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封建迷信所造成的三国演义冤案

封建迷信所造成的三国演义冤案

【摘要】:结论,这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所以这个案要翻。其实,毛泽东已经讲得很清楚:“这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翻案,也就是不要把封建正统观念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价值尺度,而要依据历史唯物论原理,抹去曹操脸上的“白色”,恢复其“是个英雄”的本来面目。

1954年夏天,党中央领导人被统一安排到北戴河避暑。有时,毛泽东在沙滩上漫步,嘴里念念有词。他天天这样念,有时夜里工作疲劳,出门观海也是这样念。

他念的是曹操的诗《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天晚上,毛泽东遥望大海又在念。保健医生徐涛问:“主席,这是谁的诗啊?”

“写得好吗?”

“很有气魄,很美。”

“这是曹操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曹操还会做诗呀?”

“嘿,你这个大学生啊,确实该补补课。”毛泽东缓慢地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大吃一惊,简直目瞪口呆。别说他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他坚信那时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也未曾听说过!无怪后来郭沫若写了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在全国引起那么大震动。

徐涛讷讷:“曹操?哪个曹操?”

“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www.chuimin.cn)

“嘁,你知道个屁。”毛泽东愤然时喜欢这样骂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权延赤:《红墙内外——毛泽东生活实录》,昆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60—62页)

徐涛就是从那天起,开始重新认识曹操。

毛泽东在北戴河与保健医生徐涛关于曹操的谈话,大约是有文字明确记载的资料中,他首次提到为曹操翻案。当然在此之前,他也数次从正面肯定过曹操,但不涉及翻案问题。

毛泽东的评论是针对徐涛的疑问和提问而发的。“曹操不是白脸奸臣吗?”对曹操有这种印象和认定,在当时的中国人中,相当普遍。

毛泽东的见解石破天惊。

谈话中指出了“白脸奸臣”评价的来源:“书上这么写”,大约主要指《三国演义》,他后来说过《三国演义》把曹操当奸臣来描写;“剧里这么演”,肯定指三国戏,他后来也说过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在旧戏舞台上曹操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老百姓这么说”,可见曹操是“白脸奸臣”的看法,并不是个别人有,可谓妇孺皆知。结论,这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所以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对曹操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整体评价:一是统一北方,创立魏国;二是改革恶政,抑制豪强;三是实行屯田,发展生产;四是推行法制,提倡节俭。这些促成了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曹操“了不起”。“了不起”是毛泽东口头评论历史人物常用的词,大概相当于杰出、伟大一类。因为毛泽东认为《三国演义》是把曹操当奸臣来描写的,所以这个肯定性评价主要是依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作出的判断。

顺便提到一个问题:1959年,郭沫若、翦伯赞提出“替曹操翻案”以后,对曹操历史贡献的评论,大体上与毛泽东这个谈话精神是一致的。他们是否知道毛泽东的这个意见,是否受到毛泽东的影响,已无从知道。

1959年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在评论曹操的过程中,有的论者提出:历史上从来对曹操有褒有贬,没有定案,不存在为曹操翻案问题,因此“替曹操翻案”的提法不科学。笔者认为,所谓曹操的冤案、错案,就是所谓“白脸奸臣”。这个案是个历史的案,不是现实的案;是个观念的案,不是个政治的案。所谓冤案、翻案云云,只是一种比喻,与现实生活中的为错案冤案平反不能等同视之,太拘泥字眼也容易造成不科学。其实,毛泽东已经讲得很清楚:“这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翻案,也就是不要把封建正统观念作为评判历史人物的价值尺度,而要依据历史唯物论原理,抹去曹操脸上的“白色”,恢复其“是个英雄”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