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应采取七擒七纵的办法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应采取七擒七纵的办法

【摘要】:应采取七擒七纵的办法毛泽东说:“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于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陈大嫂为什么不敢来个八擒八纵?……不能一擒就杀,应采取七擒七纵的办法!”诸葛亮民族政策好,主要体现在平定南中时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彻底心服。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和他成功的民族政策给毛泽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应采取七擒七纵的办法

毛泽东说:“人家诸葛亮孟获,就敢于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陈大嫂为什么不敢来个八擒八纵?……不能一擒就杀,应采取七擒七纵的办法!”

含章:《一代伟人与古代智慧》,红旗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311页

毛泽东很赞赏诸葛亮的民族政策。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这是他的高明处。”(芦荻:《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光明日报》1993年12月20日)

诸葛亮民族政策好,主要体现在平定南中时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彻底心服。这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第九十回有详细生动的描写: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对蛮王孟获实行“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方针,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释放。

第一次,诸葛亮命王平关索出战诈败,诱使孟获追赶,而以赵云魏延等抄其后路,生擒孟获。

第二次,孟获部将董荼那因曾受诸葛亮释放之恩,不战而退,被责打,乃与众酋长共缚孟获送交诸葛亮。(www.chuimin.cn)

第三次,孟获令其弟孟优诈降,欲里应外合袭击蜀军,诸葛亮命人灌醉孟优,待孟获来劫寨时大败之,孟获匹马而逃,被马岱化装“蛮兵”诱擒。

第四次,诸葛亮诈作退军,诱孟获追赶,暗令赵云攻其后方,孟获大败,领十余骑奔逃,忽遇诸葛亮,欲奋力杀之,却掉入陷坑被擒。

第五次,银冶洞主杨锋因不满孟获继续对抗蜀军,与其五子率兵三万,诈称愿助孟获,孟获大喜,设宴相待,被擒于席上,送交诸葛亮。

第六次,孟获请木鹿大王相助,诸葛亮以木刻彩画巨兽吓退其真兽,大破之,孟获妻弟带来洞主诈作擒献孟获,欲借机刺杀诸葛亮,被诸葛亮识破,一并擒之。

第七次,诸葛亮火烧兀突骨所率藤甲兵,复设伏打败孟获。孟获单骑突围,又被马岱生擒。

至此,孟获心服口服,向诸葛亮谢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抚慰孟获,下令退军。南方从此平定,蜀汉无后顾之忧矣。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和他成功的民族政策给毛泽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