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1958年8月中旬,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1959年和“二五”计划的指标。
刚开始讨论问题,8月19日上午,毛泽东就召集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他讲了话。其中讲道:
“军官要下放当兵,没有当过兵的要当一下,当过兵再当一下也很有好处;师长、军长下放让班长管,搞三个月后再回来当师长、军长。云南有个师长,当了几个月兵,了解当兵的生活、心理,这很好。干部参加劳动,有人说搞两个月,搞一个月总是可以的。我们与劳动者在一起,是有好处的,我们感情会起变化,影响几千万干部子弟。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只要大家拼命干,再过三年、五年,就搞起来了。”
这个会议讨论十七个问题,其中第八个问题是“干部参加劳动问题”。毛泽东在说到这个问题时,还说过:“包括我们在座的,不论作什么官,不论官大官小,凡能参加劳动的都要参加……官做久了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把劳动和工作结合起来,一切人都如此。人家劳动,做官的不劳动怎么行?”
曹操骂汉献帝的话,也是引语,见于《荀子·哀公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告诉鲁哀公,你到宗庙里去,见其“器存人亡”,就会“知哀”;你积极处理政事,懂得“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就会“知忧”;你在每天的朝庭上看到别的诸侯的子孙逃亡而来在朝延末座供职侍奉你,就会“知劳”;你走出鲁国四门看到四邻的亡国废墟,就会“知惧”;你懂得人民是水,君主是船,水可载舟,也能翻船,就会“知危”。(www.chuimin.cn)
所谓骂汉献帝,不过是说这个“儿童团”皇帝的成长过程缺乏实践经验。汉献帝刘协,原封陈留王,九岁登位。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9年),灵帝死,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其兄何进秉政,谋诛宦官;谋泄,被宦官所杀。袁绍又尽诛宦官,朝廷大乱。是年九月,董卓引兵进京,废弃少帝,立刘协为献帝,年仅九岁。少年刘协当了皇帝,先被董卓、李傕、郭汜控制。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他到许昌时,也只有十六岁。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他也才只有四十岁,一直是曹操手里有名无实的傀儡。
鲁哀公也罢,汉献帝也罢,他们的“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有实际生活体验,没有实际政治经验,未尝知哀、知忧、知劳、知惧、知危,这是他们自身的悲哀,更是封建世袭皇位继承制的悲哀。在这样的境况下,国家政权的一把手,不可能体察黎民百姓的疾苦,不可能有安邦治国之术,只能出现低能、腐朽的无道昏君。
毛泽东引用曹操这则故事,在于告诫我们的各级干部,不要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不要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不要脱离生产劳动而没有实际经验,干部要参加劳动,军官要下连当兵,体察群众情绪,关心士兵冷暖,密切干群和官兵感情。这样才能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陈恭尹和吴骐的诗并不在于骂曹操之奸,相反,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曹操有所肯定,曹氏辞赋乃建安风骨,汉赋绝响,曹操毕竟是“山河百战”的“一代英雄”啊。本来,陈恭尹的咏曹诗不关四川,但毛泽东因其“连类而及”,放在“诗若干首”之中,足见他对有关咏曹诗的关注。......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虽然《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但是骂曹操并不始于元,时间要往前提,形成气候主要是南宋的朱熹。从青年到老年,毛泽东是读过这六部书的,因此,他对历史上褒贬曹操的情况了如指掌,对骂曹操起始于理学家朱熹心里清楚,对《三国演义》中尊蜀汉为正统、贬曹魏为僭越的思想深知其来龙去脉。......
2023-11-27
说到这里,毛泽东又想到了《三国演义》,而且想到了批注本,他说:“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毛金二人,批书不同,但批法相类。“我看是好的”,其理由是“使人看时有个头绪”。看了毛宗岗的这段评点,再回头细读品味赤壁交兵的文字,谁都会慨然而叹:“真是有个头绪啊!”......
2023-11-27
毛泽东从赤壁之战中借鉴较多的,还是曹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指出了曹操渡江失败的五条原因。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周瑜的兵家四忌,毛泽东的曹兵五败,都是知己知彼的至当之论。但他断言我军“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因为时代不同了,古今两支军队的本质不同,解放军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渡江战役的胜利,证明曹操的“覆辙”只能是历史陈迹。......
2023-11-27
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有贡献,这指的正是1959年上半年评价曹操热潮中郭沫若所起的作用。这样,郭沫若从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有消息说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是听到了毛泽东评说曹操之后采取的行动。不管怎么说,郭沫若的为曹操翻案,是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和赞同的,他也十分关注此事,以至十五六年后的批林批孔中,他还依据此事说郭沫若“功大过小”。......
2023-11-27
说辛弃疾这首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杜甫的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曹操的名句。当然,毛泽东喜欢辛弃疾的词,喜爱曹操的名句,是因其有深意在。与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的一世之雄,他也满不在乎。这正是前面毛泽东背诵“曹操煮酒论英雄”情节的原始出处,也是辛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典的来历。曹操的两句话被巧妙地安排在词的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