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到为曹操等人恢复名誉,是自然的事情。......
2023-11-27
要恢复题咏诗
毛主席见该社所校印的《三国》尽删其中“后人有诗叹曰”等大量诗句,说这不行,要恢复!
周汝昌著 周伦苓编:《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华文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64页
周汝昌是红学大家,但建国初他与《三国演义》的版本整理却有一段缘分,而这段缘分又与毛泽东关于出版《三国演义》的指示大有关系。
1953年,周汝昌在四川大学任教。不久,他的成名作《红楼梦新证》出版,盛极一时。也许因此,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负责人聂绀弩来信商调,后又由中宣部特电四川大学,调周汝昌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任编辑。1954年春末,周汝昌离校到社,他当编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整理《三国演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入社之后,聂绀老交付的第一件工作是“恢复”已出之《三国演义》中的题咏诗(聂云:毛主席见该社所校印的《三国》尽删其中“后人有诗叹曰”等大量诗句,说这不行,要恢复!对此我另有专文叙及了,今不重复)。此事完成,即命组成一个专组,专门整校一部新版佳本《红楼梦》。
笔者查到了周汝昌先生“另有”的“专文”,回忆文章《缘深缘浅话难明——忆聂绀老》。这篇文章中有关恢复《三国演义》题咏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聂老很随便……(他)说道:“我们出的《三国演义》,毛主席看了,说怎么那些后人有诗题曰叹曰……都没了?这不行,要恢复齐全。你就弄弄吧,把删的诗都照补一下。”
我方知初版《三国》有删诗之事。这活儿太简单了,很快做好了,我顺便问他:“正文呢,要不要再校一遍?”
他答道:“那就校校吧。”
这一校可不打紧,真是令我吃惊不小——原来这个本子是乱删乱改,讹错连篇!
校改完毕,自动写了一篇报告,分门别类,详述了已印本中的众多问题,如何校改,以及校改的依据与考订。洋洋大文,递上去了。
不久,他从二楼(他之居室)把报告送回来了,兴奋地说:“大受赞赏!”(指巴人看了十分夸奖:果然与众不同!)我见报告首页上有他一句批示,“可整理为文发表,为新版作宣传。”(www.chuimin.cn)
这份“一炮打响”的报告,记得似乎是压缩成文,略举实例,表明校订的分量,他让舒芜交与《文学遗产》登出的,代拟的化名是“孙模”——不知是出谁之意度,也没问过。
查建国以后《三国演义》的出版情况,得知1953年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三国演义》,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该书……周汝昌回忆中说毛泽东所见的新版《三国演义》即应为作家出版社所出版,他回忆中的“该社”显然也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是说,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三国演义》“尽删”书中题咏诗,毛泽东对此很不满意,指示“恢复”!而周汝昌做的就是“恢复”题咏诗的工作。
为什么删掉题咏诗不行,必须恢复?是毛泽东没有讲过具体理由,还是周汝昌回忆中没有提到,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根据分析小说中题咏诗的作用,认识毛泽东这一决断对于《三国演义》,乃至对于古典小说整理出版流传,对于整个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规范性意义。
题咏诗是古典小说艺术的组成部分,是古典小说中的普遍现象。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小说中运用诗词,滥觞于魏晋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又有所发展,到《三国演义》就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自这部书后,无论是明代小说,还是清代小说,都把运用诗词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尽管在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精华与糟粕相杂的情况,但已经逐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国演义》题咏诗词在历代不同的版本中含有的数量不等。其中嘉靖本有344首,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时,将叠床架屋俚鄙可笑的诗词尽皆删除,保留原有诗词168首外,又从唐宋名篇等选取37首,增添到小说之中,共有205首。这200余首题咏诗词,和小说别的文字组合到一起,构成小说艺术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作用,正如《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一书作者郑铁生指出的那样:“这些诗词在《三国演义》整部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像章回中的‘文眼’一样,涵盖了近百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数十次历史事件的史评史论;包容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儒道释思想的交融、军事谋略的展示、历史地理的沿革、俗谚口碑的流传、传统道德的张扬以及占卜神鬼文化;表现了小说家的艺术构思,运用诗词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构建叙事视觉等。这一首首韵语犹如一块块化石,当揭开其鲜活而灵动的内容后,仿佛置身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艺术之宫,别有洞天。”
总之,题咏诗对于《三国演义》的正文来说,它不是累赘,不是包袱,而是艺术整体的有机部分,是绿叶衬红花,使小说的叙述方式更富于变化,语言更生动活泼,所表现的生活空间更为广阔,增大了作品的可欣赏含量。如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时,有两首骚体诗:一首是第三十五回为单福所唱: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另一首是第三十七回为孔明之弟诸葛均所歌: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刘备听到这两首诗歌时,还没有见到诸葛亮。这两首诗歌却把诸葛亮对时局世事的看法——大厦将崩,一木难扶;对理想和节操的追求——欲投明主与“非梧不栖”;以及诸葛亮现时处境和心态——躬耕陇亩,以待机遇,“却不知吾”等等,既隐说暗示,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展示出来。前一首是远铺垫,后一首是近陪衬,都为诸葛孔明出场亮相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作用。如虎未出而风啸,龙未至而雨从一样,烘云托月,妙不可言。这两首歌诗,已成为塑造诸葛亮高士形象,展示其胸襟抱负的必不可少的文字载体。《三国演义》中现在保存的200多首题咏诗,虽然其中有蹩脚的,但多数可以作如是观。
毛泽东指示“恢复”题咏诗,使《三国》免受斧凿之害,保持完璧,乃古籍珍品幸事,亦乃读者幸事!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三国演义》中多处讲到偷袭打埋伏毛泽东深吸了一口烟:“《三国演义》中,多处讲到偷袭、打埋伏。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你们是不是先给敌人打圈子,牵着它的鼻子转,等它疲劳了,再设法消灭它的有生力量。”诚如毛泽东所言,以描写众多政治集团间的军事斗争为主线的《三国演义》,战事连绵,兵争不断,但战法用的最多、最频繁的正是偷袭和伏击。《三国演义》也有把偷袭和伏击交织在一起来描写的。......
2023-11-27
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有贡献,这指的正是1959年上半年评价曹操热潮中郭沫若所起的作用。这样,郭沫若从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为曹操翻案”的问题。有消息说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是听到了毛泽东评说曹操之后采取的行动。不管怎么说,郭沫若的为曹操翻案,是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和赞同的,他也十分关注此事,以至十五六年后的批林批孔中,他还依据此事说郭沫若“功大过小”。......
2023-11-27
为了强调南阳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位置,毛泽东在新闻稿中举出了曹操与张绣在此发生争夺战的战例。是夜,张绣袭击曹营,曹军大乱,典韦死守辕门,被杀。从此,曹操与张绣都在找寻机会,攻击或吃掉对手。南阳争夺战,是曹操统一北方战争中残酷激烈、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次战役。......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司马师”碰在了“姜维”手上毛泽东将手中的茶杯用力往桌上一放,杯里的水被震出不少:“不识时务嘛!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哪是刘伯承、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在‘姜维’手上,被困在‘铁笼山’了!”这时,“司马师”是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国民党军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司马师也罢,司马昭也罢,总之被姜维困在了“铁笼山”......
2023-11-27
“诸葛亮”也需要别人帮助和支持,单独一个总是不完全,总是有缺欠,他犯错误应该具体分析,不应该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毛泽东这次引用,突出了“三个”与“一个”的比较:三个臭皮匠完全,没有缺陷;一个诸葛亮则不完全,总是有缺陷。......
2023-11-27
卢弼的《三国志集解》对此做了些考证外,对曹操提出了许多指责。毛泽东读1957年1月版卢弼撰写的《三国志集解》时,对这些注文作了圈点,在天头上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级,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其实,祢衡早就“贴”了曹操的“大字报”。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说了一些肯定“大字报”的话。......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