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读彭老总临危受命-毛泽东读三国演义

解读彭老总临危受命-毛泽东读三国演义

【摘要】:彭老总临危受命毛泽东背着手望着满天繁星,沉思良久后说:“……我们的彭大将军,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相信他一定能打好这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的!”寥寥一语,表明刘备集团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也表明诸葛亮确是临危受命。在毛泽东的爱将中,享临危受命殊荣者,彭总当算第一。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入侵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后方供应断绝,遭受严重伤亡,被迫后撤。

彭老总临危受命

毛泽东背着手望着满天繁星,沉思良久后说:“……我们的彭大将军,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相信他一定能打好这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的!”

雷英夫 陈先义:《统帅部参谋的追怀》,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第172页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成语表达的意思是:在危急困难的时候接受任命,担当重任。

大军统帅毛泽东于危难之时点将命帅,好引此语深庆得人,并寄托干城之望。

这条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载的《出师表》。后来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于第九十一回全文引用了《出师表》,遂使此条成语流传更为广泛。

有论者以为,此句成语实指诸葛亮两件事:“受任”句指刘备当阳败后,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奉命”句指刘备夷陵败后,白帝托孤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但笔者细读《出师表》原文,觉得两句应指前一件事。请看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倾覆”,即指刘备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当阳惨败,从这时到蜀后主建兴五年(228年)诸葛亮上表准备出祁山伐魏时,恰恰21年。当阳之时,刘备集团确实处于“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描写诸葛亮出使东吴时对刘备说:“事急矣,请奉命一行。”寥寥一语,表明刘备集团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也表明诸葛亮确是临危受命。

在毛泽东的爱将中,享临危受命殊荣者,彭总当算第一。

1950年10月4日,一架飞机轰鸣着降落在西安机场。中央派专机接彭德怀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研究派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派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入侵朝鲜。又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进中国的台湾海峡,与蒋介石勾结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在此严重的形势下,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中国人民既不受帝国主义的利诱,也不怕帝国主义的威胁。”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二十七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

毛泽东估计朝鲜战局会发生重大的曲折变化,于8月27日给远在西北主政西北局的彭德怀发去一电,说:“德怀同志,为了应付时局,现须集中12个军以便机动(已集中了4个军),但此事可于9月底再作决定,那时请你来京面商。”从这个电报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彭德怀非常信任,或许,此时毛泽东已在物色出兵朝鲜时统帅百万志愿大军的人选。

9月15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从日本与太平洋地区集中7万余兵力在海、空军的运送、掩护下,在朝鲜的西海岸仁川港登陆,将朝鲜人民军的后方交通线拦腰截断。此时,在洛东江布防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约10个师,配合仁川登陆部队向北进攻,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人民军腹背受敌,后方供应断绝,遭受严重伤亡,被迫后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乘胜前进,于9月28日攻占汉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麦克阿瑟:假设俄国人或中国人没有宣布进行干涉的意图或没有进行实际干涉,可越过三八线,消灭北朝鲜军队。

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认为中国国内战争刚刚结束,战争创伤尚未恢复,不可能出兵援朝与美军作战。10月1日,麦克阿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向毛泽东紧急提出: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作战。

朝鲜战争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10月1日,入夜,中南海颐年堂的会议厅里,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领导人正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讨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面临的严重局势和出兵朝鲜问题,一直到天亮。

就是在这天夜里,麦克阿瑟命令南朝鲜军队首先越过了三八线向北进攻。

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电召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来京面商朝鲜局势,并下令边防军随时待命出动。同时,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告诉我国决定出兵朝鲜事宜。

10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颐年堂开会。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由于驻东北的13兵团原属四野,所以原拟派林彪率军入朝,但林彪不大赞成出兵,称病推辞。毛泽东把眼光放到了彭德怀身上。

彭德怀当时是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副总司令。具有几十年的征战经验,深受全军将士爱戴,由他挂帅出征,是最理想的人选。于是,毛泽东、中央书记处遂决定改派彭德怀来挂帅。毛泽东要周恩来火速派专机去西安接彭德怀来北京,参加准备于4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10月4日下午4时,彭德怀到了中南海,随周恩来进入颐年堂会议厅。毛泽东看到彭德怀到来,十分高兴,马上说:“你来得正好,美军已开始越过三八线了,现在正讨论出兵援朝问题,请你准备谈谈你的看法。”

彭德怀坐定,发现会议的气氛很不寻常。他来京前,脑子里装的是如何建设开发大西北,并没有出兵援朝的思想准备,这时只好侧耳静听。从几个同志的发言中,他才知道对支援朝鲜有不同意见。有的主张不出兵,或暂不出兵,理由主要是:国内战争创伤急待医治,部分地区尚未解放,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无制空制海权;经过长期战争,有些干部和战士有和平厌战思想等等。基于上述情况,参加会议的多数人认为出兵问题应慎重从事。

毛泽东在会议最后讲了一段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第二天上午9时左右,彭德怀应约到中南海。因4日下午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未发言,毛泽东想听听他的意见。

彭德怀到毛泽东的办公室,两人在沙发上坐下,毛泽东说:“老彭,昨天你没来得及发言。我们确实存在严重困难,但是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彭德怀说:“主席,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决策。”

毛泽东又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

彭德怀问:“中央不是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

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这个准备吧?”

彭德怀沉默片刻,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毛泽东略带感慨地讲:“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

10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在颐年堂对是否出兵援朝问题再次进行讨论。毛泽东对参加会议的同志说:

“我和恩来、少奇、朱总等同志商量了一下,想让彭德怀同志率兵出征。我也与彭德怀同志谈了,他慨然允诺。好吧,德怀同志,我谢谢你,中国人民谢谢你。你是临危受命哪,有你去我们就放心了。”

彭德怀讲了自己的观点,即: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可是,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边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让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加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www.chuimin.cn)

政治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10天做准备,出兵时间初步预定10月15日。”

10月6日,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林彪发言继续反对出兵援朝。散会后,周恩来带着雷英夫步行回西花厅,途中遇到在中南海散步的毛泽东主席。毛泽东连忙问:“会议开得怎么样啊?”周恩来说:“多数同志对出兵意见比较统一,只有少数同志有不同意见。”接着,他把林彪的意见逐条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泽东背着手望着满天繁星,沉思良久后说:“个别人的反对无碍大局,历史照样前进,革命照样胜利。我们的彭大将军,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相信他一定能打好这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的!”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10月8日上午,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的命令与高岗率临时指挥所人员乘飞机到沈阳。9日上午,彭德怀和高岗在沈阳召集志愿军军以上干部开会,宣布中央出兵援朝的决定,彭德怀在会上讲话说:“敌人是机械化部队,有空军和海军的支援,进攻速度很快,我们要和敌人抢时间。中央派我到这里来,也只是三天前才决定的。”彭德怀要求各军克服困难,在10天之内,完成一切出国作战的准备工作。

面对危局,彭德怀心急如焚。为使志愿军在地面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以保初战获胜,他在和十三兵团领导人邓华、洪学智等详细研究了志愿军入朝部署方案后,致电毛泽东:“原拟先出动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铁桥被炸毁,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将4个军3个炮兵师全部集结江南待机歼敌,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毛泽东立即回电同意。

10月11日,彭德怀率领临时指挥所人员抵安东。不顾连日疲劳,翌日即前往鸭绿江北岸察看渡江地点,听取驻军领导汇报部队渡江准备情况。

10月18日清晨,彭德怀、高岗再次乘专机返回北京。此时平壤已被敌人包围,危在旦夕。在18日召开的中央会议上,毛泽东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

21日,彭德怀渡过鸭绿江到朝鲜。从此,他指挥志愿军在朝鲜大战美李军队,直到打得美国这一世界头号强国彻底低下头来,乖乖坐到谈判桌前为止。

战火烧到了家门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实处于“危难之际”啊!“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此时是否想到了千年前于事急境危之时毅然出使东吴的诸葛军师,不得而知;但他浓缩引用诸葛军师“受命于危难之际”一语,却恰如其分地表明了对彭老总的无比信任,评价了彭老总困危之时勇挑重担、保家卫国的国士风度。

抗美援朝,彭老总挂帅出征,林彪不赞成出兵,可林彪也有临危受命之时,只不过要把时间提前5年。

那是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时候,国共两党都看好了东北地区,纷纷调动部队,抢占黑土地。不过中共中央棋高一着:1945年9月14日政治局决定,由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组成东北中央局,立即奔赴东北展开工作。

9月19日,中共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东北局的领导力量,决定派李富春、林彪、罗荣桓张闻天、高岗等军政要员赴东北工作。

此时,中央刚刚任命林彪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赴任途经河南濮阳境内,接到中央“万万火急”的新任命电报,林彪立即改道奔东北而去。

为了抢占胜利果实,蒋介石一方面电令八路军禁入关东,一方面调兵遣将,将大量精锐部队由美军飞机和军舰从海上和空中赶运东北。

蒋介石还以“接收主权”的名义,任命名将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九省,同时设立东北行营,作为国民党政府在东北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

国共双方为以东北做战略基地,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争夺战。

中共中央军委接连发布七道命令,命令晋察冀、冀热辽解放区的八路军部队向内蒙古和关外进军;命令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率部迅速向辽宁进军;命令东北地区的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人各率所部进军东北城市。此外,中共中央还决定派万毅率足够组建100个团的干部先行奔赴东北开辟地方工作。在短短的10个月内,中共中央派往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多达20人。

中央的所有方针策略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实现占领东北的勃勃雄心。

中央决定派林彪到东北去接替彭真的工作。毛泽东对林彪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对罗瑞卿说过:

“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少华 游胡:《林彪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154页)

10月中旬,林彪从陆路风尘仆仆来到沈阳,受到彭真、陈云等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下榻在沈阳三经街博物馆内。

彭真向林彪介绍了东北的形势。东北境内,我军已集结13万人,分别来自山东、冀东、晋察冀、冀鲁豫、太行、晋绥、太原、华中等解放区,部队番号,武器装备,组织形式,千差万别。指挥机关对各部队的战斗力也不摸底,长途跋涉,未经整训,部队思想也乱。更为严重的是,部队缺少武器装备,平均3个人才1支枪。驻守沈阳的苏军原先答应将缴获的日军枪支弹药移交我军,但是没有兑现。国民党方面则在东北地区集结了7万全部美式装备的精锐之师,在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的指挥下,即将向山海关发起进攻。

黄克诚向林彪汇报了东北地区严峻的形势,他指出:“部队目前遇到‘七无’,即无地方党组织,无群众组织,无政权,无后方,无粮食,无经费,无鞋袜衣服,因而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沧海横流,狂澜既倒。”彭真用这八个字概括了当时的形势。

林彪经过两年休养,一对眼睛熠熠发光。他引用《孙子兵法》上的话,对大家说道:“‘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山海关一战势在必打,我主要管军事,这是最紧迫的。地方工作由你们和马上要赶到的罗荣桓同志负责。”

1945年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正式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任第一、第二政委,统辖主力部队10万多人。林彪抓住时机,对东北自治军进行扩编、整训,壮大力量。

到12月底,东北自治军兵力已达22万多人。同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联军总指挥部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分为前方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林彪率“前总”在辽西前线指挥作战,罗荣桓则主持“后总”的工作。

林彪作为东北地区我军最高指挥官和主要决策者,胆量、魄力和见识确有过人之处,功不可没。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十万多人,经过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是一百多万人。带十万人进去,带一百多万人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负责人,也不能抹煞这一点。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都没有辜负毛泽东的信任,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危难之时担大任,沧海横流有英雄,与当年诸葛军师出使东吴,丹青同辉。

毛泽东曾经说过:“林彪打仗刁、狠,彭德怀打仗勇、韧。这两个人叫蒋介石头疼得很哩!”(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375—376页)因此,每于艰险之际,危难之间,他自然想到彭、林二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毛泽东视彭、林二人负战争指挥责任为“奉命于危难之际”,一是赞扬其临危受命,奋勇争先,解民倒悬,报国临倾的壮士气节,二是指出其所面临的困难艰辛,非有大志气大毅力之人不能完成使命,克臻成功;三是表达了对部下统军作战、驾驭战争能力的信任,和敢于以革命、国家命运相托的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