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评刘备决策:警示不可感情用事

毛泽东评刘备决策:警示不可感情用事

【摘要】:毛泽东批评刘备感情用事,主要是指刘备决策讨伐东吴时的错误举动。东吴袭取荆州、斩杀关羽以后,刘备时刻以兄弟情义为首位,欲兴兵报杀弟之仇。毛泽东来到刘备的家乡,纵观古今,感慨万千,他对刘备的一生作出评价,透彻地指出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是“好感情用事”。正当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以此提醒人们“千万不可以感情用事”,乃警世良言,使革命者足可以保持清醒头脑。

刘备一生最大的错误,是盲目发动彝陵之战,蜀国精锐之师,损失大半,使本来处于弱小地位的蜀国,更失去扫平群雄平定四海的实力和主动权。毛泽东对刘备的这个错误,从不同角度做出过评论。

1949年3月24日傍晚,从河北西柏坡向北平挺进的党中央机关的吉普车队,开进了涿县县城。毛泽东一行人住在了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军部的大院里。

人们各自按照安排的地方休息了。

司机们开着汽车上了铁路线,说是要把汽车都开到火车平板车厢上去。

在毛泽东的身边,李银桥和卫士组的几个人,又听毛泽东向他们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

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对大家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在涿州关羽张飞结拜成异姓三兄弟的,这里就是书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又说刘备的野心大,从一个织草席、卖草鞋出身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风雨搏斗、军阀混战,才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临时占据了湖北的荆州,后来又夺取了四川,总算站稳了脚跟;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了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城东的白帝城

毛泽东以他渊博的知识侃侃而谈,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们津津有味地听着。毛泽东最后又语重心长地说:

历史上的教训应当注意呢!我们进了北平,决不做李自成,将来也决不可以学刘备。干革命决不可以感情用事,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是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每个同志都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如果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和亲戚朋友、为了自己的小家庭和老战友、老同学以及小团体的私利,我们每个人是万万不可以感情用事的。”(邸延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新华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59—360页)

■雪弟恨先主兴兵(www.chuimin.cn)

听了毛泽东的话,人们纷纷点头,牢牢记住了进城以后一不做李自成,二是将来不学刘备,三是对待革命工作决不感情用事……

毛泽东批评刘备感情用事,主要是指刘备决策讨伐东吴时的错误举动。东吴袭取荆州、斩杀关羽以后,刘备时刻以兄弟情义为首位,欲兴兵报杀弟之仇。公元221年,刘备即皇帝位,很快即降下兴兵伐吴的诏书:

“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攻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

刘备先私仇而后国恨、舍大敌而拆同盟的举动,遭到了有识文武大臣的劝谏和阻拦。被兄弟情谊遮蔽了双眼的刘备听不进劝谏,他甚至掷表于地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刘备发动战争的决策,犯了兵家大忌。《孙子兵法·火攻篇》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耳,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可惜,刘备没有把握这个“安国全军”的法则,为兄弟私仇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大伤元气。刘备无颜见蜀中父老,忧病交加,死于白帝城。

涿州,是刘备的家乡。《三国演义》第一回就介绍刘备家住涿县楼桑村。毛泽东来到刘备的家乡,纵观古今,感慨万千,他对刘备的一生作出评价,透彻地指出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是“好感情用事”。《三国演义》对刘备的这条缺点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看了此段,常使英雄扼腕。

正当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以此提醒人们“千万不可以感情用事”,乃警世良言,使革命者足可以保持清醒头脑。建国初期,毛泽东故乡的亲戚朋友,或让其办事,或求其谋职,毛泽东一方面不忘亲情,另一方面又坚持原则,绝不以感情代替政策,为人楷模。这里面是否有接受刘备教训之意呢?总而言之,他自己确实做到了“干革命决不可以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