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的战争、外交和组织学:三国演义

毛泽东的战争、外交和组织学:三国演义

【摘要】:应该说,战争、外交、组织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孙子兵法》谋划战争胜利,强调“五事七计”,强调“道、天、地、将、法”诸种因素。战略战术、外交斡旋和组织人事诸项,两军交战者不可不察,读《三国演义》者不可不晓。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他并不单纯就战争论战争,就军事谈军事。他的战争视野有广阔的领域,他的军事学是宏观军事学。

据薄一波回忆:“对于《三国演义》,毛泽东同志评价很高。他对我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苏杨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230页)

应该说,战争、外交、组织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从这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读《三国演义》,是个读书的大视角。《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战争写起,到司马氏集团灭亡东吴的战争结尾,写了近百年(184年黄巾起义—公元280年吴亡)的近百场战事,对东汉末年以来各派政治集团间的角力斗智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集中了诡谲奇妙的斗争艺术,堪称权力斗争、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百科全书。

看战争。《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军事谋略和实战战术,都可以从古代兵书特别是《孙子兵法》《三略》《六韬》中找到根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形象教本。激烈残酷连绵不断的军事斗争,使汉末群雄至魏、蜀、吴三方都网罗了大批智谋之士,他们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每陈战策,常称引兵法以佐证。《三国演义》广泛运用了古代兵法和古代战例的各种原则和具体战法,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不少史无前例的计策谋术。据有人整理,其胜敌招法近四百条,可谓洋洋大观的军事谋略集大成之书。毛泽东强调从《三国演义》书中“看战争”,乃至当之论。

看外交。三国各方都有一些杰出的外交家。其外交实践中的纵横捭阖,确有“凭三寸不烂之舌,抵百万之兵”的效果。突出的例子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统一战线的建立。三国外交上很有一些明智之举,特别是蜀国军师诸葛亮制定的“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外交方略,即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打击主要敌人的战略思想,是十分高明的。《三国演义》中的外交斗争,多数与军事斗争相配合,甚至就是军事行为的部分内容,也就是军事外交。

看组织。毛泽东强调的“看组织”,就是重视网罗各方面人才,尤其是勇武之士和智谋之士,组成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的骨干班底;就是“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团结相处,拧成一股绳,和于国和于军而后开战。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曹操、刘备、孙权在思贤若渴量能授任上有共同点。刘备的“三顾茅庐”和善待益州士人,已经成为千古绝唱。(www.chuimin.cn)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三看”,着眼于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主要方面。《孙子兵法》谋划战争胜利,强调“五事七计”,强调“道、天、地、将、法”诸种因素。战略战术、外交斡旋和组织人事诸项,两军交战者不可不察,读《三国演义》者不可不晓。毛泽东可谓深晓此中三昧。

《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一书的作者指出:

“《三国演义》是毛泽东读过的第一部‘军事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以‘兵书’的形式深远地影响了毛泽东。这部‘兵书’中,形象地再现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例,闪烁着智慧与艺术之光,尤其是孔明与周瑜的用兵技巧,无疑深为毛泽东信服而在他自己的用兵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毛泽东军事艺术内蕴很深,《三国演义》肯定对这种艺术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在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实践中,可以找到大量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