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收集到的有关毛泽东与《三国演义》的资料,即多达260多条。《三国演义》是“三国智慧”的载体,是“三国文化”的母体之一。当然,毛泽东从《三国演义》中借鉴经国治军的经验和智慧也是多侧面的。事实也是如此,毛泽东指挥战斗、指导战争长达二十四年,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三国智慧”时常萦绕于毛泽东的大脑屏幕上,可说无役不与。毛泽东对三国著名军事家的治军艺术和指挥艺......
2023-11-27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他并不单纯就战争论战争,就军事谈军事。他的战争视野有广阔的领域,他的军事学是宏观军事学。
据薄一波回忆:“对于《三国演义》,毛泽东同志评价很高。他对我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苏杨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230页)
应该说,战争、外交、组织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从这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读《三国演义》,是个读书的大视角。《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战争写起,到司马氏集团灭亡东吴的战争结尾,写了近百年(184年黄巾起义—公元280年吴亡)的近百场战事,对东汉末年以来各派政治集团间的角力斗智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集中了诡谲奇妙的斗争艺术,堪称权力斗争、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百科全书。
看战争。《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军事谋略和实战战术,都可以从古代兵书特别是《孙子兵法》《三略》《六韬》中找到根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形象教本。激烈残酷连绵不断的军事斗争,使汉末群雄至魏、蜀、吴三方都网罗了大批智谋之士,他们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每陈战策,常称引兵法以佐证。《三国演义》广泛运用了古代兵法和古代战例的各种原则和具体战法,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不少史无前例的计策谋术。据有人整理,其胜敌招法近四百条,可谓洋洋大观的军事谋略集大成之书。毛泽东强调从《三国演义》书中“看战争”,乃至当之论。
看外交。三国各方都有一些杰出的外交家。其外交实践中的纵横捭阖,确有“凭三寸不烂之舌,抵百万之兵”的效果。突出的例子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统一战线的建立。三国外交上很有一些明智之举,特别是蜀国军师诸葛亮制定的“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外交方略,即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打击主要敌人的战略思想,是十分高明的。《三国演义》中的外交斗争,多数与军事斗争相配合,甚至就是军事行为的部分内容,也就是军事外交。
看组织。毛泽东强调的“看组织”,就是重视网罗各方面人才,尤其是勇武之士和智谋之士,组成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的骨干班底;就是“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团结相处,拧成一股绳,和于国和于军而后开战。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曹操、刘备、孙权在思贤若渴量能授任上有共同点。刘备的“三顾茅庐”和善待益州士人,已经成为千古绝唱。(www.chuimin.cn)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三看”,着眼于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主要方面。《孙子兵法》谋划战争胜利,强调“五事七计”,强调“道、天、地、将、法”诸种因素。战略战术、外交斡旋和组织人事诸项,两军交战者不可不察,读《三国演义》者不可不晓。毛泽东可谓深晓此中三昧。
《毛泽东故土家族探秘》一书的作者指出:
“《三国演义》是毛泽东读过的第一部‘军事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以‘兵书’的形式深远地影响了毛泽东。这部‘兵书’中,形象地再现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例,闪烁着智慧与艺术之光,尤其是孔明与周瑜的用兵技巧,无疑深为毛泽东信服而在他自己的用兵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毛泽东军事艺术内蕴很深,《三国演义》肯定对这种艺术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在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实践中,可以找到大量根据。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笔者收集到的有关毛泽东与《三国演义》的资料,即多达260多条。《三国演义》是“三国智慧”的载体,是“三国文化”的母体之一。当然,毛泽东从《三国演义》中借鉴经国治军的经验和智慧也是多侧面的。事实也是如此,毛泽东指挥战斗、指导战争长达二十四年,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三国智慧”时常萦绕于毛泽东的大脑屏幕上,可说无役不与。毛泽东对三国著名军事家的治军艺术和指挥艺......
2023-11-27
“司马师”碰在了“姜维”手上毛泽东将手中的茶杯用力往桌上一放,杯里的水被震出不少:“不识时务嘛!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哪是刘伯承、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在‘姜维’手上,被困在‘铁笼山’了!”这时,“司马师”是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国民党军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司马师也罢,司马昭也罢,总之被姜维困在了“铁笼山”......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当他识的字足够看一些简单的故事书时,他便弄到一些他大致能看明白的小说。在他住的那个小村里,大家都爱看的正好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少年时代,毛泽东最愿读的书之一是《三国演义》,和小伙伴们最爱讲的故事是三国故事。这段话可以看作毛泽东对自己少年时期读《三国演义》等传奇小说的一个小结。那时,毛泽东有位表兄叫文运昌,常常把家中藏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借给毛泽东看。......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虚夸危害很大谈到这里,毛主席又讲起故事来。1958年11月22日,他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谈“浮夸风”问题,不知不觉中又说起了赤壁大战中兵力的虚与实,他说:天下事有真必有假。于是,其他大区也相继召开会议,研究产钢计划。当然,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拟浮夸。无论小说上,还是史书上,赤壁之战中曹军的兵力都被夸大了。说“号称八十三万,其实只有二三十万”,以证明虚夸这种歪风“古已有之”。......
2023-11-27
为了强调南阳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位置,毛泽东在新闻稿中举出了曹操与张绣在此发生争夺战的战例。是夜,张绣袭击曹营,曹军大乱,典韦死守辕门,被杀。从此,曹操与张绣都在找寻机会,攻击或吃掉对手。南阳争夺战,是曹操统一北方战争中残酷激烈、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次战役。......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