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批注使人有头绪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批注使人有头绪

【摘要】:说到这里,毛泽东又想到了《三国演义》,而且想到了批注本,他说:“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毛金二人,批书不同,但批法相类。“我看是好的”,其理由是“使人看时有个头绪”。看了毛宗岗的这段评点,再回头细读品味赤壁交兵的文字,谁都会慨然而叹:“真是有个头绪啊!”

毛泽东赞赏《三国演义》的作者,赞美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关注《三国演义》的批注。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山西省兴县蔡家崔村,接见了《晋绥日报》社的编辑人员。

交谈当中,毛泽东赞赏用编者按的形式,对于报纸发表的材料加以批注。

毛泽东说,《晋绥日报》上后来的批注虽然有缺点,但是那种负责精神是好的。

说到这里,毛泽东又想到了《三国演义》,而且想到了批注本,他说:

“金圣叹批注《三国演义》,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中共吕梁地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在吕梁》,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267页)

也许是毛泽东看的《三国演义》刊本不同,他把毛宗岗批注说成了金圣叹批注。

毛宗岗,字序始。号孑庵。清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颇有文才和文名。据考证,他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除协助其父评改《三国演义》外,尚有其他诗文传世。其父毛纶,字德音,号声山,约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父子都是有才无运,一生穷困不仕,郁郁不得志。

毛家与金圣叹家有交往。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见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和《西厢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效先生所评书”(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批改了《三国演义》。“毛本”开始批改于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约完成于康熙丙午年(1666年)秋季。批改后,托名金圣叹写了一篇序,称《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书”。

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三国演义》,迅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清代文论家李渔在为毛本作序时极力赞扬道:“观其笔墨之快,心思之灵,堪与圣叹《水浒》相颉颃,极心抉髓之谈,而更无靡漫沓拖之病,则又似过之,因称快者再。……布其锦心,出其绣口,条分句析,揭造物之藏,宣古人之义蕴,开卷井井,实获我心,且使读是书者知第一奇书之目,果在《三国》也。”

近人鲁迅有言:“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三国演义》)旧本遍加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乃不复行。”

毛泽东为什么把毛宗岗误记为金圣叹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一)毛宗岗和金圣叹都是今江苏苏州人,又都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毛宗岗批注的《三国演义》,都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又都自称为“才子书”,极易相混。(二)毛宗岗师法金圣叹,他评改《三国演义》,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评改技法上,显然有不少学自金圣叹评改的《水浒传》,如前人指出的“仿圣叹笔意批之”。毛金二人,批书不同,但批法相类。(三)毛宗岗和一些出书人有意造成《三国演义》为金圣叹批改的假象,前者是借名人以自重,后者是“商业炒作”。如毛本的序落款为“顺治岁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瑞圣叹氏题”,托名金圣叹作序;再如每册前书“圣叹外书”四字,作为招徕生意的招牌;后来更有甚者,翻刻本就干脆称名为金圣叹评本,把“毛本”过渡到事实上不存在的“金本”了。由于上述原因,毛泽东将毛宗岗误记成了金圣叹。

金圣叹也罢,毛宗岗也罢,毛泽东谈话的要义并不在批注者是谁,而在于批注的价值。虽然谈话只是寥寥数语,其内涵却很丰富:(www.chuimin.cn)

“有人看不好”。谁看了《三国演义》的批注说“不好”,毛泽东没有具体指明。但是,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说:“《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又说,毛宗岗的批注见解“平凡”。(《〈三国志演义〉序》,《名家解读三国演义》第15页)此论一出,影响所及,使毛批长期遭到冷遇,甚至还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以胡适在古典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以这个时期毛泽东与胡适的密切联系,这种说法会被毛泽东所注意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也表明了毛泽东对“不好”说法的否定。

“我看是好的”,其理由是“使人看时有个头绪”。这是毛泽东对毛批的肯定。这个肯定言简意赅地指出了毛批的价值。毛宗岗在小说的史实方面作了些订正,将书中一些粗糙、冗长的文句作了润色;他还整顿了回目,把原本参差错落,对仗不工的题目,改为对偶较整齐的对子,并删去了明刻本的一些诗词、赞语,换上唐宋名人之作,并且把思想倾向改得更一致,更明确;“毛本”有了凡例、读法、回评、夹评,对整个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作了阅读欣赏的指导。总之,毛宗岗学习金圣叹的方法,吸取了明代后见《三国演义》版本的各方面长处,对原作做了严肃的加工和睿智的评点。后人结合毛批看《三国演义》,就像游人拿着导游图游览风景区一样,对其奥妙,路径分明,一目了然;就像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线团子,找到了头绪,条分缕析,理顺文通。

当然,毛宗岗的拿手本事,还在画龙点睛般地揭示故事的“微言大义”,作者的写作技巧。比如,第四十九回回评,其中评周瑜赤壁大战中指挥艺术:

“写周瑜用兵,不于既战时写之,正于将战未战时写之。一写其东风未发之前,各处打点,各人准备,秣马厉兵,治舟束甲,未战而已勃勃乎有欲战之势;一写其东风既发之后,诸将听令,各军赴敌,按部分班,星驰电走,将战而已森森然有必胜之形。盖用兵之胜,决之于将战未战之时,而不待于既战之后也。若但观其战,不过某人射某人于水中,某人砍某人于马下而已,又何以见江东士气之壮,而周郎兵略之善哉!”

《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占八回篇幅,字数近四万,但直接写战场上短兵相接战斗场面的文字并不多,而绝大多数的篇幅用来描绘双方的决策和计谋。毛宗岗关于着重写战前的决策、部署的论点,确是点明了这次战役写得如此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着重写战前决策、部署,亦是说着重写人的智慧,《三国演义》一书写战争胜过他书,正因它是智慧的结晶。看了毛宗岗的这段评点,再回头细读品味赤壁交兵的文字,谁都会慨然而叹:“真是有个头绪啊!”毛批的许多精彩处,其作用莫不如此。

“当然,批注得不完全对”。毛泽东指出了毛批的局限性。毛宗岗是个封建时代的文人,他的批评标准和评论观点,确实都存在不少问题。从思想内容上说,它不可避免地杂有乃至张扬了封建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糟粕;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分析上,毛评也有强拉硬拽的地方。

但不管怎么说,毛本有很多值得重视之处,优点是主要的,它一出现就成为独占鳌头的最有影响的刻本,成为流布甚广的定本,就是最好的证明。

毛泽东在1948年以前,肯定是读过毛本《三国演义》的,也肯定熟悉毛批情况。

在毛泽东看来,报纸编者按这种形式和古人对文章的批注评点有相通之处,或者说编者按这种形式产生于批注评点。

以负责的精神给发表的材料加以批注,可以直接表明办报者的思想倾向。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抨击什么,都旗帜鲜明,毫不吞吞吐吐,毫不遮遮掩掩。

以负责的精神给发表的材料加以批注,可以使读者看了有个头绪,把握宣传主旨和重心,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众多的材料,众多的稿件,有了编者按的点拨,读者就省时省力地抓住了“龙头”,沟通了与作者、编者的思想。

毛泽东用古人批注《三国演义》的经验,佐证了《晋绥日报》编辑人员以负责的精神写编者按的做法,言巧、事赅而理壮。现在,编者按已成为我国新闻媒体上的常见文体,毛宗岗、金圣叹所创造的批注传统,正在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