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人的认识与锦囊妙计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人的认识与锦囊妙计

【摘要】:人的认识与锦囊妙计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民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玄德智激孙夫人毛泽东此处提到的诸葛亮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少,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刘备“过江招亲”的故事。至此,诸葛亮的锦囊妙计都付诸实践,收到预想效果。毛泽东认为,孔明式的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与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这是两种对立的认识路线,而前者违反人们的认识规律。

人的认识与锦囊妙计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民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一卷,第288页。

诸葛亮神机妙算,每临大事,常能洞中观火,成竹在胸,预先安排定锦囊妙计,而情势的发展,又都是“不出军师所料”。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承认诸葛亮是个智慧人物,但对他事先能安排定锦囊妙计不以为然,认为这违反人的认识规律,多少有点唯心论的味道。

1959年7月份,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庐山会议”。6月底,毛泽东回湖南韶山家乡。6月29日,毛泽东坐船顺长江东下,前往庐山。在船上,他召开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讲话中提出庐山会议要讨论十八个问题。

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总的精神是鼓励干部们讲实话,继续纠正1958年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违背价值规律等“左”的错误做法,并对自己在工作指导上的错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所提出要讨论的十八个问题,其中很大成分是纠“左”。直到7月10日下午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还说:“去年有四件事:钢翻一番、基建1900多项、粮食翻一番、办公社。缺乏综合平衡,引起各方面的不满。这些缺点都承认。”

但是,7月14日毛泽东收到彭德怀的信,会议的方向起了变化。该信对1958年“大跃进”运动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作了分析,力图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犯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克服“左”的错误。毛泽东把这封信批给与会者讨论。7月23日,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讲话明确反对彭德怀的意见。他讲,现在党内外的右派正在夹击我们,形势已经变了;我们犯的错误,已作了多次检查,从去年郑州会议以来,大作特作,错误已经改正,问题已经解决,但右派、右倾机会主义者抓住不放。从这个讲话开始,会议气氛骤然紧张,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

7月31日,政治局常委会以谈心的方式批判彭德怀,毛泽东先说:“现在是保护群众革命性问题,要反右倾机会主义。”

谈到具体问题时,毛泽东又提起高指标和比例失调等问题,他说:

“去年北戴河会议,高兴中埋伏了不高兴。去年11月后退,今年5月停止后退,指标不能再落了。比例问题,5月份已经解决。现在是集中搞788项,计划外的项目也做了安排。共产党一条,就是开会,抓,形势就较快改变。军队的经验,头天开会,无结果,睡一觉,办法就出来了。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如同孔明那样,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原来谈十八个问题。没有提反右倾。北京有人说情绪越落越低,气越泄。彭德怀的信和《会议记录》稿,很有功劳。周小舟等人主要锋芒,对着除自己以外庐山会议所有的人,要发牢骚,要出气,要讲失调原因。被插了白旗。”

■玄德智激孙夫人

毛泽东此处提到的诸葛亮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为数不少,但其中最突出的是刘备“过江招亲”的故事。这个故事见之于书中第五十四、第五十五两回:

周瑜为夺取荆州,趁刘备甘夫人去世之机,建议孙权假意将其妹许配刘备,欲赚刘备到南徐,加以囚禁,逼其交出荆州。孙权应允,即命吕范往荆州做媒。刘备识出其中有诈,不肯轻去“危险之地”。诸葛亮却成竹在胸,说:“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诸葛亮遂唤赵云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并命赵云率五百军士,保护刘备过江招亲。(www.chuimin.cn)

到了南徐,赵云按第一条锦囊计,一面让刘备去拜见乔国老,一面命军士披红挂彩,满城购物,使城中官民尽知刘孙联姻之事。经过甘露寺相亲,刘备与孙夫人成婚,弄假成真。

孙权和周瑜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给半生没有享过福的刘备多送美色玩好之物,诱其玩物丧志,乐不思归。赵云便按第二条锦囊计,诈称曹操大军欲攻荆州,促使刘备与孙夫人同回荆州。

得知刘备携孙夫人不辞而别,孙权和周瑜急命徐盛、丁奉、陈武、潘璋四将率军前堵后追,赵云又按第三条锦囊计,让刘备请孙夫人出面斥责吴将,令其让路,遂得赶到江边,被诸葛亮接应上船。

至此,诸葛亮的锦囊妙计都付诸实践,收到预想效果。当然,周瑜的计谋全部泡汤。

罗贯中为了“状诸葛之多智”,有时把他的预见能力写得过了头,写得有点玄虚,这个“锦囊三计”就令人觉得诸葛亮是个超人,是个神人,与人们认识真理的规律不相符合。

人们认识真理有渐进性,是一步一步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毛泽东认为,孔明式的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与人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这是两种对立的认识路线,而前者违反人们的认识规律。

应该说,毛泽东关于认识渐进性这个哲学命题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仔细分辨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两次会上讲话的思路,他用这个哲学原理来分析判断事物,总结1958、1959两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其结论则有对有错。

比如,他说刮起“共产风”的1958年北戴河会议是“高兴中埋伏了不高兴”,也就是“大跃进”带来了一大堆麻烦,而后是1958年底和1959年上半年降低指标和调整比例,结果“抓”使形势有了“改变”。庐山会议最初的动机也是继续纠“左”,是使已经偏离轨道的社会主义建设列车重新回到轨道上来。应该说,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议规律认识的渐进性。毛泽东运用认识规律指导实践基本上是正确的。

可是,接下来他却走向了正确的反面。他认为庐山会议原来只谈十八个问题,“没有提反右倾”,他用讥讽的语言说彭德怀的信“有功”,说周小舟“讲失调原因,被插了白旗”,意即右倾机会主义跑出来了,所以现在会议的任务是“反右倾机会主义”。毛泽东的话中,隐含着事先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局面的意思。也就是说,庐山会议前期纠“左”,庐山会议后期反右,是人们的认识在逐步发展。这就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彭德怀在庐会议上的信所表示的意见是正确的。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找彭德怀谈话,安排他去大西南三线工作,当时,毛泽东曾说过:“老彭,会议(指庐山会议——引者注)已过去了,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历史作结论吧”,“现在看来对你的事批评过了,错了,真理可能在你手里。”毛泽东的这个预言被证实是正确的,历史已经作了结论。

彭德怀由正确,到被批判,到平反被肯定,否定之否定,看来,人们对真理的认识真是逐步发展的。

我们谁也不是孔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能事先安排定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