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骂汉献帝,不过是说这个“儿童团”皇帝的成长过程缺乏实践经验。汉献帝刘协,原封陈留王,九岁登位。是年九月,董卓引兵进京,废弃少帝,立刘协为献帝,年仅九岁。毛泽东引用曹操这则故事,在于告诫我们的各级干部,不要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不要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不要脱离生产劳动而没有实际经验,干部要参加劳动,军官要下连当兵,体察群众情绪,关心士兵冷暖,密切干群和官兵感情。......
2023-11-27
北大教师芦荻于1975年4月进中南海,为毛主席诵读书籍。8月13日晚,张玉凤同志也在旁边。芦荻向毛泽东请教关于几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评价问题。先谈了《三国演义》,特别谈了理学家骂曹操的问题。毛泽东说:
骂曹不始于元,而是始于宋朱熹,骂曹操是“国贼”,这是因为曹操篡汉。其实,汉祚之移不在曹,而在黄巾起义。还说,理学家很虚伪,但朱熹是一位大学问家,要读他的书。(《文学理论与批评》记者:《毛泽东评水浒传的前前后后——芦荻访谈录》,《水浒评话》,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00页)
用封建正统观念对曹操制造“白脸奸臣”冤案,宋代理学家,尤其是南宋的朱熹起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虽然《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但是骂曹操并不始于元,时间要往前提,形成气候主要是南宋的朱熹。
晋代以后,随着朝代更迭,出于政局需要,“尊刘抑曹”和“帝魏寇蜀”的思潮,也在更迭出现。晋代的陈寿在《三国志》里,称曹魏为帝,这是因为晋取代魏,有如魏受汉禅一样。东晋偏安江左,有点像蜀汉的处境。此时的史学家习凿齿写《汉晋春秋》,就举出“尊汉抑魏”的旗号,以鼓舞人心,恢复中原。唐代“帝魏寇蜀”占着统治地位。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里,称赞曹操为“哲人”,说他“以雄武之资,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完全是赞叹口气。
北宋仍以曹魏为正统。欧阳修在《魏论》中旗帜鲜明主张给曹魏以正统地位。他说:“魏之取汉,异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夫得正统者汉也,得魏者晋也。晋尝统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则进魏而正之,不疑。”由此类推,赵宋陈桥兵变,取周而代之,当然是正统了。因此,司马光、苏轼等人,也都持“帝魏寇蜀”的观点。(www.chuimin.cn)
南宋类似偏安江左的东晋,于是习凿齿《汉晋春秋》中“尊汉抑曹”的思想便又风行起来。理学家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又重弹习凿齿的老调。因为此时金国铁骑占领了北部中国,并不时南下骚扰,而南宋王朝则又沦于当年刘蜀政权和东晋王朝的地位;出于自身的政治利益,必然又要变“尊曹贬刘”为“尊刘贬曹”。这种变化便集中反映在朱熹著的《通鉴纲目》里。《纲目》以刘蜀为正统,直接承继东汉,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之后,便紧接着大书“汉昭烈帝章武元年”。朱熹为什么要这样写?原来是“揭章武之元而大书之,然后正闰顺逆,各得其所,故曰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御批通鉴纲目》卷十四“汉昭烈帝章武元年”)综观《纲目》的体例,它是把刘蜀政权也作为“汉”王朝的一部分,把“汉”的历史划为“起高祖(刘邦)五年,尽炎兴元年(刘禅年号)”,从而以“周、秦、汉、晋、隋、唐”并列为“正统”。不仅如此,《纲目》的具体撰写中还使用了春秋笔法,即所谓一字见褒贬,微言见大义。如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冬十月”条下,书“魏王曹丕称皇帝,废帝为山阳公。”刘友益《纲目书法》对此注云:“书‘称’书‘废’,一削传禅之说,乱臣贼子始无以自文矣。《纲目》诛心之法严矣哉!”(《御批通鉴纲目》卷十四“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又如在“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夏四月”条下,书“汉中王即皇帝位”。对此,刘友益发挥说:“书‘即皇帝位’何?正统也。故孙、曹皆斥姓名,书‘称皇帝’,立后、立太子皆不书‘皇’,所以殊之于正统也”。这些地方说明朱熹在用字上确是颇费斟酌的。
当然,并不是朱熹的《通鉴纲目》最先倡导“尊刘抑曹”的,朱熹自己就在“凡例”中说明他是“用习凿齿及程子(程颢、程颐)说”的,就是说给刘蜀政权以正统地位是他运用了习凿齿和他的老师二程学说的结果,或者说《通鉴纲目》是按这三个人的观点写成的。但是,由于理学逐渐在学术领域占领了统治地位,由于《朱子语类》等书籍为广大士人所接受,《通鉴纲目》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居上,人们也就把骂曹操的账记到了朱熹头上。
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南宋朱熹据此作《资治通鉴纲目》;清朝康熙年间吴乘权和他的朋友作《纲鉴易知录》,其中从战国到五代这1300年体例即仿照《通鉴纲目》一书;清代又有集乾隆皇帝朱笔批语的《御批通鉴辑览》;后来还有《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诸书。从青年到老年,毛泽东是读过这六部书的,因此,他对历史上褒贬曹操的情况了如指掌,对骂曹操起始于理学家朱熹心里清楚,对《三国演义》中尊蜀汉为正统、贬曹魏为僭越的思想深知其来龙去脉。毛泽东主张替曹操翻案,翻这个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把封建时代有贡献的英雄冤枉成“白脸奸臣”的错案,他挖到了这个错案的根子——朱熹《通鉴纲目》中的帝蜀寇魏思想。
毛泽东在这里还谈到了一个重要思想:所谓曹操“篡汉”不是历史事实,因为“汉祚之移不在曹,而在黄巾起义”。这个见解是相当深刻的。《三国演义》起始就描写了黄巾起义的急风暴雨。毛泽东在另一次谈话中说过: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这是促成刘汉封建政权瓦解的外部原因,刘汉政权解体的内部原因则是“乱自上作”,皇帝昏庸,宦官和外戚专权。
曹操不是篡汉,而是扶汉。汉少帝、汉献帝在董卓等人手里时,东奔西跑,冒烟突火,且不说权力,生活乃至生命都不保。汉献帝迁都许昌后,虽然仍然有名无实,但还是较为稳当地当了二十几年皇帝。不用否认,曹操是权臣,这是汉末政局造成的结果,但这不是他篡汉的标志。其实汉已无权可篡,它号令不动哪方诸侯了。同时代的周瑜、诸葛亮只忠于他们的“君主”孙权和刘备,并不忠于汉献帝。所以,单单给曹操戴上篡汉的帽子实在是不公道的。拿汉末政局来说,除了曹操集团之外,还举不出第二个忠于汉室的政治势力。刘蜀集团的“兴复汉室”,明显是与别的政治集团相抗衡的策略性口号。刘备也好,刘禅也罢,真的北伐中原成功,是不会把皇帝位置让给汉献帝继续做的。说到底,刘汉的皇帝宝座是被黄巾起义打翻在地的。看到这一条,才能彻底摘掉曹操“奸臣”的帽子。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所谓骂汉献帝,不过是说这个“儿童团”皇帝的成长过程缺乏实践经验。汉献帝刘协,原封陈留王,九岁登位。是年九月,董卓引兵进京,废弃少帝,立刘协为献帝,年仅九岁。毛泽东引用曹操这则故事,在于告诫我们的各级干部,不要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不要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不要脱离生产劳动而没有实际经验,干部要参加劳动,军官要下连当兵,体察群众情绪,关心士兵冷暖,密切干群和官兵感情。......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郭嘉多谋善断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评论三国官渡之战,一方面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另一方面十分赏识郭嘉的多谋善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后来,郭嘉果然多谋善断,料事如神,言必有中。......
2023-11-27
即使在敌情险恶、戎马倥偬的环境下,毛泽东也时时眷恋着《三国演义》。在谭家的藏书中,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试想,在偏僻如井冈山,闭塞有敌军围困的情况下,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能于大闹书荒之时,得到一套《三国演义》,其高兴心情可想而知。有一次打土豪时,毛泽东特意到土豪家里寻找《三国演义》。......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刘备所以在安营扎寨上犯了错误,原因在于只顾寻找阴凉处避暑,忽略了敌军可能利用林木茂密的条件火攻的一面。毛泽东于三年困难时期,漫淡刘备“犯了错误”,是否有自责之意,不可妄断。我们也没必要坐实老人家谈话具体所指,只要了解了他指出刘备“被火烧连营”的错误战术,也就可以了。......
2023-11-27
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