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曹操《观沧海》:探访东临碣石真迹

曹操《观沧海》:探访东临碣石真迹

【摘要】:“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平定乌桓,回师途经碣石山,登临观海。“遗篇”者,就是曹操的不朽诗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故有人认为曹操登临的是另一碣石山,原先位于古代滦河河口附近的渤海岸边,北魏时已沉沦入海。近年来有专家考证,碣石山应在山海关外辽宁省绥中县境内的临海处。曹操《观沧海》诗脍炙人口,毛泽东词中“东临碣石”、“萧瑟秋风”句即由该诗引出和化出。

1954年夏天,中央统一安排领导人去北戴河避暑。毛泽东也来到了这里,边工作,边休养。他住在掩映在一片树林中的浴场一号平房。在这里,他每天工作之余,一定要下海游泳以锻炼身体。

位于秦皇岛西南15公里处的北戴河,北依莲蓬山,南滨渤海湾,西起北戴河口,东至鹰角石;境内层岩起伏,林木茂盛,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海滨风景区。其海岸漫长曲折,沙滩平缓,水波清澈,是良好的天然海水浴场,夏季避暑和疗养的胜地。

千余年前,曹操北征乌桓,曾经到过这一带,而且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毛泽东推崇曹操,喜爱曹操的诗。如今来到北戴河,自然联想到曹操和他的不朽诗篇。每当下海游泳之后漫步海滩,或是深夜工作疲劳后稍作休息,出门观海,毛泽东常常要吟诵曹操的《观沧海》。

有一次,他叫卫士找来地图,一边查地图一边说:

“曹操是来过这里的,上过碣石山。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225页)

有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急雨横飞,海面上白浪滔天。毛泽东仍兴致勃勃地提出要下海游泳。他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看到风浪太大,担心他的安全,竭力劝阻。毛泽东却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纵身跳入了大海

几十米外,就感到海风卷来的水点。海天一片混浊,仿佛整个世界都将被风浪吞噬。毛泽东用铁臂搏击着狂风恶浪。带着白沫的海浪一下子把他掀到峰顶,一下子又把他抛向谷底。十几个卫士和工作人员吓坏了,在海中拼命地围护着他。毛泽东却不慌不忙,时而侧泳,时而蛙泳,甚至仰泳。

此时,毛泽东远眺海面,忽然发现,往日常在海上出没的打鱼船只,今天也在滔天白浪中不知所向了。他真有几分担心和系念。征服大海的豪兴,不禁使他又想起千多年前的英雄曹操的功业和诗篇,想起今天人间迥异,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他的诗兴又来了。

毛泽东畅游了一个多小时,走上沙滩,坐在藤椅上,望着那依旧咆哮翻腾的大海,心满意足地说:“好吧,你们说浪大,我们下去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一年,是他第一次到北戴河,也是他第一次在大海里游泳。

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名词《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92页)(www.chuimin.cn)

词的上片,状写自然景色,歌吟雨中大海的不凡气势;词的下片,评论历史人物,赞颂曹操的不凡业绩。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处于幽燕辽海塞外之地的乌桓,原是袁绍的附属势力,曹操于官渡之战后的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曾跃马挥鞭,带领大军北征乌桓,于秋天班师凯旋,这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用“挥鞭”一词,表述曹操的千里征战,极具感染力,形象逼真,神采毕现。

“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平定乌桓,回师途经碣石山,登临观海。“遗篇”者,就是曹操的不朽诗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东临碣石”,是《观沧海》中的首句。碣石,现存的碣石山在河北省昌黎县北面,属燕山余脉,最高处仙台顶海拔600余米,距海近30公里。于上虽可闻“秋风萧瑟”,却难以见到“洪波涌起”。故有人认为曹操登临的是另一碣石山,原先位于古代滦河河口附近的渤海岸边,北魏时已沉沦入海。近年来有专家考证,碣石山应在山海关外辽宁省绥中县境内的临海处。因此处考古发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行宫,此处观海,极有“洪波涌起”之概。

曹操《观沧海》诗脍炙人口,毛泽东词中“东临碣石”、“萧瑟秋风”句即由该诗引出和化出。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给予曹操定评的名篇,可说是曹操的诗传。抵得上一大篇评论曹操的学术论文。寥寥数语,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和伟大诗人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当然,毛泽东肯定古人,还是着眼今人,尽管秋风仍然和曹操时代一样“萧瑟”,毕竟“换了人间”,这与他自己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友人周世钊的诗句“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其思想内涵和话语境界是脉脉相通的。不薄古人厚今人,乃论者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