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国演义》中曹操进攻东吴引发热议,与毛泽东读书对比

《三国演义》中曹操进攻东吴引发热议,与毛泽东读书对比

【摘要】:“把东吴搞得议论纷纷”的故事,见之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和第四十四回,说的是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东吴,号称有八十三万人马。以武力威慑要挟东吴。东吴面临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的进攻,主降主战议论纷纷,一把手孙权也犹豫不决,多谋寡断;我军面临着国民党几百万军队的进攻,由于及时做工作,思想统一。

1946年6月,国民党捍然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把人民推向全面内战的深渊。

这年11月21日,毛泽东中共中央会议的讲话中说:

“在军事上,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差不多五个月了,我们至今已经歼灭了敌人三十八个旅,占七十五个旅的半数多一点,很难想象以后就不能再歼灭了。阎锡山、顾祝同两区已不能进攻了,程潜现在也没有攻势。刘邓十九日发起的战役可以说是我们反攻,这次是我们进攻他们,他们处处被动。顾祝同若不调动胡宗南的部队就很难再进攻,可能由薛岳那里调第十一师或者由胡宗南那里调部队来打,这样延安又解围了。如果顾祝同不能进攻,我们就攻他。我们还是用袭击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目前国民党军对延安、涟水、临沂、烟台还可能有攻势,对晋察冀、东北也还可能有一些攻势,此外便无足观。”

在分析了五个月解放战争的敌我态势后,毛泽东又说:

“对敌人如果不加分析,就会像三国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把东吴搞得议论纷纷一样。蒋介石的进攻是可以打破的,经过半年到一年消灭他七八十个旅,停止他的进攻,我们开始反攻,把他在美国援助下七八年积蓄的力量在一年内打破,使国共两党的力量达到平衡。达到了平衡就很容易超过它。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可以再向长江以南发展,这大约要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98页)

“把东吴搞得议论纷纷”的故事,见之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和第四十四回,说的是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东吴,号称有八十三万人马。曹操给孙权发来“檄文”,内中说道:“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以武力威慑要挟东吴。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东吴的文武官员意见分歧,“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

文官首领张昭认为:“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曹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全之策。”

而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皆不愿降,程普对周瑜说:“吾等自随孙将军开基创业,大小数百战,方才战得六郡城池。今主公听谋士之言,欲降曹操,此真可耻可惜之事!吾等愿效死战。”(www.chuimin.cn)

后来,经过鲁肃、周瑜、诸葛亮分析敌我态势,几次三番做工作,主战派占了上风,东吴君臣决心抗曹保土。

毛泽东在国民党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借鉴《三国演义》赤壁战前东吴内部战和两派纷争的教训,强调对敌人要加以分析,不能让国民党军的表面强大所吓倒,统一全党全军的认识。

当时,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全党全军的认识是得到了统一的:

一是内战不可避免。毛泽东说:“在党的七大时我们就估计到,在日本投降以后,如果不克服蒋介石的阴谋和中国出斯科比的危险,中国的内战就不可避免。”

二是蒋介石的进攻是可以打破的。毛泽东总结了内战近五个月消灭了敌人三十八个旅的情况后,对这点的估计和预测更实际更具体也更有说服力了。

三是建立胜利的坚定信心。毛泽东说:“第一位的问题是要宣传我们有条件取得胜利,建立坚定的胜利的信心,这个工作最近几个月都在做,今后还要做。”

东吴面临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的进攻,主降主战议论纷纷,一把手孙权也犹豫不决,多谋寡断;我军面临着国民党几百万军队的进攻,由于及时做工作,思想统一。主帅毛泽东心中有数,谋深虑远,进退有据,他这样结论说:“国共这次决裂,和一九二七年不同。那次我们是完全被动的,这次我们有准备,干部们对前途是清楚的,群众也懂得。”后来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证实了毛泽东的分析判断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