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12日,正在陕北转战的毛泽东致信毛岸英,特意嘱咐“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历史小说”当然首推《三国演义》。后来,毛主席又建议我多看《解放日报》,并教导我可以看看小说。......
2023-11-27
小说史书不可等同视之
毛主席侧身坐在座椅上向我们环顾了一下说道:“不过,《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
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02页
因为《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内容里面有历史事实,也有虚构故事,这本来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正因为它是历史小说,有人用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它,结果“不真实”的非议讥讽代不乏人,时有所闻。当然,更多的读者则把它视做“说部”即今天意义上的小说来看待,并不坐实演义中的那件事是实有的,只是满足阅读需求罢了。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也遇到了虚与实的问题。有趣的是,少年毛泽东竟相信《三国演义》都是“真事”。那是他于1910年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发生的故事。据有关回忆录记载:毛泽东“性格刚直鲁莽而又任性。他因《三国演义》是否为真事而与历史老师发生争论,并告到校长和湘乡县令那儿”。
■周瑜
为《三国演义》是否是真事而打一场“口头官司”,似乎匪夷所思,其实这倒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的认真执著,尽管此时他的知识面还不足以分辨历史和文学之间的界限和差别,但随着知识的增长,这个困扰他的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不过,因《三国演义》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前者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二者的关系如何一类问题,还是常常不期而至地闯入人们的生活,晚年毛泽东也谈到了它。
据陶鲁笳(当时为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回忆:
1958年11月20日上午,毛泽东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王任重和陶本人到他在武汉东湖畔的住所开座谈会。原来他们都认为毛泽东要座谈的是预定在明天,即11月21日开始的中央工作会议和相继召开六中全会的问题。
谁也没有料到,当毛泽东和蔼可亲地招呼他们在客厅坐定之后,一开头却说:“今天找你们来谈谈陈寿的《三国志》。”
毛泽东习惯地拿起一根烟,一折两截,把一截放在桌上,一截插进烟嘴,点燃后轻轻吸一口,然后问大家,“你们都看过这部书吗?”
柯庆施首先回答:“看过,还看过《三国演义》呢。”
毛泽东侧身坐在座椅上向我们环顾了一下说道:(www.chuimin.cn)
“不过,《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若说生动形象,当然要推演义;若论真实性,就是说更接近历史真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不如陈寿的《三国志》喽!”
说到这里,毛泽东还举了个例子,特意说:
“比如,旧戏里诸葛亮是须生,而周瑜是小生,显然诸葛亮比周瑜年纪大。这可能是来源于演义。而在《三国志》上记载周瑜死时三十六岁,那时诸葛亮才三十岁,即比周瑜小六岁。”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虽是两部不同类别和不同文体的著作,但从内容上来说,这两部著作具有密切的联系。《三国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作,记载了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20—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六十年的历史。陈寿是晋朝人,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可见三国灭亡之后十几年,《三国志》就已成书。
陈寿去世后大约一百三十年之后,南朝宋人裴松之广泛搜集史料,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从而增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裴注的文字多过《三国志》数倍,其中许多材料,演化成小说《三国演义》的生动情节。
当然,《三国演义》有不少艺术虚构,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不仅基本结构框架不同,描写手段也不同,《三国演义》没有呆板地推演史籍,它作了许多增删和弃取。《三国演义》不仅演史,而且重要的是写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单凭史书上提供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三国演义》的数百名人物,在史书上许多可找到他们的传记,但人物的故事情节,不少不见于史书,还有少数人物是不见于史书的,属于虚构的人物。清代的史学家章学诚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所写的人物事件有百分之七十是有史可据的,这就是所谓的“实”;有百分之三十是虚构或杜撰的,这就是所谓的“虚”。这只是一种估计,不可能是准确的量化。其实,《三国演义》也可能是“六实四虚”,或“五实五虚”。总而言之,它有实有虚罢了。它不是史学著作,完全把它当史实显然荒谬;它又不是完全虚构的文学著作,因为它里面确实有部分史实在。
毛泽东谈话的重点在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二者不可等同视之”。他召集人本想“谈谈《三国志》”,可有人提到读过《三国演义》,他顺着话题讲起了二者的区别,认为小说“生动形象”,史书“接近历史真实”。他还认为旧戏里诸葛亮年龄大来源于《三国演义》,而史书中的诸葛亮要比周瑜年轻六岁,只是个“小生”。
这些也许是常识,但你不能不因此而佩服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细心,他把小说、史书、旧戏是作了认真比较的,有些细节,是做了考证调查的,比如诸葛亮和周瑜的年龄。
毛泽东爱读《三国志》,也很爱读《三国演义》。他既重视二者的差异,也重视二者的联系。在晚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在谈话讲道理时,他时而把两本书区分得很明确,时而又把这两部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书当作一部书了,完全因为需要而定。
如他50年代在一次舞会上说:《三国志》里记载的华佗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药学家,经常给穷苦人民治病,还给蜀国的大将关云长治疗过箭毒。这就把《三国志》的记载与《三国演义》的虚构混在一起来运用了。因为正史里没有华佗给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也没治过箭伤,这个故事是罗贯中虚构的。
再比如毛泽东在1957年7月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小说显然指《三国演义》,历史显然是指《三国志》,这表明此时在毛泽东的意识里,小说和史书的概念是分明的。
在认识上把小说和史书二者明确区分开,在使用时有时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结合起来,这也许就是毛泽东别具一格的《三国演义》的虚实观吧。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1947年9月12日,正在陕北转战的毛泽东致信毛岸英,特意嘱咐“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历史小说”当然首推《三国演义》。后来,毛主席又建议我多看《解放日报》,并教导我可以看看小说。......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那时,朱德、陈毅等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正在湖南南部地区刚刚组织过武装暴动,受到国民党地方武装和正规军的多路围攻。豪爽的王佐向毛泽东说:“毛委员你就放心吧。你不在,还有党代表和我老庚呢。你不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吗?到哪里打仗都是一回事,没有嘛格了不起的事。”红军粤赣军区蔡会文司令员,有次和战士们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郭嘉多谋善断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评论三国官渡之战,一方面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另一方面十分赏识郭嘉的多谋善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后来,郭嘉果然多谋善断,料事如神,言必有中。......
2023-11-27
即使在敌情险恶、戎马倥偬的环境下,毛泽东也时时眷恋着《三国演义》。在谭家的藏书中,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试想,在偏僻如井冈山,闭塞有敌军围困的情况下,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能于大闹书荒之时,得到一套《三国演义》,其高兴心情可想而知。有一次打土豪时,毛泽东特意到土豪家里寻找《三国演义》。......
2023-11-27
9月7日,林彪指示林立果,向“联合舰队”下达“一级战备”命令。关云长不服气地说:“我们且看他的计谋能不能应验,到那时再来问他也不晚。”当然,在当时那个背景下,毛泽东批关羽“翘尾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谈将帅品德修养,他的目的在于批“带几个兵”,“打掉一条军舰”就“翘尾巴”的林彪、黄永胜、陈励耘等人,是对他们狂妄野心和阴谋活动的警告。......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