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正确方法。曹操集团虽然是在帮助汉献帝解除董卓余党的威胁中成长起来的,但显得虎虎有生气。在曹魏与刘汉的的比较中,是不难清楚地看到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
2023-11-27
1958年11月20日,在武汉东湖畔的住所,毛泽东召开几位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座谈会,在谈到曹操时,毛泽东说:
“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
座中有的同志说,一个是贬,一个是褒。毛泽东说:
“是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做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做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他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说: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冤案要翻。”(陶鲁笳:《毛泽东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02—103页)
这里讲了两个曹操:《三国志》作为“正面人物”来叙述的曹操;《三国演义》作为“奸臣”形象来描写的曹操。旧戏舞台上把后一个曹操推向极致,“白脸奸臣”更定型化、普及化。
《三国志》的作者以曹魏为正统,给曹操的规格较高。为刘备、孙权都是作传,只称“主”;为曹操却是作纪,称“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陈寿的评语说:“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的《武帝纪》在《三国志》中占有开篇的位置,备受荣宠。陈寿的评语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和主要优长,尤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一语,很有分量。最可注意者,通篇不见贬语,确是“正面人物”。(www.chuimin.cn)
《三国演义》却不是这个样子,它用较多的篇幅,较多的情节,描写“奸雄”曹操的种种劣行。所刻画曹操最“奸”之处是其僭越谋逆。小说中随着曹操权势的增长扩大,越来越突出对他这方面的贬抑描写。许田射猎,曹操遮迎帝前,以此来渲染曹操的篡逆野心与嚣张气焰;强搜衣带诏,三勘吉平,勒死董贵妃,杖杀伏皇后,极尽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嘴脸。作者正是以封建忠君思想来声讨曹操的。
小说中也十分突出曹操为人处世中的奸诈。他装病诬叔叔,忘恩负义杀害热情款待他父亲的友人吕伯奢一家,以梦中杀人为借口杀死侍卫,借粮官的头来平息士兵的怨怒……作者用这些情节来极力张扬曹操的狡黠猜忌、残忍嗜杀、阴险狠毒等等。“最奸不过老曹操”,这是一般群众读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评价,“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这是封建士大夫对小说中曹操形象的评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奸雄的典型,从小说问世以来,或明清时期,或近代社会,广大读者群众及评论界对这一形象的定位,应该说没有什么疑义,对曹操的认识和评价大体上是一致的,一直把他作为奸雄加以接受,曹操成了“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种种恶德的代表。这种现象在有关三国的旧戏中更甚,“白脸奸臣”妇孺皆知。
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不同,乃至互相对立。毛泽东当然不同意《三国演义》的评价。毛泽东还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三国演义》的通俗生动,其传播面和影响力,要比《三国志》大得多,加上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旧戏的推波助澜,使曹操是“白脸奸臣”的形象广为人知。毛泽东认为这是千年“错案、冤案”,而共产党是“讲真理的党”,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党,所以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还曹操以本来面目。《三国演义》,毛泽东是钟爱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毛泽东则不喜欢。
当然,这里说的“翻案”,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平反,只是要求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只是把评价曹操的“坐标”由封建正统观念更换为唯物史观。在封建正统观念的笼罩下,曹操是夺国篡汉的“奸臣”;在唯物史观的观照下,曹操则是促进北方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功臣”。当然,这丝毫不排除曹操在某些方面的毛病、丑行甚至罪恶。他这个“功臣”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政治家。
行文至此,笔者不能不提到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评论界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价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小说对曹操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其“奸”的一面,且较多地反映了其“雄”的一面。曹操是一个多侧面的非常复杂的艺术形象:他既有奸诈、自私、残忍、多疑的性格侧面,又有目光远大、谋略出群、善于用人的雄才大略的一面。小说作者刻画的曹操形象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没有脸谱化和概念化,曹操的复杂性格才是典型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因此,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奸雄形象,而是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时代英雄,是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这应该说是对曹操艺术形象认识上的深化,这种评价减弱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曹操的“憎恨”情绪,反映了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受到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反映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冷静下来思考,小说中的曹操形象,确实比好则绝对好、坏则绝对坏的形象更让人信服。
当然,这是毛泽东身后的变化,这不影响毛泽东对两个曹操形象判断的合理性。毛泽东的分析,是针对“白脸奸臣”的观念而言的,当然有其真理性。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曹操是性格复杂的时代英雄”的结论,与毛泽东的结论有其共同点,只是又向前跨进了一步。这符合认识不断深化的认识规律。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正确方法。曹操集团虽然是在帮助汉献帝解除董卓余党的威胁中成长起来的,但显得虎虎有生气。在曹魏与刘汉的的比较中,是不难清楚地看到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
2023-11-27
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谈到热烈处,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这是一次即兴漫谈,提出曹操与诸葛亮“谁更厉害些”这样的问题,其主旨也不在于真的要对两人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承认曹操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了唯物史观的毛泽东,此时认为曹操不在诸葛亮之下,评论此人“也不简单”,“很了不起”。......
2023-11-27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陈恭尹和吴骐的诗并不在于骂曹操之奸,相反,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曹操有所肯定,曹氏辞赋乃建安风骨,汉赋绝响,曹操毕竟是“山河百战”的“一代英雄”啊。本来,陈恭尹的咏曹诗不关四川,但毛泽东因其“连类而及”,放在“诗若干首”之中,足见他对有关咏曹诗的关注。......
2023-11-27
论三国人物,曹操可说是毛泽东心目中的第一号大英雄,他的文治武功超过了刘备和孙权,也超过了孔明和周瑜,但毛泽东在拿司马懿与之比较时,竟说后者有几手更高明。那是在1966年3月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史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司马懿克日擒孟达说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这要比较二人的行事来看。细读《三国演义》小说,同样一件事,司马懿出的点子,有几次确实比曹操有远见。......
2023-11-27
即使在闲谈当中,毛泽东对关羽评价也注意全面、公允、准确。“你读过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他赞扬王芳“对关公很有研究”,显然是他同意王芳对关公这个小说人物的分析。关羽一方面轻慢同列,有碍团结,另一方面也轻视敌将,麻痹大意。显然,毛泽东也是这样看待《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个形象的,和王芳有共同的审美感受。......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