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是斯大林在培养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有教训。周瑜所说的“人祸”,是他个人有疾,实质是心病,忧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毛泽东此次所说的“人祸”,则是几个中央常委“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为防止这样的“旦夕祸福”,多安排几个人负责,以免出现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的可怜局面。从当时的政治背景上看,这个人事安排是明智的,几道“防风林”建得好,是巩固国家坚强党的有力措施。......
2023-11-27
虚夸危害很大
谈到这里,毛主席又讲起故事来。他说,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古已有之。赤壁之战,曹营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习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09页
毛泽东讲话谈事,喜欢旁征博引。不管讲什么问题,常能从古人那里找到佐证。
1958年11月22日,他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谈“浮夸风”问题,不知不觉中又说起了赤壁大战中兵力的虚与实,他说:
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古已有之。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习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安徽有个口号,说:“端起巢湖当水瓢,哪里缺水哪里浇”,那是作诗,搞水利工程不能那样浪漫主义。
1958年,为了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赶超英国,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发动了生产“大跃进”运动。但是,主观愿望虽好,却没有如愿以偿,由于其间许多“左”的做法,“大跃进”以失败告终。其中最大一个弊端,就是刮“共产风”带来的“浮夸风”盛行。从1958年上半年开始,在地方和中央的一些领导部门中出现了严重的浮夸现象。
如6月中旬,召开全国钢铁生产协作会议。6月22日,毛泽东批转了中央冶金部党组关于产钢计划的报告。其中讲到华东地区1958年产钢400万吨,1959年为800万吨。于是,其他大区也相继召开会议,研究产钢计划。从各地区上报的数字看,1959年钢的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到1962年钢的产量可以达到8000—9000万吨以上。这些高指标远远超出了当时钢的实际生产能力。
再如6月19日,华东地区召开农业协作会议,提出今明两年粮食的产量达到每人平均1000斤—1500斤,三年至五年内,达到人均2000斤以上。这个指标,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达到的。可各大区又争先效尤,纷纷召开农业协作会议,不断地提出农业生产的高指标。西北地区提出1962年粮食产量每人平均突破3000斤。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当时都作为“大跃进”、敢想敢干的先进事例,出现在报刊、广播、会议、文件上。从而造成了一种“大跃进”的形势和气氛。于是,有不少人头脑发热,信以为真。后来在农业战线上不断地传来了“放卫星”的捷报,说河南有一个合作社的小麦亩产7000斤。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惊人的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此时,平均亩产千斤的农业社已是“右倾”“保守”“落后”了,只有几万斤的才认为是“鼓足干劲”了。
总之,“浮夸风”十分普遍,而且越刮越盛。
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58年底,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等“左”的错误。
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史称“第一次郑州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5次讲话,批评了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和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倾向。接着,为了贯彻郑州会议精神,毛泽东又于11月21日至27日在武昌召集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这次会议要唱个低调,把空气压缩一下。”他还批评了“浮夸风”:“1958年吹得太厉害,现在要压缩空气,干部作风,要反对浮夸,要老老实实,不要去争虚荣,如扫除文盲,半年一年扫光,谁会相信?”
武昌会议期间的11月22日晚,毛泽东把秘书田家英和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找去谈话,目的是为把压缩空气的精神赶快告诉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记者、编辑。
毛泽东说,现在宣传上要压缩空气,不要再鼓虚劲,要鼓实劲,自己不要头脑发热,更不要鼓励人家头脑发热。
他说,“大跃进”当然是好事,但浮夸成风就不好。
毛泽东问田家英和吴冷西,你们看虚报好还是瞒产好?他自己回答:我看瞒产比虚报好。没有打那么多粮食,你硬是充胖子,虚报了产量,结果国家按报的产量征购,多购了过头粮,受害的是农民。瞒产少报,当然也不好,但我很同情。……瞒产了粮食还在,虚报了没有粮食。虚夸危害很大。
说到这里,毛泽东就讲起了前面引述的《三国演义》中“曹营号称八十三万人马”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说曹操决意“扫平江南”,便传令“起大兵五十万”,进犯荆州。接着荆州刘琮投降,曹操接纳降兵约二三十万。(www.chuimin.cn)
第四十二回,刘备说曹军“彼有百万之众”。
第四十二回又描写曹操“计点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寨栅联络三百余里”。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出使东吴时舌战群儒,孙权问他:“曹兵共有多少?”孔明说:“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孙权说:“莫非诈乎?”孔明说:“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大概毛泽东说“曹营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即依椐小说中第四十二回的描写。当然,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拟浮夸。据有的人考证,三国赤壁之战时,曹军人马也就二三十万,不可能有百八十万。毛泽东说的“其实只有二三十万”,是说的史实,而不是小说家的演义。据《资治通鉴》载,周瑜曾说:“大家只看到曹操书信中说有水步兵八十万,就害怕起来,不去看清虚实,便主张投降,这太没有道理了。从实际情况看,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已经疲惫不堪;所得刘表的军队,最多也不过七八万,而且对曹操还抱有疑惧心理。曹操带着疲惫不堪的军队,指挥心存狐疑的降兵,人数虽多,有什么可怕的呢?”(《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周瑜指出曹操的兵力顶多有二十多万,是历史事实。
无论小说上,还是史书上,赤壁之战中曹军的兵力都被夸大了。只有有识之士如周瑜等人,才能“以实校之”。
毛泽东谈纠正“浮夸风”,将这段故事信手拈来。说“号称八十三万,其实只有二三十万”,以证明虚夸这种歪风“古已有之”。当然,目的还是在于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说“古有”在于提示“今有”。
说亩产几千斤或上万斤,说钢产量可以成倍翻番,就如同曹军明明是二三十万而硬吹嘘成百八十万一样。
这样做的结果呢?
毛泽东说,曹操在赤壁“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那意思是曹操还败于骄傲虚夸,过分看重自己的兵力优势,而低估了孙权和刘备的抵抗力量。
赤壁战前,曹操曾经致信孙权:“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字里行间显示出统帅大军南下,席卷荆襄的不凡气势。“今治水军八十万”乃夸饰之辞,目的是展示兵威,恫吓孙权。这封信表现了曹操的非凡气度,同时也反映出他骄矜自恃、盲目轻敌的心理。
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虚夸骄傲的曹操也难逃劫数,终于惨败于赤壁。
打仗是这个理儿,搞建设也是这个理儿;古代是这样,现今也是这样。
所以毛泽东说安徽的口号“端起巢湖当水瓢,哪里缺水哪里浇”是“作诗”,而搞水利工程“不能那样浪漫主义”。
曹操够“浪漫”的,他把一场恶战说成是一次轻松的会猎;把二三十万人马夸口为“八十万众”,也是在“作诗”。
“浪漫”的大跃进是导致残酷的“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之一,其惨重不亚于曹操兵败赤壁。
毛泽东把吴冷西等人找来谈这番话,其意当然在宣传上要“压缩空气”,也就是在新闻战线先扫“浮夸风”,他说,据一些省委反映,《人民日报》在大跃进中搞各省进度表(如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进度表)、放“卫星”(粮食和钢铁的高产“卫星”)等报道方法,对各地压力很大,结果“你赶我追”,大搞虚夸。这要引以为戒。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等“左”的错误,一直持续到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可惜的是,本来反“左”的庐山会议,开着开着竟因为彭老总的一封信又反起“右”来,中断了对“浮夸风”的纠正。
自古以来就有“虚夸”,毛泽东举出了他最熟稔的“曹营”的例子。
是啊,今人“还要引以为戒”啊!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结论是斯大林在培养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有教训。周瑜所说的“人祸”,是他个人有疾,实质是心病,忧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毛泽东此次所说的“人祸”,则是几个中央常委“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为防止这样的“旦夕祸福”,多安排几个人负责,以免出现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的可怜局面。从当时的政治背景上看,这个人事安排是明智的,几道“防风林”建得好,是巩固国家坚强党的有力措施。......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再不看其他人,只望杨成武,眼里漾出轻松诙谐的笑波:“非子龙不可行也,要杨成武同我去。”刘玄德招亲,深入虎狼之地,非勇将赵子龙护驾不可行动;毛泽东南巡,驻足动乱之区,非骁将杨成武跟随难保安全。毛泽东长征过草地靠杨成武,“文革”到武汉还是靠成武,一句“非子龙不可行也”,对爱将的多少褒扬,多少信任,尽在其中。......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郭嘉多谋善断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评论三国官渡之战,一方面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另一方面十分赏识郭嘉的多谋善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后来,郭嘉果然多谋善断,料事如神,言必有中。......
2023-11-27
即使在敌情险恶、戎马倥偬的环境下,毛泽东也时时眷恋着《三国演义》。在谭家的藏书中,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试想,在偏僻如井冈山,闭塞有敌军围困的情况下,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能于大闹书荒之时,得到一套《三国演义》,其高兴心情可想而知。有一次打土豪时,毛泽东特意到土豪家里寻找《三国演义》。......
2023-11-27
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诸葛亮南征孟获时,连弩对“藤甲军”就“失去了作用”,因为藤甲不怕箭射。毛泽东讲诸葛亮改进弩机以及“先进武器”在藤甲军前失去作用的故事,意在说明“科学技术天天在进步”的道理,引导和鼓励全军指战员好学深思,自力更生,“研制出自己的东西来”。但是,毛泽东从诸葛亮改进和使用先进武器中所引发的思想,却具有昭示未来激励后人的深远意义,这何尝不是我们强军劲旅指导思想的一个方面呢?......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