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曹操的《短歌行》与《自明本志令》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曹操的《短歌行》与《自明本志令》

【摘要】: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乃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罗学瓒、陈绍休等24人离长沙赴北京,为赴法国勤工俭学进行活动。途中因铁路被水冲断,在河南郾城漯河站停留一夜。第二天,毛泽东与罗章龙、陈绍休(赞周)三人到许昌,寻访三国时代的汉魏旧都,凭吊古人曹操

关于这件事,当事人罗章龙有两次回忆。一次回忆说:

我们由毛泽东率领,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北京。当火车到河南郾城县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我、陈绍休坐临时车子到了许昌,在那里停留一二天。许昌是三国的魏都。但旧城已荒凉。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建议去看看,我们就向当地一些人了解了魏都的情况,知道旧址在郊外,乃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墟,并做诗纪行。前几年,河南有同志来谈,还提及当地农民记得这件事。(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峥嵘岁月(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关于“做诗纪行”,另一处是这样记载的:

据罗仲言(罗章龙)回忆:毛主席和我们到(许昌)附近农村去考察了大约半天时间。毛主席对大家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们三人(指毛泽东、陈绍休、罗仲言)到许昌老城去看看。老城离许昌一二十里,是三国时的魏都。曹操是毛主席心目中最喜欢的,认为最有才能的人,诗文颇佳。魏都还有一些遗迹,我们在那里徘徊很久,并作了几首诗。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观眼前景物,抚怀古今,萧条异代,激情慷慨,不能自已!乃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回来后,在许昌上车,前往北京。(《中共党史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51辑,第200页;沈世昌 沈长胜:《毛泽东凭吊魏都史考浅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4期)

罗章龙回忆中所提到的“许昌老城”,即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的许都京城。汉时为许县,属豫州颍川郡。汉献帝到来,取名许都,为刘汉最后一个都城。后曹丕代汉称帝,改许都为许昌,沿用至今。许昌位于今许昌市张潘镇古城村,离许昌站18公里。此城南北朝时毁于兵火,宫室早已荡然无存,如今旧城已很荒凉,但内外城垣依稀可辨,昔日汉献帝祭天地的毓秀台废墟仍巍然屹立。毛泽东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十分敬佩曹操,认为他最有才能,诗文最好;同时他又重登临访古,开阔胸襟。如今得此机会,故决意要去许昌老城遗址凭吊一番。

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赤壁决战前,曹操坐大船巡视营寨,见天色晴明,风平浪静,即命置酒会集众官。当晚月色皎洁,江山如画,曹操心中高兴,想到自己军力强大,又想到东吴将领黄盖已表示愿降,甘宁已表示愿为内应,自以为稳操胜券,即将实现天下一统,十分得意,不觉喝醉。乃乘着酒兴,横槊而歌《短歌行》,以周公自比。歌罢,众官皆和,颇为欢快。(www.chuimin.cn)

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虽然有曹操“登高必赋,乃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记载,但无赤壁战前横槊赋诗之事,可见此情节为罗贯中虚构。据今人万绳楠教授考证,《短歌行》作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迎汉献帝的夜晚酒会上,同文武群臣赏月,激情满怀,借酒助兴,即兴横槊赋诗,吟出了这首思慕贤才助建功业的千古名诗。

■宴长江(曹操)赋诗(横槊)

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留学,就是为了造就人才,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他环顾这片神奇的汉魏故都旧墟,联想起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肩负的重任,与同行的青年朋友一起吟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助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激励着胸怀宏愿的青年毛泽东。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为了减少赤壁败后朝野的诽谤议论,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申明自己并非有大志,为形势所迫,才被推上高位,权力虽大,但无篡夺汉政权的野心,只为国家不重陷分裂动乱险境,把国家统一事业进行下去,使百姓安居乐业,封地可让,决不交出兵权和政权。毛泽东眼望汉魏故都废墟,口里吟诵此文,回顾曹操的宏谋大略,由衷激赏曹操的坦荡率真,自古帝王将相还没有哪个人像曹操这样袒露心迹,所以毛泽东在罗章龙吟出“横槊赋诗意气扬”的起句后,随即跟上,脱口而出:“《自明本志》好文章!”历来骂曹操奸雄者多,对《自明本志》一文,也多斥之以伪,而“好文章”三字,道出了毛泽东对曹操坚决与帝室保守势力斗争,与豪族集团斗争,与军阀割据势力斗争,以图统一国家的赞誉之情和肯定性评价,已透视出青年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不凡见解。看来,晚年他为曹操做翻案文章,决非一时心血来潮的行为。

曹操的陵墓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三台村)一带。邺城,东汉末为冀州治所。曹操于官渡之战后,攻下冀州。被封为魏王时,曾以此为都城,故名邺都。曹操死后,即葬于此。青年毛泽东在河南许昌凭吊许都古城,向北遥望远在邺城的曹操墓园,感慨古今变迁,又吟出诗句:“萧条异代西田墓。”罗章龙随之做结:“铜雀荒伦落夕阳。”“萧条”、“荒伦”,表明诗人内心里对曹魏旧都物易人非的倜伥和怀恋。

魏都访古,吟诗抒怀。毛泽东借对三国历史人物曹操的缅怀和评说,抒发自己统一中华、建设新国家的豪情壮志。这时,正是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遍览中华“风流人物”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