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此做了些考证外,对曹操提出了许多指责。毛泽东读1957年1月版卢弼撰写的《三国志集解》时,对这些注文作了圈点,在天头上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级,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其实,祢衡早就“贴”了曹操的“大字报”。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说了一些肯定“大字报”的话。......
2023-11-27
毛泽东引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成语,有时把它作为唯物史观一个具体观点的通俗解释,有时则把它作为一种正确思想方法的佐证。
1957年11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在莫斯科召开代表会议。11月18日,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言,其中讲到“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他开篇明义:
“在团结问题上,我想讲一点方法问题。我说对同志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不是敌对分子,破坏分子,那就要采取团结的态度。对他们要采取辩证的方法,而不应采取形而上学的方法。什么叫辩证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加以分析,承认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他的一切。列宁曾讲过,不犯错误的人全世界一个也没有。”
讲到这里,毛泽东话锋一转,开始了他最善长的引用俗语、典故的修辞手法:
“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你赫鲁晓夫同志这朵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我毛泽东这朵荷花不好,更要绿叶扶持。我们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合乎我们赫鲁晓夫同志的口号——集体领导。单独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7卷,第330页)
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证明后,毛泽东把自己的话引向问题的实质,话语中透出严肃和力度:
“我看要是自称全智全能,上帝一样,那种思想是不妥当的。因此,对犯错误的同志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应该有分析,采取辩证的方法,而不采取形而上学的方法。我们党曾经陷入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全部毁灭他。后来我们批判了教条主义,逐步地多学会了一点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承认这个观点,对犯错误的同志怎么办呢?对犯错误的同志第一是要斗争,要把错误思想彻底肃清。第二,还要帮助他。一曰斗,二曰帮。从善意出发帮助他改正错误,使他有一条出路。”(www.chuimin.cn)
毛泽东这番话,是针对当时国际共运中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而言的。
斯大林1953年逝世以后,到了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不同意他们的做法,认为斯大林是有重大世界影响的领袖人物,斯大林的功过只能二八开或三七开。比如,毛泽东早在参加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前一个月,就在中共八届三次会议上说:
“在斯大林问题上,我们同赫鲁晓夫有矛盾。他把斯大林搞得那么不像样子,我们不赞成。因为搞得那么丑嘛!这就不是你一国的事,这是各国的事。我们天安门前挂斯大林像,是符合全世界人民愿望的,表示了我们同赫鲁晓夫的基本分歧。斯大林本身,你也要给他三七开嘛!斯大林的成绩算他七分,错误算他三分。这也未必见得准确,错误也许只有两分,也许只有一分,也许还稍微多一点。总而言之。斯大林的成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是次要的。这一点,我们同赫鲁晓夫有不同意见。”
中共中央在与苏共领导会谈时,曾多次表明了这种意见,但赫鲁晓夫等人仍顽固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到了当年的11月份,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如何评价和对待斯大林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会议的一个焦点。毛泽东的讲话,出于策略考虑,没有直接点苏共在斯大林问题上的错误,而是正面讲党内团结的方法问题,即共产党内部团结的辩证法。
谈团结的方法,毛泽东的重点在于谈“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什么态度”,他强调应该采取团结的态度,辩证的方法。因为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任何人都需要支持。“诸葛亮”(在这里应该是指斯大林)也需要别人帮助和支持,单独一个总是不完全,总是有缺欠,他犯错误应该具体分析,不应该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这种态度和方法与赫鲁晓夫形而上学的方法是多么不同!
毛泽东这次引用,突出了“三个”与“一个”的比较:三个臭皮匠完全,没有缺陷;一个诸葛亮则不完全,总是有缺陷。这种比较体现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思想,强调了在党内团结上总是要依靠大多数,要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对他们要做具体分析,要善意帮助。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此做了些考证外,对曹操提出了许多指责。毛泽东读1957年1月版卢弼撰写的《三国志集解》时,对这些注文作了圈点,在天头上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级,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其实,祢衡早就“贴”了曹操的“大字报”。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说了一些肯定“大字报”的话。......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有贡献,这指的正是1959年上半年评价曹操热潮中郭沫若所起的作用。这样,郭沫若从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有消息说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是听到了毛泽东评说曹操之后采取的行动。不管怎么说,郭沫若的为曹操翻案,是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和赞同的,他也十分关注此事,以至十五六年后的批林批孔中,他还依据此事说郭沫若“功大过小”。......
2023-11-27
毛泽东把苏军撤退说成是“诸葛亮的办法”,大概只是泛指,不是指小说中的具体事件。不过诸葛亮的撤退,有板有眼,很有章法,所谓“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是也。......
2023-11-27
三、乡土小说派在文化批判方面的独特价值以乡土小说派为代表的现代乡土文学思潮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的新一代知识者已走出其民俗社会的传统背景,在期待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标志着现代民俗美感的诞生与新的文明背景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与现代文化的历史联结与审美关联。......
2023-12-05
虚夸危害很大谈到这里,毛主席又讲起故事来。1958年11月22日,他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谈“浮夸风”问题,不知不觉中又说起了赤壁大战中兵力的虚与实,他说:天下事有真必有假。于是,其他大区也相继召开会议,研究产钢计划。当然,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拟浮夸。无论小说上,还是史书上,赤壁之战中曹军的兵力都被夸大了。说“号称八十三万,其实只有二三十万”,以证明虚夸这种歪风“古已有之”。......
2023-11-27
再不看其他人,只望杨成武,眼里漾出轻松诙谐的笑波:“非子龙不可行也,要杨成武同我去。”刘玄德招亲,深入虎狼之地,非勇将赵子龙护驾不可行动;毛泽东南巡,驻足动乱之区,非骁将杨成武跟随难保安全。毛泽东长征过草地靠杨成武,“文革”到武汉还是靠成武,一句“非子龙不可行也”,对爱将的多少褒扬,多少信任,尽在其中。......
2023-11-27
结论是斯大林在培养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有教训。周瑜所说的“人祸”,是他个人有疾,实质是心病,忧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毛泽东此次所说的“人祸”,则是几个中央常委“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为防止这样的“旦夕祸福”,多安排几个人负责,以免出现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的可怜局面。从当时的政治背景上看,这个人事安排是明智的,几道“防风林”建得好,是巩固国家坚强党的有力措施。......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