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县自明本志令[三国·魏]曹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近人整理为《曹操集》。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曹操今传文赋中,此文最具这种特色,值得后人借鉴。而遭值董卓之难[19],兴举义兵[20]。后领兖州[23],破降黄巾三十万众[24]。后孤讨禽其四将[27],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28],发病而死。......
2023-11-29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罗学瓒、陈绍休等24人离长沙赴北京,为赴法国勤工俭学进行活动。途中因铁路被水冲断,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第二天,毛泽东与罗章龙、陈绍休(赞周)三人到许昌,寻访三国时代的汉魏旧都,凭吊古人曹操。
关于这件事,当事人罗章龙有两次回忆。一次回忆说:
我们由毛泽东率领,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北京。当火车到河南郾城县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我、陈绍休坐临时车子到了许昌,在那里停留一二天。许昌是三国的魏都。但旧城已荒凉。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建议去看看,我们就向当地一些人了解了魏都的情况,知道旧址在郊外,乃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墟,并做诗纪行。前几年,河南有同志来谈,还提及当地农民记得这件事。(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峥嵘岁月(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关于“做诗纪行”,另一处是这样记载的:
据罗仲言(罗章龙)回忆:毛主席和我们到(许昌)附近农村去考察了大约半天时间。毛主席对大家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们三人(指毛泽东、陈绍休、罗仲言)到许昌老城去看看。老城离许昌一二十里,是三国时的魏都。曹操是毛主席心目中最喜欢的,认为最有才能的人,诗文颇佳。魏都还有一些遗迹,我们在那里徘徊很久,并作了几首诗。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观眼前景物,抚怀古今,萧条异代,激情慷慨,不能自已!乃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回来后,在许昌上车,前往北京。(《中共党史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51辑,第200页;沈世昌 沈长胜:《毛泽东凭吊魏都史考浅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4期)
罗章龙回忆中所提到的“许昌老城”,即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的许都京城。汉时为许县,属豫州颍川郡。汉献帝到来,取名许都,为刘汉最后一个都城。后曹丕代汉称帝,改许都为许昌,沿用至今。许昌位于今许昌市张潘镇古城村,离许昌站18公里。此城南北朝时毁于兵火,宫室早已荡然无存,如今旧城已很荒凉,但内外城垣依稀可辨,昔日汉献帝祭天地的毓秀台废墟仍巍然屹立。毛泽东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十分敬佩曹操,认为他最有才能,诗文最好;同时他又重登临访古,开阔胸襟。如今得此机会,故决意要去许昌老城遗址凭吊一番。
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赤壁决战前,曹操坐大船巡视营寨,见天色晴明,风平浪静,即命置酒会集众官。当晚月色皎洁,江山如画,曹操心中高兴,想到自己军力强大,又想到东吴将领黄盖已表示愿降,甘宁已表示愿为内应,自以为稳操胜券,即将实现天下一统,十分得意,不觉喝醉。乃乘着酒兴,横槊而歌《短歌行》,以周公自比。歌罢,众官皆和,颇为欢快。(www.chuimin.cn)
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虽然有曹操“登高必赋,乃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记载,但无赤壁战前横槊赋诗之事,可见此情节为罗贯中虚构。据今人万绳楠教授考证,《短歌行》作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迎汉献帝的夜晚酒会上,同文武群臣赏月,激情满怀,借酒助兴,即兴横槊赋诗,吟出了这首思慕贤才助建功业的千古名诗。
■宴长江(曹操)赋诗(横槊)
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留学,就是为了造就人才,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他环顾这片神奇的汉魏故都旧墟,联想起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肩负的重任,与同行的青年朋友一起吟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助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激励着胸怀宏愿的青年毛泽东。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为了减少赤壁败后朝野的诽谤议论,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申明自己并非有大志,为形势所迫,才被推上高位,权力虽大,但无篡夺汉政权的野心,只为国家不重陷分裂动乱险境,把国家统一事业进行下去,使百姓安居乐业,封地可让,决不交出兵权和政权。毛泽东眼望汉魏故都废墟,口里吟诵此文,回顾曹操的宏谋大略,由衷激赏曹操的坦荡率真,自古帝王将相还没有哪个人像曹操这样袒露心迹,所以毛泽东在罗章龙吟出“横槊赋诗意气扬”的起句后,随即跟上,脱口而出:“《自明本志》好文章!”历来骂曹操奸雄者多,对《自明本志》一文,也多斥之以伪,而“好文章”三字,道出了毛泽东对曹操坚决与帝室保守势力斗争,与豪族集团斗争,与军阀割据势力斗争,以图统一国家的赞誉之情和肯定性评价,已透视出青年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不凡见解。看来,晚年他为曹操做翻案文章,决非一时心血来潮的行为。
曹操的陵墓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三台村)一带。邺城,东汉末为冀州治所。曹操于官渡之战后,攻下冀州。被封为魏王时,曾以此为都城,故名邺都。曹操死后,即葬于此。青年毛泽东在河南许昌凭吊许都古城,向北遥望远在邺城的曹操墓园,感慨古今变迁,又吟出诗句:“萧条异代西田墓。”罗章龙随之做结:“铜雀荒伦落夕阳。”“萧条”、“荒伦”,表明诗人内心里对曹魏旧都物易人非的倜伥和怀恋。
魏都访古,吟诗抒怀。毛泽东借对三国历史人物曹操的缅怀和评说,抒发自己统一中华、建设新国家的豪情壮志。这时,正是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遍览中华“风流人物”的时期。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让县自明本志令[三国·魏]曹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近人整理为《曹操集》。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曹操今传文赋中,此文最具这种特色,值得后人借鉴。而遭值董卓之难[19],兴举义兵[20]。后领兖州[23],破降黄巾三十万众[24]。后孤讨禽其四将[27],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28],发病而死。......
2023-11-29
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陈恭尹和吴骐的诗并不在于骂曹操之奸,相反,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曹操有所肯定,曹氏辞赋乃建安风骨,汉赋绝响,曹操毕竟是“山河百战”的“一代英雄”啊。本来,陈恭尹的咏曹诗不关四川,但毛泽东因其“连类而及”,放在“诗若干首”之中,足见他对有关咏曹诗的关注。......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有贡献,这指的正是1959年上半年评价曹操热潮中郭沫若所起的作用。这样,郭沫若从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有消息说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是听到了毛泽东评说曹操之后采取的行动。不管怎么说,郭沫若的为曹操翻案,是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和赞同的,他也十分关注此事,以至十五六年后的批林批孔中,他还依据此事说郭沫若“功大过小”。......
2023-11-27
说辛弃疾这首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杜甫的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曹操的名句。当然,毛泽东喜欢辛弃疾的词,喜爱曹操的名句,是因其有深意在。与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的一世之雄,他也满不在乎。这正是前面毛泽东背诵“曹操煮酒论英雄”情节的原始出处,也是辛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典的来历。曹操的两句话被巧妙地安排在词的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
2023-11-27
毛泽东从赤壁之战中借鉴较多的,还是曹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指出了曹操渡江失败的五条原因。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周瑜的兵家四忌,毛泽东的曹兵五败,都是知己知彼的至当之论。但他断言我军“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因为时代不同了,古今两支军队的本质不同,解放军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渡江战役的胜利,证明曹操的“覆辙”只能是历史陈迹。......
2023-11-27
所谓骂汉献帝,不过是说这个“儿童团”皇帝的成长过程缺乏实践经验。汉献帝刘协,原封陈留王,九岁登位。是年九月,董卓引兵进京,废弃少帝,立刘协为献帝,年仅九岁。毛泽东引用曹操这则故事,在于告诫我们的各级干部,不要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不要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不要脱离生产劳动而没有实际经验,干部要参加劳动,军官要下连当兵,体察群众情绪,关心士兵冷暖,密切干群和官兵感情。......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