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得失将会影响整个战局,双方在此激烈争夺乃势所必然。8月23日,德军进行了侵苏以来第二次规模最大的空中攻击,一昼夜出动了2 000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全市成为一片火海。11月下旬,高加索方面德军的攻势也因兵力不足而被阻止。德军损失惨重,战役由此转折。第三次夏季攻势也是它在苏德战场上最后一次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标志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
2023-11-27
两伊战争结束后仅一年零十个月,伊拉克又与盟友科威特反目,发生武装冲突,海湾地区再次出现危机,并终于发展成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
伊拉克、科威特争端由来已久。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本是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摆脱英国统治后应归属伊拉克。早在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时,伊拉克就曾打算对其诉诸武力,在阿盟的调解下,1963年伊拉克才被迫承认科威特独立。70年代石油经济的发展使伊科矛盾尖锐化。首先是边界油田之争,鲁迈拉油田横穿两国120公里的边界,油田呈锅底状地层结构,“锅底”在科境内,故伊的采油量总是低于科,为此,双方不断发生争执。其次是出海口之争。伊拉克希望在面向波斯湾的开阔水面建港,以输出石油,向科威特提出割让沃尔拜岛、租借半个布比延岛的要求,答应以供给阿拉伯河的淡水为代价进行交换,但遭到科的拒绝。伊对此十分不满。两伊战争使伊拉克损失了2 000亿美元,欠外债700多亿美元,其中欠科威特150亿美元,国库空虚,经济陷入困境。萨达姆的如意算盘是,如果伊拉克与科威特合并,伊拉克不仅可凭借科的财富缓解经济困难,而且可拥有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0%,在欧佩克内就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可能掌握国际油价的控制权。如果油价能上调,就可增加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增强称霸海湾的实力。1990年7月伊拉克、科威特就争议问题在吉达进行谈判,8月1日谈判破裂。
1990年8月2日凌晨,当科威特人还在沉睡时,伊拉克出动10万大军、350辆坦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仅用9个小时就占领了科王宫,2万科军被击溃。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身亡,埃米尔及王室成员逃往沙特。8月8日,伊拉克宣布与科威特“合并”。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联合国接二连三通过制裁伊拉克的决议。
伊拉克的地区霸权主义行为是对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大国霸权主义计划的挑战。美国为了它在海湾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为了维护西方的经济命脉以及显示它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布什政府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行动立即作出反应。8月7日,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在海湾地区部署军队,并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并布署了一支由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组成的多国部队,以阻止伊拉克袭击沙特阿拉伯。经过160天的调兵遣将,多国部队在海湾的总兵力已达70万,战舰400艘,作战飞机2 000架,坦克4 300辆,大炮2 300门,还配备有“爱国者”式和“毒刺”式导弹、F—117隐形轰炸机、B—52远程战略轰炸机、MIAI主战坦克等先进武器。在此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和各国代表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而进行了穿梭外交。美国、伊拉克代表也在日内瓦进行了直接会谈。1991年1月5日,布什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伊拉克在1月15日不从科威特撤军,它将面临可怕的后果,但遭到萨达姆的断然拒绝。伊拉克在科威特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伊拉克共有120万军队,驻前线总兵力达55万人,拥有坦克5 600辆、飞机774架、舰艇60艘。
1991年1月17日晨,多国部队以其空中优势对巴格达进行大规模持续的空袭。布什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了。整个战争以空袭、反空袭的方式进行。多国部队每天出动2000—3000架次飞机,发射各种导弹,轰炸伊拉克的通信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桥梁、核、化武器基地以及伊军主力共和国卫队。连续30天“地毯式”的超饱和轰炸,切断了前线伊拉克军队与后方的联系。伊拉克军队虽向沙特、以色列发射了“飞毛腿”导弹,但大都被美制“爱国者”导弹拦截。
2月24日凌晨,多国部队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进攻,从三个方向、兵分四路占领伊拉克南部地区,切断伊拉克军队供给线和所有的退路。仅用100个小时,伊拉克军队便溃不成军。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的决议。28日零时,多国部队停止一切进攻,战争基本结束。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战争,电子战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美方宣布,伊拉克军队死伤10多万人,被俘17.5万人,而多国部队伤亡、失踪共600余人,其中美国军队死亡79人。大部分中东国家卷入了这次战争。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多数国家支持并参加多国部队,只有约旦、也门、巴勒斯坦等少数国家支持伊拉克,阿拉伯世界再次陷入分裂,大国的插手使中东地区危机四伏,形势更加复杂。
(www.chuimin.cn)
有关世界现代史的文章
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得失将会影响整个战局,双方在此激烈争夺乃势所必然。8月23日,德军进行了侵苏以来第二次规模最大的空中攻击,一昼夜出动了2 000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全市成为一片火海。11月下旬,高加索方面德军的攻势也因兵力不足而被阻止。德军损失惨重,战役由此转折。第三次夏季攻势也是它在苏德战场上最后一次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标志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
2023-11-27
但奥匈拒绝和平解决和所有调停,于7月26日向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对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7月31日,它向俄法两国同时发出最后通牒。遭俄国拒绝后,德国立即于8月1日中午向俄国宣战。同日下午7时,德国向比利时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准许德国过境假道攻法。比利时予以拒绝,并向英国求援。在遭到德国拒绝后,英政府立即声明,从8月4日夜11时起,对德国进入战争状态。......
2023-11-27
19日,埃及部队接管了联合国紧急部队在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的阵地。22日又宣布封锁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在此关键时刻,苏联驻埃及大使于27日半夜敲开纳赛尔总统的宫门。埃及信以为真,遂即解除了西奈埃军的戒备状态。埃及的430架军用飞机中有320架被毁,空军立即陷于瘫痪。同时造成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离乡背井,沦为难民。......
2023-11-27
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于1941年11月8日成立后,领导人民不屈不挠地展开山地游击战,抗击德意法西斯。为了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决定成立联合国。第四,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根据秘密缔结的雅尔塔协定,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的二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是四大盟国之一。但是这项协定却是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作出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023-11-27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9月26日,美国给以还击,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需要指出;为了保障苏联东部安全的这个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相保证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苏联承认伪“满洲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对此,美国立即作出反应,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双方关系行将破裂,已如箭在弦上。......
2023-11-27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55年5月,赫鲁晓夫率苏政府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4月,共产党情报局宣布解散。苏南关系进入第二次和好。但南斯拉夫在解释与苏联恢复友好关系的含义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不结盟的政策。1968年8月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又使苏南争执迭起。南斯拉夫在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苏联则回以照会,斥南斯拉夫是捷克斯洛伐克“修正主义”的教唆犯。......
2023-11-2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发动战争时所绝对没有料到的。随着交战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人民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1917年5、6两月的法国兵变最有代表性。战争临近结束时,损失人数增至800万左右。工人、农民和士兵忍饥挨饿,流血牺牲,他们忍无可忍,只得起来斗争。......
2023-11-27
美国提出强烈的抗议,德国决定让步,向美国道歉,并赔偿死难者损失。1917年1月31日,德国通知美国政府即将开始无限制的潜艇战,美国遂即于2月3日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协约国和中立国方面的商船损失逐渐减少。1917年4月份损失吨位高达86万吨,1918年最后6个月平均每月损失减至14万吨,10月份仅为9万吨。......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