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中国第一贪污大案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的关联

新中国第一贪污大案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的关联

【摘要】:新中国第一贪污大案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发生联系,是在建国之初的第四个年头。“我再放松啊,就不是挥泪斩马谡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见之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说诸葛亮首次北伐,命参军马谡为主将,以王平为副将,率兵二万五千镇守战略重地街亭。

新中国第一贪污大案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发生联系,是在建国之初的第四个年头。

1952年2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笔批示枪毙的新中国第一贪污大案的两名罪犯——天津原地委书记刘青山、原专员张子善在古城保定伏法。

共和国刚刚建立不久,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年轻的高级干部何以沦为大贪污犯、腐化分子呢?

1950年夏,连续几场暴雨使天津专区14个县洪灾泛滥,刚刚获得解放的广大农民生活又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就在这时,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副书记、专员张子善带着省委的嘱托和全区500多万人的希望和期盼,来到了刚刚组建的天津地委。上任后,他们不是积极带领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度过灾荒,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所谓的“机关生产”上。

本来,在建国初期那种经济形势下,中央提出开展机关生产的思想完全是以生产自救为目的,通过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机关生产活动以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这完全符合当时的国情。而刘青山、张子善曲解了中央的精神,认为机关生产就是要把机关搞富裕,这样生活好过,开支方便,以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从此刘青山、张子善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当数万名群众忍着饥饿日夜与滔滔洪水搏斗时,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人民心目中的“父母官”,却在为克扣民工口粮挖空心思。一次,省拨粮1800余万斤供修治河道用,刘青山竟亲自跑到粮食供应处面授机宜,采取抬高民工食品粮、油价格,以坏粮充好粮等手段,苛赚民工及盗用国家资财共达16亿元(旧币,下同),有数十名民工由于食用霉坏的玉米死亡。当国家从全局出发,进行国防建设时,他们想方设法侵吞国家财产。1950年10月,中央指示修建武靖县杨村飞机场,拨专款29亿元,刘青山见钱眼开,胆大妄为,擅自从专款中划出20亿元巨款投入“机关生产”,而飞机场占地赔款采取东拼西凑、零星拨付等方式;当国家为解决当地水利经费不足下拨水利款时,他们乘机把钱往自己腰包里装……

从1950年初到1951年11月,不到两年时间,刘青山、张子善利用职权,狼狈为奸,采取欺骗、克扣、虚报、偷税漏税等手段,先后盗窃国家救灾粮、治河专款、干部家属救济粮、地方粮、克扣民工粮、机场建筑款以及骗取国家银行贷款等,总计共达176272万元。按当时的币制标准和市场物价指数,这个数字意味着:可购买小米1亿斤,可购买土布5000万尺。假如按当时的供应标准,干部每人每月小米定量30斤计算,那么这个数字还意味着:它所购买的小米可以足够250万人吃一个月,它所购买的布匹,足可以装备50万人,整整5个兵团。这些数字令人头晕目眩,触目惊心。

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大量贪污国家财产的蛀虫,生活腐朽在天津也“颇有名气”。身为地委书记的刘青山上任不到一个月,便借养病为名搬进天津市一栋西洋小别墅里,刘青山到底养的什么病?当时机关里的同志和组织上都不清楚,后来刘犯被捕后才真相大白,他所谓养病是染了上毒瘾。在执行枪决的那天,当执法人员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唯一要求的就是要注射两支吗啡。刘青山在国家经济极为困难和机关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动用公款3.6亿元,从香港进口高级轿车供个人享用。据统计,刘青山在天津养病和主持地委机关生产期间,挥霍国家财产共计金额3.8亿元之多。张子善在生活腐化方面也不比刘青山逊色,他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权,挥霍无度。整日山珍海味,酒醉醺醺,每月高级香烟要抽掉十几条。他们还勾结不法奸商从事投机倒把活动,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

1952年2月,河北省特别法庭判处腐化堕落分子刘青山、张子善死刑。在此之前,华北局将“刘张事件”上报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书记处领导在颐年堂开会,专门研究杀不杀这两个人的问题。毛泽东说:

“非杀不可。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172页)

毛泽东虽然对刘青山、张子善下了处以死刑的决心,但是他的内心却是痛苦的。据当事人回忆:毛泽东有好几天睡不好觉,经常听唱片《斩马谡》的唱段,偶尔还要跟着唱片小声地哼几声。或许这几天,从中央到华北局来为刘青山、张子善讲情的人多了些,所以,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下了命令:“凡是为刘青山、张子善这两个大贪污犯讲情的人,我一律不见!”

距离处决刘青山、张子善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由于人们知道毛泽东传下了上边这句话,谁也不敢再来菊香书屋讲情。这天,警卫人员向毛泽东报告:“主席,薄一波同志说有要事见主席,您看是见啊还是不见呢?”

“我听总理说过,他是赞成对刘青山、张子善处以死刑,以儆效尤的,可以见!”

薄一波走进菊香书屋,只见毛泽东依然专注地在小声哼唱《斩马谡》的唱段。他小声地问道:“主席,您在听唱片啊?”

“噢,是一波同志到了,”毛泽东边说边走向留声机,“快请坐,等我关上唱机。”

“不要关嘛,我们一道把它听完。”薄一波边说边坐下。(www.chuimin.cn)

“不听了,”毛泽东伸手把唱机关掉。

“主席经常听听,这样也可以放松一下。”

“我再放松啊,就不是挥泪斩马谡了!”毛泽东说罢叹了一口气,点燃一支烟,颇有情绪地吸了一大口,又缓缓地吐了出来,“再这样下去,你们只好跟着我拼死吃河豚了!”

“我懂了,主席为了不使我们将来吃河豚,所以今天就下定决心斩马谡。”(王朝柱:《开国领袖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814—815页)

刘青山、张子善最终被送上断头台,落下千古骂名。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见之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说诸葛亮首次北伐,命参军马谡为主将,以王平为副将,率兵二万五千镇守战略重地街亭。马谡违背诸葛亮叮嘱,不听王平劝阻,生搬兵法,在山上屯兵,被魏兵断绝汲水之道,攻破阵地,丢失街亭。马谡自缚跪于诸葛亮帐前,诸葛亮命左右推出斩之。参军蒋琬请刀下留人,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马谡确是蜀汉的“智谋之臣”,曾经给诸葛亮出谋划策,“攻心”擒孟获、离间魏主与司马懿的君臣关系,就是他出的妙计。他与孔明个人关系又“义同兄弟”。但诸葛亮为严肃军纪,还是忍痛将马谡斩首。

毛泽东决定对刘青山、张子善处以极刑,确与诸葛亮斩马谡有相通之处。

毛泽东认为刘张“非杀不可”,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刘张罪孽深重,其矛盾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变成了人民的凶恶敌人。刚刚执政的党的高级干部中这样的腐败现象不制止,新生的共和国就难以稳固。

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转发华北局关于刘青山、张子善大贪污案调查处理情况报告的批语中写道:“华北天津地委前书记刘青山及现书记张子善均是大贪污犯,已经华北局发现,并着手处理,我们认为华北局的方针是正确的。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做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就在河北省特别法庭判处刘张死刑的同一天,毛泽东在华北军区后勤部“三反”斗争报告的批语中写道:“大贪污犯是人民的敌人,他们已经不是我们的同志或朋友,故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将他们肃清,而不应有丝毫的留恋或同情。”

但他也认为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因为刘张毕竟是红小鬼出身,曾经做过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决定杀他们也是迫不得已,确有“挥泪斩马谡”的味道。诸葛亮和毛泽东既铁面无私,又热心有情。可以铁面无私,但铁面未必无情;有情而又不废法,才是真豪杰,才是伟人风范。“挥泪斩马谡”,重点是在那个“斩”字上。“挥泪”是情,“斩”是国法军纪,不因泪手软,不因情废法,不以私害公,则纪可肃,风可清,腐败可除,贪官可绝,“讨贼”有制胜之基,治国有兴邦之本。

刘张伏法,消息传出,犹如飓风从中华大地滚过,国人为之震惊,全党为之警醒。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前后动员全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对危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腐败现象,迎头痛击,这场斗争最终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党风政风的清廉纯洁。

毛泽东从“挥泪斩马谡”中所获得的启示,是宝贵的;在情与法的天平上,这个故事所蕴含的真理具有永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