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肯尼迪、约翰逊对杜鲁门全球扩张政策的继承

肯尼迪、约翰逊对杜鲁门全球扩张政策的继承

【摘要】: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继任总统。他几乎完全继承了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没有作出任何重大调整。肯尼迪断然拒绝赫鲁晓夫的要求。肯尼迪总统立刻在9月4日对苏联发出警告。肯尼迪声称美国的政策是把从古巴向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核导弹视为苏联对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的全面报复。肯尼迪及其政府官员紧张地等待苏联的反应。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它们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北约的作用受到削弱。

 

  1961年1月,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大选中获胜,登上了白宫宝座。在竞选中,肯尼迪猛烈攻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政策。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遏制”共产主义不够有力,忽视第三世界,还抨击共和党政府不重视防务,使美国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他指责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输掉”冷战,声称必须革新美国的外交政策。为了扭转美国的颓势,他上台之后就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还提出对非洲的“新非洲”政策,对拉丁美洲的“争取进步联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等等。

 

 

  所谓“和平战略”,实质上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其矛头首先对准了社会主义国家。肯尼迪及其谋士们总结了过去对社会主义国家搞“遏制”围堵无助于和平演变的教训之后,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口号下,通过援助、贸易、旅行科技与文化交流,设法削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俄国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依附状态,从出现在铁幕上的任何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这一“和平战略”也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企图通过“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攀亲戚”运动,派遣“和平队”等手段,争取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把它们纳入美国战略轨道。为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推进美国的全球扩张,肯尼迪提出了以“灵活反应战略”,取代艾森豪威尔的主要运用核威慑力量与苏抗衡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即既准备打有限核战争和核大战,也准备打常规战争与特种战争。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继任总统。他几乎完全继承了肯尼迪的外交政策,没有作出任何重大调整。无论是肯尼迪,还是约翰逊,都犯了一个通病,即他们都无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过高估计了美国的实力,一味试图在遏制“共产主义”中取胜,以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扩张。结果在侵越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在疯狂的军备竞赛中削弱,使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杜鲁门主义根本动摇。

 

 

 (www.chuimin.cn)

  1961年6月3日和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进行了两天的会谈。会谈的主要议题有双边关系、裁军、禁止核试验条约、柏林和老挝问题等。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柏林问题上。赫鲁晓夫重新提出了1958年曾提出过的要求,就是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美国、英国和法国从西柏林撤军。如果西方国家拒绝,苏联将单独同民主德国媾和,那时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须得到民主德国的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赫鲁晓夫的要求。这次会谈结果成了一场新的柏林危机的前奏。

 

 

 


  1961年美国与古巴断交。苏联取得了打入美国在西半球势力范围的机会,向古巴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美国感到不安。
  1962年8月底,美国U—2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发现近程导弹发射场。肯尼迪总统立刻在9月4日对苏联发出警告。苏联予以否认。但是在10月14日后,U—2飞机拍摄到苏联正在修建的中程与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照片。
  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正式通报苏联在古巴设置中程导弹的“惊人”消息,宣布对古巴实行名为“隔离”的海上封锁,以阻断正在运往古巴的武器运输线。肯尼迪声称美国的政策是把从古巴向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核导弹视为苏联对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的全面报复。他呼吁赫鲁晓夫放弃这种“统治世界的方针”,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
  根据肯尼迪的命令,180多艘美国军舰在加勒比海进行巡逻,形成对古巴的严密的海上封锁。美国设在古巴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也得到加强。载有核弹头的B—52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一场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发核战争的危机笼罩着美国和全世界。肯尼迪及其政府官员紧张地等待苏联的反应。
  就在肯尼迪进行战争威胁,核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赫鲁晓夫,自知苏联仍处于军事劣势,无可奈何地后退了。10月24日,数艘苏联货船或是改变航线,或是停在远离古巴的海面上,这表明美国的封锁起了作用。
  自10月26日起,苏、美双方信件不断,最后,赫鲁晓夫在10月28日的复信中被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的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这场危机不仅对美、苏关系,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到核战争的边缘,最后又不得不妥协,从而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但苏联在危机期间深受屈辱,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新的激烈争夺。
  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了上风,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但是,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西德,对于美国事先未同北约协商就采取制造危机的行动,并和苏联搞“越顶外交”,感到不满和忧虑。因此,西方盟国感到必须加强独立,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它们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北约的作用受到削弱。后来法国更加积极地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倡导“欧洲人的欧洲”。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表明它对美国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