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世界现代史:各国科技政策及竞争结果

世界现代史:各国科技政策及竞争结果

【摘要】: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了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尽管国内对该计划存在意见分歧,但里根政府以及继任的布什政府仍坚决付诸实施。民间企业及其研究机构的经费自理,政府只对其进行政策引导和协助。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这一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改变。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日本政界、科技界深感有必要对科技政策再作调整。战后,世界科技中心虽然转移到美国,

 


  美国政府一向把科技发展看成是保持经济增长和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美国对发展科技的投资绝对值一直居世界首位。1950年全国科研与发展经费52亿美元,1960年为135亿美元,1970年为261亿美元,1983年为865亿美元,1989年达到1323.5亿美元,超过英、法、日、西德四国的总和。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了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60年代末到70年代,受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的影响,科技发展重点又转向解决国内社会和生活质量问题。1976年国会颁布《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组织和优先顺序法令》,规定在优先发展尖端科技的前提下,对医疗保健、能源、环保等事业给以足够的重视。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鉴于美国在科技领域全面领先的地位已经动摇,声明要强有力地支持科学技术,并再次调整了科技工作的重点,实行高技术发展战略。1983年3月23日,里根在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简称SDI),号召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制出用于国土防御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在空间拦截和摧毁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武器航天武器,彻底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美国人借用一科幻影片名将此“倡议”称为“星球大战计划”。这将是一个跨世纪的大工程,计划用25年,耗资1万亿美元完成。尽管国内对该计划存在意见分歧,但里根政府以及继任的布什政府仍坚决付诸实施。
  美国一向实行多元化的科技体制,全国不设统管所有研究开发工作的主管机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技政策。政府主要通过各种合同,如研究合同,采购合同组织各大学、工业公司和政府研究单位来完成科技计划、贯彻政府的科技政策。美国的科技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二战以来,国防研究预算在研究开发总预算中通常要占70%,1988年占65%。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长期性、风险大的项目,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1975—1987年基础理论研究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里根时期,基础研究经费在政府民用研究开发经费中占40%。
  (2)注重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的投资。大学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美国政府历来认为对大学的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资。大学科研经费的70%来自政府资助。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数万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
  (3)促进政府研究中心、工业公司与大学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政府还通过专利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以及技术转让法、反垄断法等立法调动工业企业对研究开发投资的积极性,使工业公司把与大学合作看成是最有利的机会,以便主动将大学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商品。为此,政府注意及时解密,鼓励将军事技术转为民用,并推动军事技术不断创新。
  (4)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视技术人才引进。美国一直在航天站、超级超导对撞机、绘制人体基因图等领域寻求广泛的国际合作。战后,平均每年引进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约6000—11 500人,70%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据统计,1982年全美69万科研人员中,1/3是从国外引进的。据苏联1977年估计,1952—1975年由于引进外国专家为美国节约教育经费达150—200亿美元。
  进入80年代后,尽管美国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机器人、光导纤维、办公设备等技术方面落后,但其整体科技水平仍居世界首位。1988年,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37%,英国占8.7%,日本占6.3%。 1945年以来全世界有200多人获诺贝尔奖,其中,美国人占60%。美国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科技军事化倾向比较严重,对与国防、军事相关的科技投资比例过大。

 

 

 


  日本的科研机构分属于企业、大学和国家研究机关,通常称“产、学、官”。国家按“官民分立”、“部门分割”体制进行管理。民间企业及其研究机构的经费自理,政府只对其进行政策引导和协助。
  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50—70年代实行“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加以改造,加速本国工业的发展。1955年前,主要引进电力、钢铁、煤炭等方面的技术,1955—1965年间主要引进机械石油等技术。1965—1975年,主要引进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宇航和海洋工程等尖端技术。在1950—1975的25年间,日本通过购买技术专利共引进25777项技术,既节约外汇,又促进了本国技术潜力的开发。
  1980年3月,日本“咨询一产业结构审议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这一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改变。对先进的技术不仅仅只是“模仿和追随”,而是要“首创和领先”。1981年,政府科学技术厅制定了《推进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制度》的规划、通产省制定了《研究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制度》的规划,提出了重点研究的项目。1982年通产省组织8家电器公司,建立统一机构,研制第五代电子计算机。1983年,日本已拥有商用机器人11万名,被誉为“机器人王国”。同年4月,国会通过《促进开发高度技术工业地区法》计划,首批建立14个“技术城市”,其特点是“产”(尖端产业)、“学”(掌握尖端技术的工科大学和研究所)、“住”(职工住宅、文化娱乐场所)三位一体。建设“技术城”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革命的需要。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日本政界、科技界深感有必要对科技政策再作调整。1984年11月27日,科学技术会议向政府递交了《关于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立足于长期展望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对策》的报告。这份振兴科技的政策大纲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在1985—1995年间,要使日本进入世界科技最先进行列。为此,要优先发展微电子新材料生命科学、地球物理、海洋、空间技术等项目。日本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只及美国的1/3,这与日本的科技政策不无关系,也不能不影响其“科技立国”目标的实现。

 (www.chuimin.cn)

 

  西欧曾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地区。战后,世界科技中心虽然转移到美国,但英国的科技发明在一段时期内仍居西方世界第二位。英国的科研传统是重视基础科学,轻视工程技术。英国直到1967年才创建工业大学。虽然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中的存贮程序计算机制成于英国,但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很快,英国不久就落后了。直到80年代初才采取措施,发展高科技。
  联邦德国,1949—1955年是恢复与重建科研机构时期;1956—1965年是以美国为模式振兴科技时期;1966—1971年是科技政策调整时期。1972年政府的科研报告首次强调“科技政策是国家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科学研究要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着重发展环境保护、生物、医学等部门。80年代又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攻克关键技术、赶上美日的目标。
  法国在战后建立了统一的科学研究与管理机构,到1958年形成完整体系。戴高乐时期(1958—1967年)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3%提到2.2%,在此期间,法国成为第三个空间大国。此后,因经费不足,科研事业发展缓慢,被人称之为退到“铁器时代”。1981年密特朗组阁后提出“发展科技、振兴法国”的方针,1982年通过第一部科技指导规划法。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与西德秘密磋商后一致认为,西欧有10个高技术领域落后于美、日,“欧洲必须团结在一项伟大工程周围”,才能得到拯救。1985年4月,法国政府提出尽快建立一个“技术欧洲”的主张。法国具体建议,欧共体及其他欧洲国家在与开发空间技术有密切联系的6个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光电子学、新型材料、大型电子计算机、高功率激光和粒子束、人工智能、高速微电子学。同年7月,欧共体12国与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在巴黎举行部长级会议,宣布“尤里卡计划”诞生。①“尤里卡计划”不仅是对“星球大战”计划的直接回答,而且显示了西欧在尖端技术和政治上争取对美独立地位的意图,也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西欧高科技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尤里卡计划”同军用技术特别是太空军事手段的关系尤为密切,实质上是一项同未来防务相关联的泛欧高科技合作研究计划。
  “尤里卡计划”诞生五周年之际,成员国已增至19个,研究项目共达500多个,总投资约800亿法郎。


  ①尤里卡(EURECA)是“欧洲研究协调机构”(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的英文缩写,与希腊文Eureka发音相近。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曾脱口说出“尤里卡”这句话,意为“我知道了”,或“有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