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以蜀为正统毛泽东对林克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没有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视汉室为正宗,也就没有达于真实与客观。”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毛泽东谈的是两位史学家皇权正统观念对罗贯中的影响,具体说就是罗贯中“以蜀为正统”到底是继承了哪位史学家的皇权正统观念。朱熹“以蜀为正统”,另一位史学家应该是“以魏为正统”的。......
2023-11-27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学术界、小说史界,多有争议。不过多数人还是认定是罗贯中。
毛泽东也相信《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相信关于他出身的考据文字。
1960年4月14日,毛泽东在西郊钓鱼台邀餐。黄炎培、章士钊、程潜、李烛尘、唐生智、王季范、陈叔通、傅作义、张治中、蔡廷锴等党外民主人士和统战部领导徐冰等人出席宴会。在漫谈中,毛泽东说:
“劳动工农最聪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的作者,都不是科名显赫的人。”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说:
“历来的状元,出色的没有几个。唐朝的李白、杜甫两大诗人不是状元,也不是进士、翰林。韩愈、柳宗元是进士,是二流的。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蒲松龄等都不是进士,曹雪芹和蒲松龄是清朝的拔贡。”(戴知贤:《山雨欲来风满楼》,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就出身来说,毛泽东两次谈话都认为:罗贯中“不是进士”,是个科场失意人,与“状元”毫不沾边。科场得意,科名显赫,是科举时代绝大部分士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所谓“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快事,正反映了这种观念。
罗贯中是怎样一个人呢?(www.chuimin.cn)
在历史传说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写出了不朽巨著《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像大多数小说戏曲作家一样,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排斥,所贱视。在官修的史书里,不仅没有给他立传,就连有关他的片言只语也不存在。中国古代向以诗文为正统,轻视戏曲、小说。因此古代的诗文大家,不但正史中有传记,而且友朋唱酬,在诗文集中也有许多的记载。戏曲家、小说家就不同了,他们生活在民众之中,社会地位很低,为士大夫们瞧不起。所以有关他们生平事迹的资料非常之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有关罗贯中的唯一一条资料,是明初戏曲家贾仲明在《续录鬼簿》中所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据这条记载,我们知道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与贾仲明是忘年交(即年岁相差很大的朋友)。贾仲明是山东淄川人,生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活了近80岁。文中提到“至正甲辰”(1364年)贾仲明还与罗贯中见过一次面,从此就再也没有罗贯中的消息了。按1364年贾仲明是二十二岁,一般所谓忘年交是指大十一二岁,因此罗贯中此时大概是三十四岁。据此推测,罗贯中约生于1330年。古代以人活七十岁为大限,罗贯中约卒于1400年,这时已是明建文二年。总之,罗贯中正是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有传闻说他曾参加元末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府”(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甚至还传说他“有志图王”(明·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当然,这只是传说。
罗贯中所生活的元末明初,是一个新旧王朝交替的动乱年代。元帝国的崩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罗贯中出身于社会的下层,他被卷进了斗争的漩涡,曾经充当过张士诚的幕客。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王朝之后,罗贯中“图王”的政治抱负就落空了,只好“传神稗史”(明·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专门从事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创作。“遭时多故”,从话中可以隐约地看出罗贯中生活经历是坎坷的,处境是不妙的。他“与人寡合”,跟他的处境不妙大有关系。“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稗史”即稗官野史之谓也。以封建史家来看,《三国志通俗演义》只能算做野史一流;“传神”,是说写得精彩,颇有神韵。这四字,正合《三国演义》的创作情况。
《三国演义》为罗贯中所作,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在今存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扉页上,便赫然印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的题署。在这个版本的前面,有一篇署名“庸愚子”(据图章知是金华蒋大器)的《序》,《序》中亦明确提到“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外,明人最早著录《三国演义》的高儒《百川书志》(作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卷六史部·野史类中写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贯中编次。”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确为罗贯中所著。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作者及其出身的认定,与绝大部分小说史家的意见大体上是一致的。不过他的评论,不在于做考据性文章,不在于做小说史的研究,而在于拿罗贯中作例子,说明论证思想观点:毛泽东有句名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在他看来,既然劳动工农最聪明,那么出身社会底层,参与了农民起义斗争的落魄知识分子,如写出巨著《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是聪明的,因为他融入了劳动工农的行列,接触了社会实际生活。毛泽东阐述的还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由此推开去,在1964年那个颇为知名的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表示了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意。怎样进行教育革命,怎样才能出人才?毛泽东还是用自己常用的谈古论今的老办法,谈话中对“状元”“进士”出身的人不以为然,以为他们中没几个“出色”的。反过来说,不是状元,不是翰林,不是进士,或只是“二流进士”的人,倒是名贯古今的大诗人、大文章家、大剧作家、大小说家。毛泽东不重科班出身,而重实际能力的思想,虽然给人一种把一个方面强调得有些过分的嫌疑,但他通观古今所得出的结论,却已有强调“素质教育”的内涵,这与他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实践出人才的哲学观,是紧密相联的。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罗贯中以蜀为正统毛泽东对林克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没有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视汉室为正宗,也就没有达于真实与客观。”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毛泽东谈的是两位史学家皇权正统观念对罗贯中的影响,具体说就是罗贯中“以蜀为正统”到底是继承了哪位史学家的皇权正统观念。朱熹“以蜀为正统”,另一位史学家应该是“以魏为正统”的。......
2023-11-27
在罗斯论证的背后,是一种传统的语言/世界观。罗斯的观点正是:一般法律词项是没有语义所指的,因为对于一个一般词项来说,客观存在的可能作为候选所指的范畴要么是相应的构成要件,要么是相应的法律后果。可以看出,罗斯的论证正是依赖于这样一种看法:一个词项是有语义所指的,当且仅当我们能够找到某个对象,将它与该词项对应起来。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将个体与范畴视为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2023-08-07
但他随便谈到武圣关云长也打倒了,这是他对待被神圣化了的关云长的一贯态度的自然流露。其实,关云长作为“武圣”的历史,要比孔夫子作为“文圣”的历史短得多。在革命家毛泽东的视野里,文圣也罢,武圣也罢,他们都在反封建的被扫荡之列,而且,他们已经被打倒了。......
2023-11-27
我们需要反驳的是前提,即规范性命题不可证明这一观点。上述论证中隐含了验证式证明观,而这一证明观是错误的。逻辑实证主义者早期提出的证实标准是极为严格的。对于第一个麻烦,逻辑实证主义者采取的对策是:弱化证实标准的严格性,不要求完全证实,只要求某种程度的证实,或者说:概率证实。对于理论名词或理论陈述,逻辑实证主义者缺乏一致的定义,但大体而言,是指那些描述不可借由直接观察而证实的现象的陈述。......
2023-08-07
即使在闲谈当中,毛泽东对关羽评价也注意全面、公允、准确。“你读过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他赞扬王芳“对关公很有研究”,显然是他同意王芳对关公这个小说人物的分析。关羽一方面轻慢同列,有碍团结,另一方面也轻视敌将,麻痹大意。显然,毛泽东也是这样看待《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个形象的,和王芳有共同的审美感受。......
2023-11-27
与此同时,国际上也非常关注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为了澄清国际舆论,回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诽谤攻击,我们党也必须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必须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三要从根本上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彻底肃清来自“左”和右的严重干扰,就必须发挥历史决议的权威性。......
2024-06-25
从上述学说可以看出,仲裁人与申请仲裁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确定仲裁人在仲裁活动中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基本根据,也是仲裁伦理的依据。社会冲突经常、大量的出现,不仅破坏了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主体之间的祥和,而且使社会主体自身利益的实现受到极大的阻碍,因而,解决社会冲突便成为社会控制以致维持人类存续的重要方面。......
2023-08-04
直到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艺术地反映的生活和原生状态的生活的区别,第一个从理论上把典型化原则推到了更完善、更全面、更概括的高度,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后,“六个更”指出了艺术影响的普遍意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贡献是多层次、多方面的。[19]《毛泽东文集》(第3......
2023-08-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