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联在亚非:攻势与失败

苏联在亚非:攻势与失败

【摘要】:苏联由此而把越南作为其在东南亚地区扩张侵略的工具和伙伴。东盟还严厉谴责越南多次入侵泰国的侵略行径。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行径引起了埃及政府和人民的强烈不满。1971年和1976年,苏联在苏丹两次策动政变,均遭失败。当时埃塞俄比亚和邻国索马里正为埃塞俄比亚东南部欧加登地区的归属问题激烈争执。苏联支持埃塞俄比亚反对索马里的领土要求。苏联在非洲之角的大规模卷入招致了非洲和世界各国主持正义舆论的强烈谴责。


  苏联自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同美国在全球展开争夺,一再自称是“亚太地区的头号强国之一”,提出建立亚洲安全体系的构想,力图打入亚太地区。1975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获得抗美救国斗争的最后胜利。当时的越南领导人趁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苏联由此而把越南作为其在东南亚地区扩张侵略的工具和伙伴。1978年11月,苏越签订了为期25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把越南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1979年苏联获得了越南金兰湾、岘港等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越南成了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
  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领导集团一方面公然背弃中越两国传统友谊,不断在中越边界制造事端,无理提出领土要求;另一方面则梦想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统治老挝、柬埔寨。苏越条约签订刚刚一个月,1978年12月3日,越南一手策划成立了“柬埔寨救国民族团结阵线”。12月25日,越南出动20多万大军入侵柬埔寨,并于1979年1月7日占领了金边,建立了伪政权。
  面对越南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柬埔寨人民同仇敌忾,投入抗越救国的正义战争。1982年7月9日,民主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柬埔寨民族解放运动”和宋双为首的“高棉人民解放全国阵线”三支主要抗越力量组成了以西哈努克亲王为主席的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使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7年,民柬三方抗越武装已有7万多人。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迫使越军分散兵力,拉长战线,陷入一场“没有攻击目标”的战争。西方报纸认为,越南军队在柬埔寨的处境,“类似美国军队在越南的经历”。
  柬埔寨人民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和援助。自1979年起,每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柬埔寨问题,均以绝对多数通过决议,要求一切外国军队从柬埔寨撤走。东盟国家不仅在政治上、道义上给予柬埔寨抗越力量以有力的声援,还增加武器和物资援助。1986年6月,东盟外长会议表示支持民柬联合政府当年3月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八点建议。东盟还严厉谴责越南多次入侵泰国的侵略行径。越南内外交困,处境空前孤立。在这种情况下,越南自80年代后半期起,不得不在对外政策上作出某种调整。在继续依靠苏联的同时,承认柬埔寨问题只能采用政治解决办法,同意在柬埔寨成立四方联合政府,建立一个中立、独立、不结盟的柬埔寨。但同时企图加速推行“越南化”计划,在柬建立一个以金边政权为主体的亲越政府,长期控制柬埔寨。
  越南依靠苏联的大力支持,欺凌弱小邻国,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越南的失败,实际也使苏联控制东亚的战略意图化为泡影。这是柬埔寨人民的胜利,也是东南亚人民的胜利。

 

 

 (www.chuimin.cn)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需要,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加紧对非洲的扩张,主要通过军事渗透和军事援助扩大它在非洲的侵略势力,甚至进行直接军事干预。同时,勃列日涅夫集团也继承了赫鲁晓夫在非洲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衣钵,鼓吹在非洲建立“要求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可能转变为马列主义政党的“革命民主党”或“先锋党”,并把一些非洲国家册封为“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国家,以此笼络非洲国家,为它的全球战略服务。
  苏联在非洲的扩张,自60年代起与同样加紧在非洲进行渗透和侵略活动的美国进行激烈的对抗。这不能不激起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埃及在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斗争中曾争取苏联的支持。苏联以“援助”为名,不断加强其在埃及的势力,企图控制这个中东战略要地。1971年5月苏埃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埃及接受苏联大量军事援助,但也因此而吃尽了苏联霸权主义的苦头。苏联派遣大批军事人员进入埃及,向埃及要求各种特权和占用军事基地,干涉埃及内政。苏联专家直接控制了埃及的军事、尤其是导弹防空系统。苏联还对埃及加紧逼债。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行径引起了埃及政府和人民的强烈不满。1972年7月,埃及萨达特总统宣布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在埃及的“使命”,苏联在埃及领土上的一切设施和军事装备成为埃及财产,下令在埃及的两万名苏联军事人员限期撤走。1976年3月,埃及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取消苏联军舰使用亚历山大港口的便利,给苏联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长期以来,苏联极为重视控制非洲之角,企图实现其南下波斯湾,扩张印度洋,控制红海口的侵略计划。
  早在1967年“六·五战争”后,苏联便乘苏丹因中东战争而与美国断交之机,加紧对苏丹渗透。1971年和1976年,苏联在苏丹两次策动政变,均遭失败。苏丹政府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苏联的颠覆渗透活动,于1977年5月宣布驱逐全部在苏丹的90名苏联军事专家和部分外交官员。
  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发生军事政变。不久,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被废黜。苏联趁机通过“军援”,将势力渗入埃塞俄比亚。当时埃塞俄比亚和邻国索马里正为埃塞俄比亚东南部欧加登地区的归属问题激烈争执。苏联支持埃塞俄比亚反对索马里的领土要求。美国因反对埃新政权而支持索马里。两个超级大国竞相插手非洲之角。特别是苏联,在1977年7月的埃索战争中直接援埃,甚至出动大批飞机,为埃塞俄比亚空运武器和古巴军事人员。11月,索马里宣布废除《索苏友好合作条约》,驱逐全部苏联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埃塞俄比亚在苏、古武器、军人支持下,自1978年1月起在欧加登地区反攻得手,使索马里军队遭到惨败。苏联在非洲之角的大规模卷入招致了非洲和世界各国主持正义舆论的强烈谴责。他们要求苏、古军队撤走,让非洲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1975年苏联对安哥拉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干涉,使苏联对非洲的侵略扩张和苏、美在非洲的争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安哥拉原属葡萄牙殖民地。50—60年代安哥拉人民在争取解放斗争的过程中先后成立了三个民族解放组织一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哥拉人民联盟和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三派尽管有不和和冲突,但都坚持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然而,苏联却趁着葡萄牙殖民统治宣告瓦解、安哥拉即将独立之际,开动宣传机器,把三个解放组织人为地分为“革命的”、“爱国力量”和“反动的”、“右派势力”,挑起三派之间的冲突。苏联开始采取由古巴出人,自己出钱出枪的手法进行代理人战争。1976年初,苏联支持的“人运”击溃了“解阵”部队,并将“安盟”部队赶出城市。此后,苏、古军队仍赖在安哥拉不走,并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乘机打入安哥拉各要害部门。
  苏联在干涉安哥拉暂时得手之后,又在1977年3月和1978年5月两次策动前加丹加宪兵组成的雇佣军队从安哥拉对扎伊尔沙巴省的武装入侵。扎伊尔蒙博托总统召回驻苏大使,以示抗议。在第二次入侵沙巴事件时,摩洛哥、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多哥、加蓬、中非、埃及7国共同出兵,组成支援扎伊尔的联合部队。西方法美比等一些国家为了抵制苏联在中非的扩张,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向扎伊尔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援。这样,苏联对扎伊尔的扩张不得不暂时却步。
  在西撒哈拉、乍得、厄立特里亚等其他非洲地区燃起的战火,也有苏联直接间接的插手。
  苏联对非洲的侵略扩张,是它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的行动败坏了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声誉,同时也削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