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1969年4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林彪为“接班人”。林彪还希望自己在国家职务中也取得与他在党内相称的高位:在党内是“副主席”,在国家职务上是“主席”。他希望通过四届人大,名正言顺地当上国家主席。
然而,毛泽东有自己的想法。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1970年4月11日,林彪有意提出设立国家主席,并建议由毛泽东担任。第二天,毛泽东断然批示道:“我不能再做此事,此议不妥。”(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3册,第94页)
4月下旬,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三次提出他不当国家主席,不设国家主席。他说:
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411页)
然而,只要有一线希望,林彪还要做国家主席。在筹备召开四届人大会议、讨论国家重要人事安排的九届二中全会前夕,林彪串通同伙,想通过九届二中全会争个国家主席当当。5月中旬,林彪对吴法宪说,他仍然主张设国家主席,不设国家主席,国家没有一个头,名不正言不顺。林彪要吴法宪和李作鹏在宪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写上“国家主席”一章。7月,叶群便和吴法宪密谈过,说:“如果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副主席怎么办?往哪里摆?”同时,他们利用陈伯达大肆宣传“天才论”。陈伯达、黄永胜、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一伙人,还到处吹捧林彪是“非凡的天才”,为林彪夺取最高权力做舆论准备。
1970年8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林彪、陈伯达在会上又提出要设国家主席和要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再一次受到毛泽东的反对。毛泽东说,谁要当国家主席,谁就写上。林彪一伙继续鼓吹“天才论”和“设国家主席”,企图把林彪推上国家元首的宝座。遭到反击和批判后,仍不甘心,终于在1971年夏秋之季,策动武装叛乱,阴谋败露后仓皇外逃,机毁人亡,摔死荒漠。
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略》说:“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魏)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写道:
(曹操)病势愈重,又忧吴、蜀之事。正虑间,近臣忽奏东吴遣使上书。
操取书拆视之,略曰:“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操观毕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确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则是想置曹操于篡位夺权的不利政治地位,使其变成众矢之的;二则鼓动曹操发兵两川,攻击刘备,孙权做“壁上观”,坐收渔人之利。
曹操如果废汉自立当皇帝,确实如同把自己放在政治火炉上烤。(www.chuimin.cn)
当时的形势不允许他这样做。
从曹魏内部来说,他代汉自立受到士族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东汉末期,士族官僚集团和阉宦集团在封建权力再分配问题上,有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曹操为了扫除士族官僚集团这一阻力,曾采取过一系列的对策,如提出“唯才是举”以对抗经明行修、名节为重的士风;推行法治以排斥儒风,等等。但在代汉问题上,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曹操向皇位每迈进一步,都遭到士大夫的反对,或用言语讥讽,或用暴力谋杀。
从曹魏外部条件来说,他代汉自立受到东吴孙权、西蜀刘备、汉中张鲁、西凉马超等人的强烈反对。本来在赤壁决战前,曹操就有扫平江南然后称帝的意向。可是赤壁一败,三国鼎足而立。从主观上看,他没有力量消灭东吴和西蜀。如果称帝,刘备和孙权等人就可以大兴问罪之师,他就成为打击目标。董卓、袁术等人的下场,曹操是十分清楚的。再者,曹操知道,只要他一称帝,刘备、孙权等人便会跟着效法。曹操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不愿开这个头。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这一点上说,曹操不愧是个有头脑的政治家。
总之,内部的士族官僚集团和外部的孙权、刘备集团,就是曹操所说的“炉火”。曹操清楚,把自己放到炉火上去,非烤焦烤化不可。
曹操识破了孙权让他当皇帝的险恶用心。
毛泽东识破了林彪坚持设国家主席的狼子野心。
毛泽东讲的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故事,对林彪来说,是《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正面照见的是美人,反面照见的是骷髅。这个故事揭露了林彪及其一伙坚持设国家主席包藏的祸心。
毛泽东讲这个故事又是十分艺术的。当时,林彪及其同伙还没有公开暴露,他们想夺取国家最高权力的真正用心,还是掩饰起来的狐狸尾巴。可毛泽东仅用几句话,仅用一个历史小说故事,就把“孙权”们的全部内心世界来了个大曝光。
真是高明的政治斗争艺术。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陈恭尹和吴骐的诗并不在于骂曹操之奸,相反,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曹操有所肯定,曹氏辞赋乃建安风骨,汉赋绝响,曹操毕竟是“山河百战”的“一代英雄”啊。本来,陈恭尹的咏曹诗不关四川,但毛泽东因其“连类而及”,放在“诗若干首”之中,足见他对有关咏曹诗的关注。......
2023-11-27
所谓骂汉献帝,不过是说这个“儿童团”皇帝的成长过程缺乏实践经验。汉献帝刘协,原封陈留王,九岁登位。是年九月,董卓引兵进京,废弃少帝,立刘协为献帝,年仅九岁。毛泽东引用曹操这则故事,在于告诫我们的各级干部,不要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不要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不要脱离生产劳动而没有实际经验,干部要参加劳动,军官要下连当兵,体察群众情绪,关心士兵冷暖,密切干群和官兵感情。......
2023-11-27
毛泽东从赤壁之战中借鉴较多的,还是曹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指出了曹操渡江失败的五条原因。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周瑜的兵家四忌,毛泽东的曹兵五败,都是知己知彼的至当之论。但他断言我军“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因为时代不同了,古今两支军队的本质不同,解放军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渡江战役的胜利,证明曹操的“覆辙”只能是历史陈迹。......
2023-11-27
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有贡献,这指的正是1959年上半年评价曹操热潮中郭沫若所起的作用。这样,郭沫若从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有消息说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是听到了毛泽东评说曹操之后采取的行动。不管怎么说,郭沫若的为曹操翻案,是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和赞同的,他也十分关注此事,以至十五六年后的批林批孔中,他还依据此事说郭沫若“功大过小”。......
2023-11-27
说辛弃疾这首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杜甫的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曹操的名句。当然,毛泽东喜欢辛弃疾的词,喜爱曹操的名句,是因其有深意在。与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的一世之雄,他也满不在乎。这正是前面毛泽东背诵“曹操煮酒论英雄”情节的原始出处,也是辛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典的来历。曹操的两句话被巧妙地安排在词的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
2023-11-27
先遣队出冕宁,到了袁海子边的彝民聚居区,沽基家彝民首领小叶丹在红军工作团的说服下,来见先遣队刘司令,并执意要与刘伯承结义为兄弟。按照彝族规矩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饮血酒结盟仪式,而后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委任小叶丹为支队长,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不过,毛泽东的“米酒论英雄”,则对比诸葛亮“七擒七纵”,着重于刘司令“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