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经验证实,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同时它否认客观实在和客观真理,是极端的相对主义。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对现代科学摆脱传统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相对主义思考方式影响许多科学家不自觉地接近了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方法论。而这正是逻辑实证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具有某种魅力并始终是西方最流行的科学哲学思潮的原因。......
2023-11-27
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年开始推行哈尔斯坦主义。1961年,阿登纳仍声称,当德国历史性的时机到来的时候,是不会忘记德国的东部地区的。这时,联邦德国仍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其衰退,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的政治家们重新考虑哈尔斯坦主义。从60年代初起,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就出现了微妙变化,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
推动哈尔斯坦主义向新的东方政策转变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勃兰特,他在六七十年代曾先后出任政府外长和政府总理。勃兰特曾在柏林墙事件时任西柏林市长,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抗的严重性,所以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的统一。勃兰特任外长时就表示愿意同苏联和东欧国家就互不使用武力的问题进行谈判。1968年苏联干涉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发生后,联邦德国内部就是否继续采取缓和政策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1969年勃兰特大选获胜出任政府总理,坚持继续推行缓和政策,并最终完成了新东方政策的转变。由于德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从俾斯麦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相应的东方政策,为了加以区分,人们习惯地把勃兰特的东方政策,称为“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的基础是缓和、均势与联盟。只有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气氛,联邦德国才有可能摆脱哈尔斯坦主义,采取相对灵活和自主的外交政策,从积极主动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谋求新的统一机会。由于德国分裂形成的战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抗,这种对抗长期处在均势状况中,当谁也无法消灭对手时,均势便成为一种现实,新东方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对这种现实的承认。在缓和与均势环境中推行新东方政策,需要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结成牢固的联盟关系作为后盾,失去了这个基础,新东方政策将无力贯彻推行。
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但这必然涉及联邦德国与苏联和东欧的关系。概括说来,新东方政策是以四个重要条约为基本内容的。勃兰特上台后,坚持与苏联进行谈判,两国外长于1970年夏进行了13次谈判,终于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协议。同年8月12日,勃兰特总理访苏,正式签订了《莫斯科条约》。条约声明,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与缓和,保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从此得到改善,贸易交往逐年增加,成为苏联与西方贸易的最大伙伴。1970年2月,联邦德国开始与波兰谈判。12月7日两国在华沙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该条约重申奥得一尼斯河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并相互保证不使用武力。1970年3月19日,勃兰特前往民主德国的埃尔富特,会见了民德总理斯多夫,勃兰特表示愿意改善关系,但互不视为外国。斯多夫则坚持联邦德国必须承认民主德国,互派大使,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5月,双方总理在卡塞尔举行第二次会晤,但仍无进展,问题由此转入西柏林问题,这只能由四大国会谈解决了。从1970年3月26日至1971年9月3日,四大国就西柏林问题进行了反复交涉,最后签订了一项《四方协定》,各方都保证不在西柏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并规定西柏林经过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相通的过境通道应畅行无阻,但西柏林不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这个条约体现了双方的妥协,明显缓和了紧张局势。此后,两个德国重新开始谈判,1971年底先就过境交通问题、双方居民访问旅行问题达成协议。1972年12月21日,两德《关系基础条约》正式签订。次年5月,勃列日涅夫访问联邦德国。9月,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12月,联邦德国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先后建交。新东方政策至此全面形成并实行。
新东方政策既反映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变化,也反映出战后美德关系发生了变化。联邦德国发展到70年代,经济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经济大国,在欧共体内与法国一道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个经济大国却是“政治侏儒”,这必然使联邦德国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www.chuimin.cn)
有关世界现代史的文章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经验证实,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同时它否认客观实在和客观真理,是极端的相对主义。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对现代科学摆脱传统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相对主义思考方式影响许多科学家不自觉地接近了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方法论。而这正是逻辑实证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具有某种魅力并始终是西方最流行的科学哲学思潮的原因。......
2023-11-27
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是他的理论体系中最受非议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性的本能冲动是人的一切动机、愿望和行动的根源,是无意识活动的基础。性欲的障碍和冲突是变态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和性的学说是他精神分析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也是区别于其他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标志。弗洛伊德去世前,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已发生了分裂。......
2023-11-27
经济危机还使英国对外贸易进一步萎缩,贸易入超逐年增加,国际收支恶化。9月20日英国正式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以此作为克服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为了加强贬值后的英镑国际地位,英国还积极推动成立国际货币集团。通过实行进口税法,英国保护了国内市场,对外贸易严重入超的状况有所改善。经过双方互相让步和妥协,英国与各自治领之间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
2023-11-27
16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一摩拉维亚保护国”。侵占波兰,对于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具有重大的作用。从3月27日起,英国报刊上不断披露有关德国调动军队和即将入侵波兰的惊人消息。这个提案反映了保守党内反对派不满情绪的加剧,甚至意味着准备更换首相。另一方面,匈牙利于1939年3月16日宣布合并喀尔巴阡乌克兰。如缔约一方同一国或数国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立即以自己的陆海空军力量予以援助。......
2023-11-27
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得失将会影响整个战局,双方在此激烈争夺乃势所必然。8月23日,德军进行了侵苏以来第二次规模最大的空中攻击,一昼夜出动了2 000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全市成为一片火海。11月下旬,高加索方面德军的攻势也因兵力不足而被阻止。德军损失惨重,战役由此转折。第三次夏季攻势也是它在苏德战场上最后一次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标志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
2023-11-27
首先被提出的是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1945年9月6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战后第一个关于内政问题的综合性咨文,内容21点,包含了“公平施政”纲领的基本内容。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但“公平施政”本身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公平施政”,所谓每个美国人都会获得“公平的一份”,在美国这样一个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无异于对劳动者的欺骗。......
2023-11-27
德意志人作为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少数民族,没有受到歧视。鉴于奥地利被突然占领、汉来因分子无理中断谈判,现在又传来德军集结的消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于5月20日宣布局部动员,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它们不能允许未经交易就由德国自行占领捷克斯洛伐克。5月23日,希特勒指示德国外交部通知捷驻柏林公使,说德国没有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图,德军在边境集结的传闻是毫无根据的。......
2023-11-27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保持自身安全与东欧各国安全抱有高度警惕。也正因此,苏联坚持在东欧各国成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其次,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好战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这是他制定战后初期苏联内外战略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他认为一场新的世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这种社会的“过渡性”产生了苏联对外政策的二重性。......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