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世界现代史: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世界现代史: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摘要】:12月7日两国在华沙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1970年3月19日,勃兰特前往民主德国的埃尔富特,会见了民德总理斯多夫,勃兰特表示愿意改善关系,但互不视为外国。斯多夫则坚持联邦德国必须承认民主德国,互派大使,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这个条约体现了双方的妥协,明显缓和了紧张局势。1972年12月21日,两德《关系基础条约》正式签订。9月,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年开始推行哈尔斯坦主义。1961年,阿登纳仍声称,当德国历史性的时机到来的时候,是不会忘记德国的东部地区的。这时,联邦德国仍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其衰退,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的政治家们重新考虑哈尔斯坦主义。从60年代初起,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就出现了微妙变化,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
  推动哈尔斯坦主义向新的东方政策转变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勃兰特,他在六七十年代曾先后出任政府外长和政府总理。勃兰特曾在柏林墙事件时任西柏林市长,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抗的严重性,所以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勃兰特任外长时就表示愿意同苏联和东欧国家就互不使用武力的问题进行谈判。1968年苏联干涉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发生后,联邦德国内部就是否继续采取缓和政策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1969年勃兰特大选获胜出任政府总理,坚持继续推行缓和政策,并最终完成了新东方政策的转变。由于德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从俾斯麦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相应的东方政策,为了加以区分,人们习惯地把勃兰特的东方政策,称为“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的基础是缓和、均势与联盟。只有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气氛,联邦德国才有可能摆脱哈尔斯坦主义,采取相对灵活和自主的外交政策,从积极主动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谋求新的统一机会。由于德国分裂形成的战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抗,这种对抗长期处在均势状况中,当谁也无法消灭对手时,均势便成为一种现实,新东方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对这种现实的承认。在缓和与均势环境中推行新东方政策,需要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结成牢固的联盟关系作为后盾,失去了这个基础,新东方政策将无力贯彻推行。
  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但这必然涉及联邦德国与苏联和东欧的关系。概括说来,新东方政策是以四个重要条约为基本内容的。勃兰特上台后,坚持与苏联进行谈判,两国外长于1970年夏进行了13次谈判,终于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协议。同年8月12日,勃兰特总理访苏,正式签订了《莫斯科条约》。条约声明,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与缓和,保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从此得到改善,贸易交往逐年增加,成为苏联与西方贸易的最大伙伴。1970年2月,联邦德国开始与波兰谈判。12月7日两国在华沙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该条约重申奥得一尼斯河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并相互保证不使用武力。1970年3月19日,勃兰特前往民主德国的埃尔富特,会见了民德总理斯多夫,勃兰特表示愿意改善关系,但互不视为外国。斯多夫则坚持联邦德国必须承认民主德国,互派大使,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5月,双方总理在卡塞尔举行第二次会晤,但仍无进展,问题由此转入西柏林问题,这只能由四大国会谈解决了。从1970年3月26日至1971年9月3日,四大国就西柏林问题进行了反复交涉,最后签订了一项《四方协定》,各方都保证不在西柏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并规定西柏林经过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相通的过境通道应畅行无阻,但西柏林不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这个条约体现了双方的妥协,明显缓和了紧张局势。此后,两个德国重新开始谈判,1971年底先就过境交通问题、双方居民访问旅行问题达成协议。1972年12月21日,两德《关系基础条约》正式签订。次年5月,勃列日涅夫访问联邦德国。9月,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12月,联邦德国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先后建交。新东方政策至此全面形成并实行。
  新东方政策既反映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变化,也反映出战后美德关系发生了变化。联邦德国发展到70年代,经济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经济大国,在欧共体内与法国一道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个经济大国却是“政治侏儒”,这必然使联邦德国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