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盟四中全会成功结束,重归团结!

民盟四中全会成功结束,重归团结!

【摘要】:事情起因于1947年11月民盟被国民党取缔。处于两地的结果,这两套人马在政策上、策略上发生了矛盾。史良的发言,着重批判了罗隆基、叶笃义在上海期间与美国大使馆及驻沪领事频频接触的问题。结义兄弟的误会消除后可以重新团结起来,民盟战友的分歧统一后照样可以团结起来。民盟四中全会顺利结束,选出了以张澜为主席、沈钧儒为第一副主席、章伯钧为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领导机构。

“古城会”的故事,毛泽东给党内的同志讲,也给党外的民主党派人士讲。

1949年底,他就曾将这个故事讲给民盟中央的几位负责人。

原来,进入北平后,民盟中央召开了一届四中全会扩大会议,主要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的方针。可是,一总结经验教训,便总结出民盟内存在着一条“亲美路线”,这条路线的代表人物是罗隆基。于是,会议由总结经验转向了批判罗隆基,进而又扩大到一些“留沪中委”。

事情起因于1947年11月民盟被国民党取缔。那时民盟一部分领导人如沈钧儒、章伯钧、周新民等去了香港,在那里召开了三中全会,成立了临时总部。另一部分民盟领导人留在了上海,形成了以张澜、罗隆基、叶笃义等人为主的事实的核心。处于两地的结果,这两套人马在政策上、策略上发生了矛盾。在四中全会上,矛盾爆发出来,明着批判罗隆基,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张澜。此事非同小可,争论异常激烈,会议延续了几个月,也解决不了问题,中共中央不得不出面干预。

这天,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主持座谈会,民盟中央负责人张澜、沈均儒、章伯钧、楚图南、黄炎培、史良、罗隆基和叶笃义等人被邀请参加。

毛泽东亲自到会,认真地听民盟各位负责人发言。

史良的发言,着重批判了罗隆基、叶笃义在上海期间与美国大使馆及驻沪领事频频接触的问题。张澜则说,罗、叶的活动都是代表他的,此事在来北平后已向毛主席汇报过。民盟各位负责人心里都很不平静,谁都明白:批判罗隆基的“亲美路线”,更符合中共的胃口;但张澜毕竟是一位德高望重、对中华民族有过大功的社会活动家,难道能像批判罗隆基那样批判他吗?

看来,解开这个“千千结”相当棘手。

周恩来与毛泽东交换一下眼色,简短地说:“大家都讲了话,现在我们请毛主席讲话。”

客厅的人们为之一震,他们期待着,也怀着某种好奇心,看毛泽东怎样解开这个几个月都没有解开的结。(www.chuimin.cn)

只见毛泽东缓缓扫视四座,轻松地笑道:“我看在座诸位,是分三路来北平的。一路是由平山县李家庄来的,以楚图南先生为代表。另一路是由香港到东北解放区,再到北平的,这一路的代表人物是沈衡老(沈钧儒)和章伯钧二位先生。第三路是由蒋管区上海来北平的,这一路代表人物是张表老(张澜),还有罗努生(罗隆基),我看毛病就出在这里了。”

说到这。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吸一口,继续说: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古城会的故事。那个一直在根据地里跟着刘皇叔的张飞,对从敌人营盘里过来的关羽有警惕,关羽好不容易来到古城,张飞不让进城。张飞的行动是可以理解的,谁知道你变心没变心呀。后来关羽斩了蔡阳,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曹操的人,张飞立即开城门迎接,对关羽待之以兄弟之礼。这就是古城会的故事。起初兄弟之间闹了些误会,以后误会解除了,又重新团结起来。我看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同样性质的问题,是不是啊?”(孙琴安 李师贞:《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第540页)

客厅里响起会心的笑声,张澜双眸闪烁出光彩,罗隆基僵板的脸上也呈现出生动的笑纹。

毛泽东接着说:“刚才张表老说,他一来北平就对我谈了他们在上海同美国人联系的情况,我当时说,对此事我能够谅解。我看,对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不要看得太重了,有些事如果硬是要追出个子丑寅卯,也不见得好,关键是看现在,看今后。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团结的基础,只要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分歧,就应该团结起来。民盟这次会,开了几个月了,我们很关心各民主党派的团结,朋友们也很关心,我希望大家最终还是要团结起来。”

一团几个月理不清的乱麻,被一个“古城会”的故事轻而易举地摆明了,理顺了。毛泽东谈笑之间,平息了民盟领导层的“上海”与“香港”之争。

刘关张三路人马聚会古城,从敌营奔来的关羽受到怀疑,几被张飞一矛戳下马去;民盟三路人马齐聚北平,在蒋管区和美国人有些联系的张澜一路受到批判,几个月得不到谅解——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结义兄弟的误会消除后可以重新团结起来,民盟战友的分歧统一后照样可以团结起来。毛泽东看清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看清了它们都是“同样性质的问题”,引类譬喻,用文学故事中蕴含的政治经验和认识价值,把看似纷乱无序的事情剖析得朗若白昼,使人听了没有办法不频频点头。

民盟四中全会顺利结束,选出了以张澜为主席、沈钧儒为第一副主席、章伯钧为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领导机构。

这是毛泽东运用三国故事成功进行说服工作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