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对罗贯中身份的回应

毛泽东对罗贯中身份的回应

【摘要】:不过多数人还是认定是罗贯中。就出身来说,毛泽东两次谈话都认为:罗贯中“不是进士”,是个科场失意人,与“状元”毫不沾边。据这条记载,我们知道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与贾仲明是忘年交。据此推测,罗贯中约生于1330年。古代以人活七十岁为大限,罗贯中约卒于1400年,这时已是明建文二年。罗贯中出身于社会的下层,他被卷进了斗争的漩涡,曾经充当过张士诚的幕客。《三国演义》为罗贯中所作,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学术界、小说史界,多有争议。不过多数人还是认定是罗贯中。

毛泽东也相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相信关于他出身的考据文字。

1960年4月14日,毛泽东在西郊钓鱼台邀餐。黄炎培、章士钊、程潜、李烛尘、唐生智、王季范、陈叔通、傅作义、张治中、蔡廷锴等党外民主人士和统战部领导徐冰等人出席宴会。在漫谈中,毛泽东说:

“劳动工农最聪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的作者,都不是科名显赫的人。”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说:

“历来的状元,出色的没有几个。唐朝的李白、杜甫两大诗人不是状元,也不是进士、翰林。韩愈柳宗元是进士,是二流的。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蒲松龄等都不是进士,曹雪芹和蒲松龄是清朝的拔贡。”(戴知贤:《山雨欲来风满楼》,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就出身来说,毛泽东两次谈话都认为:罗贯中“不是进士”,是个科场失意人,与“状元”毫不沾边。科场得意,科名显赫,是科举时代绝大部分士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所谓“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快事,正反映了这种观念。

罗贯中是怎样一个人呢?(www.chuimin.cn)

历史传说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写出了不朽巨著《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像大多数小说戏曲作家一样,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排斥,所贱视。在官修的史书里,不仅没有给他立传,就连有关他的片言只语也不存在。中国古代向以诗文为正统,轻视戏曲、小说。因此古代的诗文大家,不但正史中有传记,而且友朋唱酬,在诗文集中也有许多的记载。戏曲家、小说家就不同了,他们生活在民众之中,社会地位很低,为士大夫们瞧不起。所以有关他们生平事迹的资料非常之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有关罗贯中的唯一一条资料,是明初戏曲家贾仲明在《续录鬼簿》中所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据这条记载,我们知道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与贾仲明是忘年交(即年岁相差很大的朋友)。贾仲明是山东淄川人,生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活了近80岁。文中提到“至正甲辰”(1364年)贾仲明还与罗贯中见过一次面,从此就再也没有罗贯中的消息了。按1364年贾仲明是二十二岁,一般所谓忘年交是指大十一二岁,因此罗贯中此时大概是三十四岁。据此推测,罗贯中约生于1330年。古代以人活七十岁为大限,罗贯中约卒于1400年,这时已是明建文二年。总之,罗贯中正是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有传闻说他曾参加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府”(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甚至还传说他“有志图王”(明·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当然,这只是传说。

罗贯中所生活的元末明初,是一个新旧王朝交替的动乱年代。元帝国的崩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罗贯中出身于社会的下层,他被卷进了斗争的漩涡,曾经充当过张士诚的幕客。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王朝之后,罗贯中“图王”的政治抱负就落空了,只好“传神稗史”(明·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专门从事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创作。“遭时多故”,从话中可以隐约地看出罗贯中生活经历是坎坷的,处境是不妙的。他“与人寡合”,跟他的处境不妙大有关系。“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稗史”即稗官野史之谓也。以封建史家来看,《三国志通俗演义》只能算做野史一流;“传神”,是说写得精彩,颇有神韵。这四字,正合《三国演义》的创作情况。

《三国演义》为罗贯中所作,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在今存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扉页上,便赫然印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的题署。在这个版本的前面,有一篇署名“庸愚子”(据图章知是金华蒋大器)的《序》,《序》中亦明确提到“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外,明人最早著录《三国演义》的高儒《百川书志》(作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卷六史部·野史类中写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贯中编次。”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确为罗贯中所著。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作者及其出身的认定,与绝大部分小说史家的意见大体上是一致的。不过他的评论,不在于做考据性文章,不在于做小说史的研究,而在于拿罗贯中作例子,说明论证思想观点:毛泽东有句名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在他看来,既然劳动工农最聪明,那么出身社会底层,参与了农民起义斗争的落魄知识分子,如写出巨著《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是聪明的,因为他融入了劳动工农的行列,接触了社会实际生活。毛泽东阐述的还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由此推开去,在1964年那个颇为知名的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表示了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意。怎样进行教育革命,怎样才能出人才?毛泽东还是用自己常用的谈古论今的老办法,谈话中对“状元”“进士”出身的人不以为然,以为他们中没几个“出色”的。反过来说,不是状元,不是翰林,不是进士,或只是“二流进士”的人,倒是名贯古今的大诗人、大文章家、大剧作家、大小说家。毛泽东不重科班出身,而重实际能力的思想,虽然给人一种把一个方面强调得有些过分的嫌疑,但他通观古今所得出的结论,却已有强调“素质教育”的内涵,这与他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实践出人才的哲学观,是紧密相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