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毛泽东顺理成章地对其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得出规律性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023-11-27
从现有文献上看,毛泽东最初引用《三国演义》的头两句话,大概是1936年底,这也是形势使然。
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书中申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准备重新实现国共合作的政策。
当时,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已经在陕北根据地扎下大营。
1933年4月,邵力子被蒋介石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毛泽东居住的延安正在陕西省境内,用国民党政府的眼光看,也正属于邵力子的管辖范围之内。
由于蒋介石当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置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于不顾,只想“剿灭”共产党和红军。在蒋介石的淫威下,邵力子又不好违背,只得打出“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口号,对于抵御日寇的事,在报上一概不闻不问。眼看九一八事变快五周年了,陕西省政府也无什么大反应。
毛泽东阅报,了解到这种情况,为宣传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于同年9月8日,给邵力子写信,说服他接受共产党的建议。信的全文是:
力子先生:
阅报知尚斤斤于“剿匪”,无一言及于御寇,何贤者所见不广也?窃谓《觉悟》时代之邵力子先生,一行作吏,而面目全变。今则时局越作越坏,不只一路哭,而是一国一民族哭矣!安得去旧更新,重整《觉悟》旗帜,为此一国一民族添欢喜乎?共产党致国民党书,至祈省览。语云:越人弯弓而射之,则己弯弓而射之,其兄弯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此垂涕而道之言也,先生其不以为河汉乎?“开发西北”,“建设西北”,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办法则不可。日本帝国主义正亦有此大志,正用飞机大炮呼声动地而来,先生欲与之争“开发”,争“建设”,舍用同样之飞机大炮呼声动地而去,取消它那一边,则先生之“开发”“建设”必不成功,此办法问题也。谈到这个办法问题,询谋佥同,国人皆曰可行,不信先生独为不可行,是则国共两党实无不能合作之理。《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弟与先生分十年矣,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书不尽意。
顺颂勋祺!
毛泽东(www.chuimin.cn)
九月八日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第54—55页)
毛泽东在信的结尾部分引用《三国演义》的头两句话,恰到好处,精彩绝伦。既概括了全信的内容,又强化了全信的重点,阐明了“国共两党实无不能合作之理”的正确结论。
邵力子先生与毛泽东的分合关系,是国共两党分合关系的缩影。
“《觉悟》时代之邵力子先生”也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代的邵力子先生。邵先生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提倡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在广大青年和妇女中产生广泛影响。应该说,“《觉悟》时代”的邵先生是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时代战士,他又是中共的发起人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共过事。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的发展。这种“合”的天下大势,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弟与先生分十年矣”。这十年正是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国内战争(即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十年“分”的历史,是国民党“围剿”与共产党反“围剿”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尤其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中的右派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仍然不顾民族大义,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共产党一再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顽固派却置之不理。此时的邵先生“一行作吏,而面目全变”,“斤斤于‘剿匪’,无一言及于御寇”。“分”的天下大势,实是国家民族的灾难。
“今又有合的机会”!这个机会,是民族救亡的机会,是国家振兴的机会。1936年的“天下大势”,正是国共两党“分久必合”。邵力子先生收到毛泽东的书信以后不久,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邵先生赞成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都曾起过有益的作用。抗战期间,邵力子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支持《鲁迅全集》的出版,准予发表《毛泽东自传》,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国家的事情。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邵力子是国民党谈判代表之一。由于在这次和谈过程中为中国的和平作出了贡献,时年64岁的邵力子获得了“和平老人”的荣誉称号。三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战败,1949年4月,邵力子作为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成员赴北平参加谈判。谈判失败,6月中旬,邵力子在北平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为主席团成员。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
应该说邵力子在国共两党十年分手后的第二次合作中,是作了自己贡献的,不负毛泽东厚望,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重整《觉悟》旗帜”,认清了天下“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不失为识时务的俊杰。毛泽东在信中询问:“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邵先生以后的实践证明,其合作是“有意”的。
三国纷争走向西晋统一,为历史趋势;《三国演义》名言,为毛泽东、邵力子这些熟悉传统文化的政治家所熟知。毛泽东引用此语,易于沟通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大家所认同,虽然是信手拈来,可谓千秋妙笔,令人叹为观止。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由此,毛泽东顺理成章地对其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得出规律性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郭嘉多谋善断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评论三国官渡之战,一方面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另一方面十分赏识郭嘉的多谋善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后来,郭嘉果然多谋善断,料事如神,言必有中。......
2023-11-27
即使在敌情险恶、戎马倥偬的环境下,毛泽东也时时眷恋着《三国演义》。在谭家的藏书中,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试想,在偏僻如井冈山,闭塞有敌军围困的情况下,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能于大闹书荒之时,得到一套《三国演义》,其高兴心情可想而知。有一次打土豪时,毛泽东特意到土豪家里寻找《三国演义》。......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刘备所以在安营扎寨上犯了错误,原因在于只顾寻找阴凉处避暑,忽略了敌军可能利用林木茂密的条件火攻的一面。毛泽东于三年困难时期,漫淡刘备“犯了错误”,是否有自责之意,不可妄断。我们也没必要坐实老人家谈话具体所指,只要了解了他指出刘备“被火烧连营”的错误战术,也就可以了。......
2023-11-27
犁铺头距韶关40多里,幸好是深夜,何长工一路没碰上敌人,安全到达了犁铺头。何长工圆满完成了任务,心里非常痛快。毛泽东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了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朱德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关云长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实际上,《三国志》中并没有关羽义释曹操的记载,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