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师”碰在了“姜维”手上毛泽东将手中的茶杯用力往桌上一放,杯里的水被震出不少:“不识时务嘛!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哪是刘伯承、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在‘姜维’手上,被困在‘铁笼山’了!”这时,“司马师”是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国民党军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司马师也罢,司马昭也罢,总之被姜维困在了“铁笼山”......
2023-11-27
1902年,9岁的毛泽东开始在韶山冲附近南岸私塾就读。当他识的字足够看一些简单的故事书时,他便弄到一些他大致能看明白的小说。在他住的那个小村里,大家都爱看的正好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毛泽东对这两本书入了迷。
少年时代,毛泽东最愿读的书之一是《三国演义》,和小伙伴们最爱讲的故事是三国故事。延安时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他满怀眷恋之情回忆起这段读书生活:
“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老师憎恨这些禁书,并把它们说成是邪书。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经书把它们盖住。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们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而且经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第8—9页)(www.chuimin.cn)
我们从这段话中得知:(一)上私塾时的少年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等“禁书”的兴趣,远远超过了读经书的兴趣;(二)他读《三国演义》读得很熟,以至可以背诵许多故事;(三)在易受影响的年龄读的《三国演义》等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段话可以看作毛泽东对自己少年时期读《三国演义》等传奇小说的一个小结。
那时,毛泽东有位表兄叫文运昌,常常把家中藏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借给毛泽东看。全国解放初期,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回到家乡韶山拜访亲友,文运昌等长辈设家宴招待表侄,席间,还提到这段往事。1954年4月下旬,受毛泽东的邀请,文运昌等一行到北京见毛泽东,向家人介绍文运昌时,毛泽东说:“这一位就是当年为我读书做担保人的运昌兄。”可见这时毛泽东还很怀念当年的读书生活。
有关毛泽东读三国演义的文章
“司马师”碰在了“姜维”手上毛泽东将手中的茶杯用力往桌上一放,杯里的水被震出不少:“不识时务嘛!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哪是刘伯承、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在‘姜维’手上,被困在‘铁笼山’了!”这时,“司马师”是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国民党军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国民党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司马师也罢,司马昭也罢,总之被姜维困在了“铁笼山”......
2023-11-27
两个勇猛过人战将的身影在毛泽东的眼里渐渐重叠在一起,他不禁由衷地赞叹道:彭德怀真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诗句写完,他意犹未尽,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连连称赞彭德怀“像《三国演义》里的燕人张飞张翼德”,是开路的“先锋”。......
2023-11-27
一封信件截住了追兵,毛泽东自然十分高兴,便用湖南口音唱起了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此时,毛泽东带着几百人与几万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打运动战,真可说是“唱空城计”了。一信可抵万千兵。毛泽东的“信止追兵”与诸葛亮的“空城退敌”确有某种暗合,千古事近,异曲同工。......
2023-11-27
为了强调南阳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位置,毛泽东在新闻稿中举出了曹操与张绣在此发生争夺战的战例。是夜,张绣袭击曹营,曹军大乱,典韦死守辕门,被杀。从此,曹操与张绣都在找寻机会,攻击或吃掉对手。南阳争夺战,是曹操统一北方战争中残酷激烈、持续时间较长的一次战役。......
2023-11-27
3月17日至20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有关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问题,与会的大多数人赞同毛泽东关于不设国家主席的意见。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孙权劝曹操当皇帝的典故,小说和史书上都有出处。这与曹操阉宦家庭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2023-11-27
后来毛泽东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说过:“当了个民主人士,只能当师长了。”但志坚如钢的毛泽东面对困境,首先想到的还是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这么多”官兵完全可以胜过“诸葛亮”,大家都来当“参谋长”和“师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一定能够打胜仗。......
2023-11-27
郭嘉多谋善断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1959年上半年,毛泽东评论三国官渡之战,一方面批评袁绍的多端寡要,另一方面十分赏识郭嘉的多谋善断。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后来,郭嘉果然多谋善断,料事如神,言必有中。......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