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与周世钊对曹操翻案问题的历史唯物论观点

毛泽东与周世钊对曹操翻案问题的历史唯物论观点

【摘要】:根据周世钊长子周思永回忆:其中“历史唯物论观点”系指为曹操翻案问题。毛泽东认为应该为曹操翻案,是符合历史唯物论观点的;周世钊则不同意此一观点,认为曹操人品不好,不该为曹操翻案。为了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评说曹操,毛泽东希望再次有机会倾听老同学的不同意见,酣畅淋漓地展开分析,在学术上否定“曹操人品不好”的单纯的道德价值判断。

1959年5月10日,毛泽东曾经致函湖南省老同学周世钊。全信如下:

东园兄:

上次谈话未畅,历史唯物论观点讲得不透,可以再来一谈否?如愿意来,企予望之,不胜欢迎之至!

祝好!

毛泽东

1959年5月10日上午9时

倚枕书

尚未睡觉,心血来潮,写此数语。(www.chuimin.cn)

这封不同寻常的信,系用铅笔写的。毛泽东通宵达旦地工作、学习,直到上午9时,在临睡前,倚枕写了这封信。根据周世钊长子周思永回忆:其中“历史唯物论观点”系指为曹操翻案问题。毛泽东认为应该为曹操翻案,是符合历史唯物论观点的;周世钊则不同意此一观点,认为曹操人品不好,不该为曹操翻案。(周彦瑜 吴美潮:《毛泽东与周世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44页)

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一次不成,“再来一谈”。这表现了毛泽东豁达大度的学术风度和胸怀,也表现了他对为曹操翻案问题的关注和热切。

1959年5月,正值文学界、史学界讨论曹操的热潮。毛泽东限于特殊身份,一时不便于公开发表意见,不便于自由参加讨论,但这不妨碍他与周世钊这样老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而且,一生中喜好读书议论,对学术探求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毛泽东,在这封短短的书信中表露出浓浓的讨论兴味:通宵达旦工作后,上床未睡前倚枕书信,表示“上次谈话未畅”,因此希望“再来一次”,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心血来潮”,很有讨论激情。

要不要为曹操翻案?两位老同学各执一词,意见对立。虽然在信上我们对二人的意见不甚了了,但是,可以从毛泽东在此前后对曹操的评论中,了解他所说的“历史唯物论观点”的具体内容,他对曹操主要是进行历史评价。周世钊的观点,据周思永介绍,是认为“曹操人品不好”,他对曹操主要是进行道德评价。

在1959年的讨论中,关于曹操的个人品德,不少人认为他残忍好杀。比如说曹操不但是屠杀黄巾起义军的刽子手,还屠杀了不少无辜的人民。官渡破袁绍之战,坑杀降卒七八万之多。在道德品质方面,曹操的刻忌残忍、奸诈虚伪也是不可饶恕的。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认为关于曹操杀人的记载在史料上存在问题,如曹操打徐州杀人多少,《魏书》《后汉书》《曹瞒传》的记载各不相同,杀数十万人,显然是被夸大了。也有人认为,曹操在道德品质上的表现是复杂的,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既有残忍好杀的一面,又有不杀降不杀俘的一面。不能单纯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

应该说,道德评价也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具体内容,就像人们经常谈到领袖人物时也强调领袖的政治品质一样。但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主要应该着眼其历史贡献,看其代表的历史趋势,并将其影响历史作用的道德品质因素放在恰当的位置。一般来说,功绩与美德、罪过与恶德在历史人物身上是成正比的,但也不排除某些历史伟人、时代巨人身上有某些方面的道德缺欠,这并不妨碍人们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完人”的尺度和坐标面前,历史将不存在伟人,时代将没有巨人。

为了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评说曹操,毛泽东希望再次有机会倾听老同学的不同意见,酣畅淋漓地展开分析,在学术上否定“曹操人品不好”的单纯的道德价值判断。从这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个信息:作为理论兴趣十分浓厚的政治领袖,毛泽东“为曹操翻案”,其宗旨不仅仅是替一位千余年前的古人正名,更重要的是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至少是在历史研究领域普及历史唯物论的思想。在这封关于评价曹操的短信里,我们分明也感受到毛泽东为此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