亮的火烧赤壁、计夺荆州、安抚孟获和六出祁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毛泽东的“三大战役”(辽沈、平津和淮海),何况,毛泽东还有指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这“三大战争”彪炳史册的不世之功呢,可以肯定这是前无古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比诸葛亮高”,并不是虚夸、吹捧和神化之词。

但是,毛泽东本人并不这样看。从他“怎么个高法”的诘问,到他连连摆手的叫停,表明他更高兴的事情是聊天谈京剧,在他的内心深处,诸葛军师出神入化的妙算决策和指挥艺术,才是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楷模。井冈山时期,他从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中学习不少,后来每每谈到孔明,无论其处军作战,还是其从政治国,多是赞扬和弘扬,几无批评和贬责。(www.chuimin.cn)

毛泽东的部属和群下,在实际军事斗争中更相信其统帅和领袖具有诸葛亮那样超凡脱俗的神机妙算,这是军事斗争的需要——对内形成信心,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斗志,形成战斗力。在人类斗争史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类似的现象:就是从事现实斗争的人们,愿意拿他们的领袖与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进行比照,从中获得信心和灵感,获得在现实斗争中克敌制胜的力量。红军官兵把毛泽东比照为“诸葛亮”,也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作用使然。

反过来,这也加剧了毛泽东与理想的军事统帅诸葛亮的趋同心理,他当然有以智胜敌、以谋胜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虽然毛泽东并不以诸葛亮自命、自况和自居,但这不影响他成为传统文化意义上“诸葛亮式”的人物。事实上,仅就军事斗争而论,毛泽东也确实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不可多得的智谋型统帅。

从红军的普通士兵到红军的高级将领,都发自内心地以历史上最受景仰的智慧人物——诸葛亮,来认同他们的统帅毛泽东:毛委员是孔明,毛司令是孔明,毛主席是孔明……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两个智谋型人物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显然不是牵强,而有其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诸葛亮以其特有的方式,走入毛泽东军事家、战略家的斗争生涯,使东方谋略得到合乎逻辑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