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毛泽东又想到了《三国演义》,而且想到了批注本,他说:“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毛金二人,批书不同,但批法相类。“我看是好的”,其理由是“使人看时有个头绪”。看了毛宗岗的这段评点,再回头细读品味赤壁交兵的文字,谁都会慨然而叹:“真是有个头绪啊!”......
2023-11-27
人的认识与锦囊妙计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民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一卷,第288页。
诸葛亮神机妙算,每临大事,常能洞中观火,成竹在胸,预先安排定锦囊妙计,而情势的发展,又都是“不出军师所料”。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承认诸葛亮是个智慧人物,但对他事先能安排定锦囊妙计不以为然,认为这违反人的认识规律,多少有点唯心论的味道。
1959年7月份,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庐山会议”。6月底,毛泽东回湖南韶山家乡。6月29日,毛泽东坐船顺长江东下,前往庐山。在船上,他召开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讲话中提出庐山会议要讨论十八个问题。
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总的精神是鼓励干部们讲实话,继续纠正1958年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违背价值规律等“左”的错误做法,并对自己在工作指导上的错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所提出要讨论的十八个问题,其中很大成分是纠“左”。直到7月10日下午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还说:“去年有四件事:钢翻一番、基建1900多项、粮食翻一番、办公社。缺乏综合平衡,引起各方面的不满。这些缺点都承认。”
但是,7月14日毛泽东收到彭德怀的信,会议的方向起了变化。该信对1958年“大跃进”运动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作了分析,力图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犯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克服“左”的错误。毛泽东把这封信批给与会者讨论。7月23日,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讲话明确反对彭德怀的意见。他讲,现在党内外的右派正在夹击我们,形势已经变了;我们犯的错误,已作了多次检查,从去年郑州会议以来,大作特作,错误已经改正,问题已经解决,但右派、右倾机会主义者抓住不放。从这个讲话开始,会议气氛骤然紧张,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
7月31日,政治局常委会以谈心的方式批判彭德怀,毛泽东先说:“现在是保护群众革命性问题,要反右倾机会主义。”
谈到具体问题时,毛泽东又提起高指标和比例失调等问题,他说:
“去年北戴河会议,高兴中埋伏了不高兴。去年11月后退,今年5月停止后退,指标不能再落了。比例问题,5月份已经解决。现在是集中搞788项,计划外的项目也做了安排。共产党一条,就是开会,抓,形势就较快改变。军队的经验,头天开会,无结果,睡一觉,办法就出来了。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样,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原来谈十八个问题。没有提反右倾。北京有人说情绪越落越低,气越泄。彭德怀的信和《会议记录》稿,很有功劳。周小舟等人主要锋芒,对着除自己以外庐山会议所有的人,要发牢骚,要出气,要讲失调原因。被插了白旗。”
■玄德智激孙夫人
毛泽东此处提到的诸葛亮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少,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刘备“过江招亲”的故事。这个故事见之于书中第五十四、第五十五两回:
周瑜为夺取荆州,趁刘备甘夫人去世之机,建议孙权假意将其妹许配刘备,欲赚刘备到南徐,加以囚禁,逼其交出荆州。孙权应允,即命吕范往荆州做媒。刘备识出其中有诈,不肯轻去“危险之地”。诸葛亮却成竹在胸,说:“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诸葛亮遂唤赵云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并命赵云率五百军士,保护刘备过江招亲。(www.chuimin.cn)
到了南徐,赵云按第一条锦囊计,一面让刘备去拜见乔国老,一面命军士披红挂彩,满城购物,使城中官民尽知刘孙联姻之事。经过甘露寺相亲,刘备与孙夫人成婚,弄假成真。
孙权和周瑜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给半生没有享过福的刘备多送美色玩好之物,诱其玩物丧志,乐不思归。赵云便按第二条锦囊计,诈称曹操率大军欲攻荆州,促使刘备与孙夫人同回荆州。
得知刘备携孙夫人不辞而别,孙权和周瑜急命徐盛、丁奉、陈武、潘璋四将率军前堵后追,赵云又按第三条锦囊计,让刘备请孙夫人出面斥责吴将,令其让路,遂得赶到江边,被诸葛亮接应上船。
至此,诸葛亮的锦囊妙计都付诸实践,收到预想效果。当然,周瑜的计谋全部泡汤。
罗贯中为了“状诸葛之多智”,有时把他的预见能力写得过了头,写得有点玄虚,这个“锦囊三计”就令人觉得诸葛亮是个超人,是个神人,与人们认识真理的规律不相符合。
人们认识真理有渐进性,是一步一步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毛泽东认为,孔明式的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与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这是两种对立的认识路线,而前者违反人们的认识规律。
应该说,毛泽东关于认识渐进性这个哲学命题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仔细分辨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两次会上讲话的思路,他用这个哲学原理来分析判断事物,总结1958、1959两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其结论则有对有错。
比如,他说刮起“共产风”的1958年北戴河会议是“高兴中埋伏了不高兴”,也就是“大跃进”带来了一大堆麻烦,而后是1958年底和1959年上半年降低指标和调整比例,结果“抓”使形势有了“改变”。庐山会议最初的动机也是继续纠“左”,是使已经偏离轨道的社会主义建设列车重新回到轨道上来。应该说,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议规律认识的渐进性。毛泽东运用认识规律指导实践基本上是正确的。
可是,接下来他却走向了正确的反面。他认为庐山会议原来只谈十八个问题,“没有提反右倾”,他用讥讽的语言说彭德怀的信“有功”,说周小舟“讲失调原因,被插了白旗”,意即右倾机会主义跑出来了,所以现在会议的任务是“反右倾机会主义”。毛泽东的话中,隐含着事先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局面的意思。也就是说,庐山会议前期纠“左”,庐山会议后期反右,是人们的认识在逐步发展。这就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彭德怀在庐会议上的信所表示的意见是正确的。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找彭德怀谈话,安排他去大西南三线工作,当时,毛泽东曾说过:“老彭,会议(指庐山会议——引者注)已过去了,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历史作结论吧”,“现在看来对你的事批评过了,错了,真理可能在你手里。”毛泽东的这个预言被证实是正确的,历史已经作了结论。
彭德怀由正确,到被批判,到平反被肯定,否定之否定,看来,人们对真理的认识真是逐步发展的。
我们谁也不是孔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能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说到这里,毛泽东又想到了《三国演义》,而且想到了批注本,他说:“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毛金二人,批书不同,但批法相类。“我看是好的”,其理由是“使人看时有个头绪”。看了毛宗岗的这段评点,再回头细读品味赤壁交兵的文字,谁都会慨然而叹:“真是有个头绪啊!”......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那时,朱德、陈毅等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正在湖南南部地区刚刚组织过武装暴动,受到国民党地方武装和正规军的多路围攻。豪爽的王佐向毛泽东说:“毛委员你就放心吧。你不在,还有党代表和我老庚呢。你不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到哪里打仗都是一回事,没有嘛格了不起的事。”红军粤赣军区蔡会文司令员,有次和战士们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023-11-27
虚夸危害很大谈到这里,毛主席又讲起故事来。1958年11月22日,他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谈“浮夸风”问题,不知不觉中又说起了赤壁大战中兵力的虚与实,他说:天下事有真必有假。于是,其他大区也相继召开会议,研究产钢计划。当然,这都是小说家的虚拟浮夸。无论小说上,还是史书上,赤壁之战中曹军的兵力都被夸大了。说“号称八十三万,其实只有二三十万”,以证明虚夸这种歪风“古已有之”。......
2023-11-27
毛泽东侧身坐在座椅上向我们环顾了一下说道:“不过,《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若说生动形象,当然要推演义;若论真实性,就是说更接近历史真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不如陈寿的《三国志》喽!”毛泽东谈话的重点在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小说显然指《三国演义》,历史显然是指《三国志》,这表明此时在毛泽东的意识里,小说和史书的概念是分明的。......
2023-11-27
再不看其他人,只望杨成武,眼里漾出轻松诙谐的笑波:“非子龙不可行也,要杨成武同我去。”刘玄德招亲,深入虎狼之地,非勇将赵子龙护驾不可行动;毛泽东南巡,驻足动乱之区,非骁将杨成武跟随难保安全。毛泽东长征过草地靠杨成武,“文革”到武汉还是靠成武,一句“非子龙不可行也”,对爱将的多少褒扬,多少信任,尽在其中。......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结论是斯大林在培养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有教训。周瑜所说的“人祸”,是他个人有疾,实质是心病,忧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毛泽东此次所说的“人祸”,则是几个中央常委“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为防止这样的“旦夕祸福”,多安排几个人负责,以免出现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的可怜局面。从当时的政治背景上看,这个人事安排是明智的,几道“防风林”建得好,是巩固国家坚强党的有力措施。......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