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董卓毁灭洛阳:三国演义揭露封建战争灾难

董卓毁灭洛阳:三国演义揭露封建战争灾难

【摘要】:董卓毁灭了洛阳三国时董卓把长安到洛阳一带的人都杀光了,把洛阳完全毁灭了,打仗时没有吃的东西了,就吃俘虏。于是何进密令董卓率兵入京城洛阳,以胁迫太后。结果董卓尚未到达洛阳,何进已被宦官杀掉。长达七年之久的董卓之乱,使洛阳和黄河流域一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三国演义》作者通过董卓毁灭洛阳、杀戮人民的细节,客观上再现了封建军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董卓毁灭了洛阳

三国时董卓把长安到洛阳一带的人都杀光了,把洛阳完全毁灭了,打仗时没有吃的东西了,就吃俘虏。

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董卓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凶残无比,无恶不作,杀人放火,千刀当剐的反派人物,是个十恶不赦的封建割据军阀和祸国殃民的窃国大盗。

毛泽东提到他的时候不多,主要是批判他制造的人间惨剧。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和身边的秘书们一起读书,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边读边即席谈话,发表许多意见。一次,谈到古代生产力低下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破坏,他说:

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养兵很多,打起仗来,对经济的破坏确实很大。有时确实像蝗虫一样,飞到哪里就把哪里吃光。三国时董卓把长安到洛阳一带的人都杀光了,把洛阳完全毁灭了,打仗时没有吃的东西了,就吃俘虏。

董卓首次出现于《三国演义》第一回。他是陇西临洮人。东汉桓帝末年,他跟随中郎将张奂征讨羌人,屡立战功,连升官职,一直做到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汉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可是何太后不应允。于是何进密令董卓率兵入京城洛阳,以胁迫太后。结果董卓尚未到达洛阳,何进已被宦官杀掉。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后,废掉少帝而另立献帝,自任相国,控制了朝政。

董卓性情残暴,不恤百姓。他掌权后,为所欲为,经常纵兵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一次董卓派军队到洛阳东南的阳城,把当时聚在一起祭祀社神的所有男人全部杀死,然后将脑袋挂在车辕上,把妇女载入车内,回到洛阳,声称“攻贼大胜”。入城之后,又把男子的头颅焚烧,将妇女赏赐给士兵为婢妾。

董卓专擅朝政,屠戮臣民,激起朝野上下的怨恨。袁绍、曹操等人纷纷离开洛阳,组织武装力量,讨伐董卓。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一些主要军阀,在讨伐董卓的名义下组成了联军,大家共推袁绍为盟主,西进讨伐董卓。(www.chuimin.cn)

董卓非常恐惧不安,一方面调兵遣将,阻击关东联军;一方面于同年二月挟持汉献帝逃往长安。小说第六回描写道:

“(董卓)遂下令迁都,限来日便行。……差铁骑五千,遍行提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插旗头上,大书“反臣逆党”,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赀。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劫了天子并后妃等,竟望长安去了。”

一时,洛阳周围二百里内,被迫西迁的就有数百万人。他们扶老携幼,忍痛离开自己心爱的家乡。一路之上,男悲女哭,惨不忍闻。董卓的军队又如狼似虎地鞭打着人们赶路,那些老弱病妇早已走不动了,再加上饥寒交迫,很多人被饿死、病死在路上。董卓的军队为了向西逃跑,不管老百姓死活,人踩马踏,整个道路都塞满了尸体,被野狗争食,惨不忍睹。

洛阳遭到了空前浩劫,人民恨透了董卓。当时在洛阳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是“董”字,“十日卜”是“卓”字。它的意思是“董卓当死”。人民作《董逃》歌来咒骂他,歌词大意说,董卓残暴,终究要逃窜和灭亡。董卓知道词是骂他的,就暴跳如雷,并严加禁止,受害的人们多达数千人。

长达七年之久的董卓之乱,使洛阳和黄河流域一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洛阳、长安两京的经济文化,民众的生活,遭到空前浩劫。人口大量死亡,使北方呈现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黄河流域的肥田沃土,变成一片片荒野,到处发生饥荒,粮价飞涨,一石谷物竟值数万钱。20年之后,曹植在随父亲曹操西征路过洛阳时,曾经登上北邙山,看到洛阳荒凉残破的景象,写了一首《送应氏》的诗,描写了董卓之乱对洛阳的破坏。诗中说:“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又说:“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这是对当年洛阳悲惨景况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作者通过董卓毁灭洛阳、杀戮人民的细节,客观上再现了封建军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董卓这个乘战乱把握朝政的窃国大盗,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这个“飞到哪里就把哪里吃光的”的“蝗虫”,是封建军阀割据战争的必然产物,他的种种暴行和恶劣品行,是封建军阀割据战争这个恶魔的人格化。

董卓的暴行和罪恶,在《三国》描写的封建军阀里,是有代表性的。毛泽东用此来说明“战争对经济的破坏确实很大”,来谴责非正义战争,是很有说服力的。毛泽东大半生生活于革命战争的环境里,革命战争对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他是交口称赞的,但他反对一切阻碍历史进步,阻碍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不义之战。他对董卓的评论,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样的战争观。

毛泽东对三国时代封建军阀割据战争的批判,渗透着他对《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反对封建统治者制造战争惨剧的立场和感情的肯定。罗贯中在小说中描写了长安军民对董卓的仇恨。董卓被吕布杀死后,王允将其尸首示众于大街之上:

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这是作者对董卓这个罪恶滔天的封建统治者的揭露和憎恨,也表达了人民的爱憎。这是《三国演义》具有民主性光辉的地方,直到今天它仍有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认识封建军阀割据战争残酷性的价值。毛泽东深刻地挖掘了它的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