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备在西川立国的原因及道理

刘备在西川立国的原因及道理

【摘要】:1964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西南三线工作汇报时作了一些插话,其中他说:“四川7000万人口,4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刘备能在这里立国?蒋介石退也退到重庆,为什么?总有个道理嘛!”诸葛亮和张松都认为,益州为“险塞”,军事上易守难攻;西川沃野千里,经济上国富民丰;汉高祖刘邦曾经据此成帝王之业;刘备如占领益州,可进图中原,夺取天下。又过了一个月,毛泽东谈到了刘备在西川的立国问题。

刘备甘苦备尝几十年,最终在益州站稳了脚跟。西川成了刘备“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根据地

刘备的政治经验,与毛泽东的“大三线建设”相挂钩,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事情。1964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西南三线工作汇报时作了一些插话,其中他说:

“四川7000万人口,40万平方公里,为什么刘备能在这里立国?蒋介石退也退到重庆,为什么?总有个道理嘛!”(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615页)

刘备在西川(今四川)立国,建立蜀汉政权,其道理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先看看《三国演义》中几位政治家、战略家的分析:

小说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刘备集团要占领荆州和益州为根据地,提到益州时他说: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到了小说第六十回,刘备夺取西川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这时出现一个人物——益州别驾张松,欲将西川献给“明主”。他这样介绍益州:

“蜀为西郡,古号益州。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回环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鸡鸣犬吠相闻,市井闾阎不断。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阜如山积。天下莫可及也!”(www.chuimin.cn)

诸葛亮和张松都认为,益州为“险塞”,军事上易守难攻;西川沃野千里,经济上国富民丰;汉高祖刘邦曾经据此成帝王之业;刘备如占领益州,可进图中原,夺取天下。

毛泽东借鉴刘备立国的经验,是要办一件大事:6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口号,并据此提出了一线、二线、三线和“大三线”(国家的)、“小三线”(各省的)的建设布局与任务。毛泽东对此异常关注,仅1964年下半年,他就多次提到此事。

8月20日上午,毛泽东与薄一波谈话,其中讲道:“现在沿海(工业)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你搞到二线也好哟!……四川、云南、贵州是三线,都可以搬去的!要好好地研究、学习斯大林的经验:(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敌人进攻;(三)不搬家。这就是教训。”这是接受斯大林在反法西斯战争初期的教训。斯大林的“三条”教训,是当时我国搞三线建设的历史原因;迫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是搞三线建设的现实原因。

10月7日,毛泽东在接见朝鲜崔庸健委员长时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把沿海的一些工厂搬到内地,少数工厂要放在地下。工业要搞第二线、第三线。不然,第一线打掉了,我们就没有钢、没有机器了。这是可以搬的,一个工厂全搬或搬一半或搬一大部分。这项工作要几年才能完成。”

10月22日,毛泽东致信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建议将广东省关于三线建设的报告转发给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省,叫他们也讨论一下自己的第三线问题。毛泽东在信中说:“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莫及。”

又过了一个月,毛泽东谈到了刘备在西川的立国问题。

“总有个道理嘛!”中央把大三线建设放在四川、云南、贵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考虑了政治、军事、经济、人口、地理地利等各种因素的。

带领一个班子南下在西川建立了很好根据地的刘备,居然下启千年后的毛泽东建设“大三线”的思路。幸哉!刘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