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城乡生产和居民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旱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639.2亿kg,2013年达到6019.4亿kg(附表2);全国粮食平均亩产1952年88kg,到1996年已提高为299kg。全国耕地复种指数新中国成立初为1.27,到2006年增至1.55。中国科学院研究得到我国最大复种指数潜力理论值为1.98。......
2023-07-29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根据19世纪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实践得出的结论。第三次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工具、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随着电脑等新技术的应用,其性质、结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人们不再是只依靠自然资源,而是研制新型材料,并按照人的需要设计、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劳动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当科技与生产力诸要素之间形成乘积效应时,整个生产力的提高要仰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在当代,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正因为如此,在当代,科技进步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 7%, 1950—1972年猛增至6.1%。造成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70年代占50—70%,80年代达80%。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在《美国经济增长核算》一书中分析1929—1969年促进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诸因素,其中知识与科技的贡献从37.8%上升到71.9%。 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诸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到7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至66.7%。
农业是个古老的产业。二战前,欧美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落后于工业。战后,通过应用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和激光技术,从育种、耕作到收成、管理实现了系统化和科学化。美国在1800年时,8个农民的劳动可以提供10个人所需要的粮食,到1980年时,1个农民可提供足够60人消费的粮食。60年代“绿色革命”的普遍开展对提高世界粮食产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4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布洛格率专家组在墨西哥荒原进行育种试验,经过10年努力,培育出矮杆、高产、抗锈、耐肥、抗倒伏的小麦新品种,使小麦平均产量由每公顷740公斤提高到2144公斤(1965年)。墨西哥在1956年达到小麦自给。60年代联合国推广绿色革命试验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又选育出水稻新品种,使亚非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第三次技术革命使整个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和联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三种趋势的加强:
1.产业结构的非物质化趋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二产业(采矿、制造、建筑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等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联系在一起的部门,如软件工程、数据库等,传统的会计、统计、金融等部门也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而使业务范围大为扩大。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1980年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产品生产总值。其他国家的情况也都相差不多。例如,1987年英、法、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2%、2%和3%;第二产业为38%,38%和40%;第三产业为60%、60%、57%。
2.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趋势。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956年美国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职员人数第一次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产业结构中“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前者主要包括微电子、机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以及现代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1960—1983年美国通用计算机的装机量由9 000台上升到90万台,增长了 100倍。1970—1985年美国集成电路的生产由4亿块增至120亿块,日本由1.2亿块增至55亿块。人们把这些迅速崛起的新工业称为“朝阳工业”,把传统的钢铁、机械、纺织业等称为“夕阳工业”。
3.科技革命带来了各国经济布局的变化。过去的工业区常常集中在煤铁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如美国的大湖一宾州区、苏联的乌拉尔区、顿巴斯区等。而新兴工业区则是按人才、交通、环境等条件来建设。如美国60年代兴起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位于旧金山以南斯坦福大学附近,在这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谷地内,集中了1700多家电脑、半导体的生产厂家,占美国同类工业产值的96%,其电路产品占世界产量的1/4。美国西部、南部的人口随着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猛增,1980年第一次超过了原来经济先进的北部和东部,美国计划以“硅谷”为中心建立从加利福尼亚到德克萨斯、波士顿、纽约、芝加哥的技术带。
苏联在新西伯利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公园,集中各类技术人员1.8万名;1963年日本政府决定在东京附近60公里处建立筑波科学城,有46所科研、教育机构集中在这里。此外,英国在苏格兰、法国在格勒诺布尔、联邦德国在慕尼黑、加拿大在渥太华西郊的卡尔顿、意大利在蒂布尔纳都设立了科学技术园区,作为电子工业基地和发展高科技的中心。
4科技革命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于发达国家着眼于发展“朝阳工业”,于是便将一些耗能大、费原料、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钢铁、一般化工、机械制造等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从而减轻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原料、能源的依赖,有些发展中国家因此而进入工业化阶段。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脑、软件等知识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矿物、天然橡胶等初级产品及钢铁、铜等商品的比重不断下降。据统计,1964—1970年间世界科技成果贸易平均以16.5%的速度增长。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发生重大变化。投资重点从采矿、机械、铁路转向尖端技术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有很大增长。如以1977年与1946年相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60.6倍,而同一时期对亚非拉的投资只增长35倍。这是因为,只有投资于高科技的新兴产业部门才能获取高利润,而这些产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力、高消费水平的市场,只有发达国家才具备。在1980年的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3/4以上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为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它们之间还展开了广泛的国际合作,进行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从而使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www.chuimin.cn)
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一定的目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管理对象实施一系列的控制,如计划、组织指挥、调节监督等。它一方面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另一方面也有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职能。它与科技发展一起被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传统的管理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后开始探索科学管理问题。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工业规模扩大,美国工程师泰罗对生产的动作和时间进行定量分析,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他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系统科学引起了管理思想的变化,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应用导致管理手段的更新。新的管理要求提高人的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注重人的因素,于是,研究职工行为规律的行为科学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了解决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问题,50年代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为了解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问题,60年代又相继提出了X理论、Y理论和Z理论。
在现代管理学中,与行为科学派相平行的还有现代管理科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195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他认为管理的全过程就是决策过程,管理者就是决策者。决策是现代管理的核心。1959、1960年,他先后出版《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管理决策新科学》两本著作。现代管理学派认为,科学的决策应该是:由个人决策向群体决策发展;由单项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结合决策发展;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和向国际型发展;由定性决策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发展。为了使决策科学化,70年代又兴起了软科学。这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被用来解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战略预测、规划、评估等问题,并将科学化管理推向新的水平。
有关世界现代史的文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城乡生产和居民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旱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639.2亿kg,2013年达到6019.4亿kg(附表2);全国粮食平均亩产1952年88kg,到1996年已提高为299kg。全国耕地复种指数新中国成立初为1.27,到2006年增至1.55。中国科学院研究得到我国最大复种指数潜力理论值为1.98。......
2023-07-29
驻藏川军无所适从,内部发生严重分裂。西藏地方的噶厦政府乘机号召全藏僧俗民众共起而反抗川军,各地藏军迅速向拉萨集结,将川军围困于拉萨城中。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钟颖被任命为驻藏办事长官,代表民国政府中央总揽西藏大局。面对中央政府对西藏局势失去控制的局面,以及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妄图争取西藏独立的图谋,与西藏毗邻的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的行政长官纷纷致电中央,陈明利害,提出解决办法。......
2023-08-29
这场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于当时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并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这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改革,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而且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并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登上统治地位。......
2023-11-21
科学革命的深远影响更多地在于其直接引发了彻底的思维变革,使知识界的思想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在对物理特性知识的获取方面,培根主张反复试验和观察,通过归纳法得出普遍结论,把握自然的规律、秩序,洞察自然界的奥秘。......
2023-11-30
2000年美国页岩气出口在能源出口中的份额不足2%,2010年已经达到23%,估计2035年将达到49%。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也迅速降低,2005年美国进口石油占全国石油消费60%,2012年下降到40%。2009年初至2010年3月1日,原油价格上涨73%,但美国天然气价格却下降15%。从图3-16可见,自2003年以来,美国采矿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已从52.5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95.7万人,年均增长6.9%。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各地页岩气的开发不仅给本地带来经济收入,还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2023-06-25
第五章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发展中的大跨国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半个多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加快,形成了近代史上又一次科技革命。在社会经济的这一巨大变革中,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当今的科技进步更是空前迅猛,每一年,甚至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问世,其速度真可谓是一日千里,不仅是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不可比拟,即使上一代人也是难以想象的。当今科技革命也是在前人已达到的基础上发生的。......
2024-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