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诸葛亮南中改革:促进南中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彝汉民族关系

诸葛亮南中改革:促进南中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彝汉民族关系

【摘要】:诸葛亮建立在改革基础上的“和抚”政策,打破了南中地区的闭塞状态,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了彝汉间的民族关系,解除了内部忧患,使南中地区成为稳固的后方。诸葛亮的改革措施在今天看来似乎很简单,而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则是“有气魄,有胆略”的,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不乏借鉴之处。

1951年,四川凉山彝族的瓦扎木基是西昌专署副专员兼昭觉县县长。他上北京开会时,毛泽东问他:“是会理人,还是西昌人?”

瓦扎木基回答说:“是冕宁人。”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长征时是从会理、西昌、冕宁那里过来的,那是个好地方。国民党反动派把你们彝族赶到山上。现在要加强民族团结,好好宣传民族政策,调解纠纷,消除打冤家,好好发展生产。”

到了1956年7月,瓦扎木基作为凉山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毛泽东在中南海听取他的汇报。当他汇报到凉山人民要求废除奴隶制度,实行民主改革时,毛泽东从三国诸葛亮谈起,引经据典,教育他们要有气魂,有胆略,搞好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四川日报》,1977年10月22日)

上面这段史事引自瓦扎木基的回忆文章。他只是说毛泽东“从三国时诸葛亮谈起,引经据典”,没有说毛泽东谈的是诸葛亮的那段故事,引据经典是哪些。但我们联系上下文和谈话背景完全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内容。(www.chuimin.cn)

1951年两人谈话时,提到红军长征过冕宁,正是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地区,也就是毛泽东、刘伯承念念不忘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善待彝民的地方。毛泽东还清楚地记得彝民被国民党从冕宁城赶到山上去的情况,而长征中他正是用这个情况反复告诫红军指战员要与白军在民族政策上有鲜明区别的。况且,瓦扎木基是冕宁人,可说是小叶丹的继承人(小叶丹于194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毛泽东此时一再强调好好宣传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他的思维链条中,早有诸葛亮和孟获——刘伯承和小叶丹的影子。前文已经提到,毛泽东很赞成诸葛亮对待彝民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

1956年两人谈话时说到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毛泽东此时又提到诸葛亮,原因是诸葛亮不仅对孟获七擒七纵,在军事行动中“攻心为上”,而且在南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性措施:在南中地区健全郡县制,选用少数民族首领或当地人担任地方官吏;不留蜀汉军队;派人前去传授汉族先进的牛耕和织锦技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诸葛亮建立在改革基础上的“和抚”政策,打破了南中地区的闭塞状态,促进了南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了彝汉间的民族关系,解除了内部忧患,使南中地区成为稳固的后方。诸葛亮的改革措施在今天看来似乎很简单,而在一千六七百年前,则是“有气魄,有胆略”的,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不乏借鉴之处。

毛泽东再一次从历史的深处请出诸葛亮,用他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经验来启迪今人。应该说,这个启迪是十分开人心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