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叶丹摒弃抵抗,为书《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所折服

小叶丹摒弃抵抗,为书《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所折服

【摘要】:先遣队出冕宁,到了袁海子边的彝民聚居区,沽基家彝民首领小叶丹在红军工作团的说服下,来见先遣队刘司令,并执意要与刘伯承结义为兄弟。按照彝族规矩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饮血酒结盟仪式,而后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委任小叶丹为支队长,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不过,毛泽东的“米酒论英雄”,则对比诸葛亮“七擒七纵”,着重于刘司令“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

1935年5月,长征中的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堵击追歼,胜利到达西昌以北地区。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按照毛泽东朱德的命令,率领先遣队准备通过彝族区,到达安顺场,抢渡大渡河。这是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性一仗。

而最为重要的是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

刘伯承分析说:“国民党一定在彝民中做了许多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的事,彝民对我们还不了解,要耐心做工作。”

他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知道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的故事吗?”

一个参谋回答说:“听说过,孟获也是蛮子,诸葛亮俘虏了他七次,每次都把他放了,最后感化了他。”刘伯承笑了笑说:“对。孟获大概是金沙江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英勇强悍,他们不愿意汉人去压迫他们。这里的彝民也有点孟获遗风哟。谁也不愿意受别人压迫的。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诸葛亮高明一些,要有气魄消除历代反动派制造的民族隔阂。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和彝民交朋友,这座山就能翻过去,大渡河也能飞过去,国民党的一切阴谋都会破产的。”

刘伯承和聂荣臻决定先遣队第一团先开进冕宁。出发前刘伯承对部队讲话:“今天我们到冕宁。冕宁过去是彝人的城市,后来彝人被反动政府赶到山上去了。过了冕宁,就是彝族区了。有一种传说,《三国演义》上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在这个地区,至今有孔明寨、孟获城等遗址。彝人对汉人疑忌很深,语言又不通,他们会射箭打枪,但他们不是奉蒋介石的命令,他们和国民党军队不是一回事。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朱总司令的布告,争取和平通过彝族区。没有聂政委和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说罢,队伍就出发了。5月20日,刘、聂率领先遣队第一团进冕宁,贴出了朱德总司令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其中就有“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的内容。宣传队进行翻译讲解。

先遣队出冕宁,到了袁海子边的彝民聚居区,沽基家彝民首领小叶丹在红军工作团的说服下,来见先遣队刘司令,并执意要与刘伯承结义为兄弟。

按照彝族规矩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饮血酒结盟仪式,而后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委任小叶丹为支队长,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经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激战,红军占领了安顺场渡口。

5月26日中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赶到安顺场先遣队司令部,刘伯承等用缴获来的米酒招待最高统帅部领导。

毛泽东端起大碗米酒喜滋滋地说:“祝贺先遣队司令部和干部战士们旗开得胜,过五关斩六将!”

然后,他饶有兴趣地询问刘伯承彝汉结盟的细节。毛泽东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彝族首领孟获心服口服,你怎么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呢?”(李智舜:《毛泽东与十大元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01—102页)

■烧藤甲七擒孟获(www.chuimin.cn)

刘伯承谦虚地答道:“主要是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

毛泽东紧接着又问:“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

刘伯承坦诚地说:“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

兴奋不已的毛泽东有意打趣:“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还是先跪右腿?”

刘伯承没有注意这个细节,回答不上来。众人会心地笑起来。

周恩来十分赞赏地说:“后续部队过彝民区时,小叶丹打着‘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旗帜欢迎。伯承、荣臻他们把彝区赤化了!”

朱总司令也情不自禁地称赞道:“先遣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功劳不小。”

毛泽东又风趣地接话:“他们还派出妇女代表送我一只大红公鸡哩,说是他们的最高礼遇,我受之有愧啊。”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真是厉害,不但顺利通过了彝族区,还化解了彝汉矛盾,赤化了彝族区。

长征中红军先遣队司令与彝族沽基家首领结盟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结出的灿烂之花。而党的民族政策无疑吸收了古人在这方面的政治智慧。所谓古人,具体说就是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毛泽东与刘伯承都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他们早已烂熟于心。红军路过彝族区,正是传说中诸葛亮擒纵孟获的地方。于是,他们都想到了那位“攻心为上”,对待少数民族表现出宽广胸怀的封建政治家诸葛亮。

不过,毛泽东的“米酒论英雄”,则对比诸葛亮“七擒七纵”,着重于刘司令“一下子”说服了小叶丹。言外之意,有盛赞先遣队司令胜过蜀汉丞相的意思。毛泽东那赞扬的口吻,调侃的神情,幽默的话语,表现出他对部下胜过古人的由衷赞赏和极度满意。

诸葛亮和刘伯承都得到了彝族首领的拥护,而毛泽东注意到二者的差别,就是一比七。他采取古今对比的方法表扬部属执行民族政策所创造的奇迹,其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引来大家会心的微笑正是他表扬艺术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