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入川时干部不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

入川时干部不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

【摘要】:三国之时,魏、吴、蜀三家,蜀国的力量一直处于弱小地位,这于刘备集团干部队伍“少而弱”的情况大有关系。当然,毛泽东说刘备集团干部少而弱,与他对刘备会用人团结人终成大事的分析并不矛盾。但是尽管刘备做了很大的努力,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蜀汉一方干部少而弱的状况。

毛泽东对蜀汉集团的干部队伍,有着十分透彻的分析。1958年9月份毛泽东南巡,与张治中等人谈话时,“有时从历史谈到形势,如谈曹、刘、孙,就大谈赤壁之战;谈刘备入川时的情况,是干部少而弱,南方干部多,北方干部少,谈到对曹操刘备的评价。”(李捷 于俊道主编:《东方巨人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第967页)

这次谈话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刘备集团干部队伍的状况和结构:拿刘备集团与曹操、孙权集团比较而言,前者的“干部少而弱”;从刘备集团的内部情况看,干部队伍南方人多北方人少。这个分析完全符合刘备集团的干部队伍状况和干部来源的地域特点。

这个分析看出毛泽东读书确实十分细心,确实有过人之处。《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受其“拥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影响,把刘备帐下写得“猛将如云,谋士如林”,君德臣贤,人才济济。其实,刘备集团长期处于人才匮乏状态,刘备死后,到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已经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三国之时,魏、吴、蜀三家,蜀国的力量一直处于弱小地位,这于刘备集团干部队伍“少而弱”的情况大有关系。

当然,毛泽东说刘备集团干部少而弱,与他对刘备会用人团结人终成大事的分析并不矛盾。前者是说刘备干部队伍的客观情况,后面强调的是刘备的主观素质。干部少,团结人更有必要;干部弱,会用人,用其所长,才能发挥其作用。但是尽管刘备做了很大的努力,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蜀汉一方干部少而弱的状况。

形成这种状况,有其复杂的原因。我们已经说过,三国各方的领袖人物,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在封建军阀割据当中,为了实现“分久必合”的统一大业,都十分重视网罗人才,善于识人用人。但是,比较三国时期的三大政治势力,就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来说,刘备所处状况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世数悠远。自从刘胜儿子刘贞失去爵位,到刘备已经三百年,沦落为普通平民,刘备“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刘备集团的早期人物,关羽为亡命之徒,张飞为“兵子”,赵云为下层武士,糜竺为“豪人”……皆先世不显,为寒门下士。曹操和孙权与刘备不同,都出身于宦族世家。在门阀观念严重的东汉末年,世族大家对各种人才的流向很有影响力。孙吴建国,主要依靠皖北和江东世族地主的支持。曹操“唯才是举”,实际上仍然依靠中原地区的世族地主的支持。唯蜀汉不然。蜀汉没有堪与孙吴之顾、陆、朱、张,曹魏之荀、华、王、杜相比况的人物,在孙吴、曹魏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名士大族,在蜀汉政权中几乎找不到。这种情况的产生,当然与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关系。相对落后的蜀汉地区,没有产生出一个世族地主阶层。刘备集团是一个主要由下层豪侠武人组成的武装集团。这样一个政治力量弱小,占据益州前四处流窜的武人集团,对于中原地区的大族名士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真正对他们感兴趣并能够吸引他们的,是名士曹操及“四世三公”的袁绍一类人物。(www.chuimin.cn)

论学识,刘备虽然曾经就学于名士卢植,但远非名士,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志趣风格与名士迥异。而孙权、曹操的情况又不同。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轻时编了一本《兵法接要》,又注《孙子十三篇》。东汉末年的社会风气是“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名士,是不把刘备一类文化不高的武人集团放在眼里的。像中原的荀彧、程昱、郭嘉,东吴的张昭,那样“当世知名”的大名士,投奔到孙权、曹操帐下,不是没有来由的。刘备在到处奔波多年据有荆州后,才开始注意网罗带有文化特点的士人。可是,他所能网罗到的,和他愿意主动接近的,主要还是一些寒门下士。比如第一个来投奔刘备的荆州士人徐庶“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仇”,并不为士人圈子所接受;“徐庶走马荐诸葛”所推荐的诸葛亮,自称“东方下士”,其实也是个高居隆中的山林隐士,是荆州名士圈外之人。这样看来,刘备周围名士不多,也是渊源有自。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借;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

这些条件造成了刘备集团干部队伍特殊的状况。至于刘备集团干部队伍南方人多北方人少,道理很简单:刘备一伙在北方时,还是“游击状态”,数易靠山,自然跟从的人就少;到占据了荆州和益州,才能大规模地招揽人才,南方干部所占比例自然多起来。

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善于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刘备自较孙曹起点低,基业差,又无先天的政治军事势力可作凭借;但他有知人之明,用人之量;虽然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创业征途,但终于最大限度地收揽了南北文武人才。他在北方群雄角逐时期,组合了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伊籍,拉起了一支勤王汉室的队伍;在争夺荆州时期,又物色了诸葛亮庞统这样的旷世人才,其间又收揽了马良魏延费祎蒋琬等文武;此后在袭取益州时期,吸收了原刘璋部属和益州官僚地主,如法正、吴懿、刘巴、黄权、杨洪,以及来自北方的黄忠马超这样的难得战将,终于形成了蜀汉政权的基本班底。“得人才者得天下”,正是因为刘备针对自己的弱点,在南北征战中,注意物色人才,广泛地招揽人才,并且出色地使用人才,因此,他才能成为天下三分有其一的昭烈皇帝,而与江东孙权北方曹操争夺天下,逐鹿中原。对于他的这方面优长,毛泽东也是注意到了并指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