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的知识控制权指的是因知识产权法而形成的对知识与信息的独占权及基于这种合法垄断而形成的市场及知识有关的控制力。知识产权法允许知识产权“人”搜集“原料”,并予以加工,创造出知识产权,把它们以知识产品的价格卖给生产“原料”的人,这样通过北半球的制药公司、农业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主导的基因政治开始变得明朗了。[5]免费文化的呼吁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在知识产权法的发展中仍然以知识产权扩张的观点为主。......
2023-07-06
第三世界国家随着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便提出了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一种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新型国际经济秩序的问题。旧的经济秩序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的产物,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一两个超级大国垄断着世界大部分工业、贸易、国际金融、货币、运输、保险和科学技术。第三世界国家虽有丰富的资源,但多为单一经济国家,其国民经济主要靠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品来维持。独立后仍继续遭受不等价贸易的剥削,企业经营管理权仍受外资控制,技术上不得不依赖西方,资金方面不得不受制于国际金融财团。由于条件苛刻,使得这些国家负债累累,特别是由于发达国家转嫁经济、货币危机,更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贫穷。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起始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展中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呼吁,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了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的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七十五国集团”。 1964年3月23日至6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了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并决定于同年12月30日成立联合国贸发会议作为大会的常设机构,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次日内瓦会议上任会议秘书的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根据他的“中心一外围”理论,提出了一些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受到与会的75国集团国家的赞同。他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围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外围经济的单一化、畸形发展及贫穷落后都是由于中心经济造成的。因此,应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实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等措施。会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开会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便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对策。该集团成员国不断增加,到1980年已增加到119个,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
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在巴格达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①后来阿尔及利亚、印尼、尼日利亚等国加入,共有13个成员国。它的建立是为了与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组成的世界石油卡特尔——通称“七姐妹”相对抗。在50年代前,“七姐妹”几乎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产业。1961年欧佩克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通过章程,申明它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他们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该组织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在它成立后的12年中,在原油标价、石油税率、公司股权等方面与“七姐妹”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1968年1月9日,科威特、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创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后大部分有石油收入的阿拉伯国家均加入,成员国增至11个,总部设在科威特。该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在石油工业方面的合作,协调石油政策,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掠夺和剥削。成员国的石油蕴藏量总和约占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50%,产量约占世界的1/3。凭此优势,他们与西方石油公司展开斗争,要求提高原油标价,让出西方公司的部分股份,增收开采税等,西方公司被迫作出一些让步。1973年10月在第四次阿以战争中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展开斗争。他们一致行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逐月减少石油供应5%,此外,还采取了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措施,结果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美国因缺油而减少或停飞了航班,西欧、日本各国纷纷讨好阿拉伯国家,改变了态度。发展中国家从这些事实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以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执行主席的名义提出召开专门研究原料与发展问题的第六届联合国特别会议的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的赞同。1974年4月9日至5月2日会议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行。在联合国的历史上,专门讨论改革国际经济关系的问题还是第一次。会上,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强烈呼吁保护民族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建立一种主权平等、公平互利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他阐明中国关于三个世界战略的思想,重申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会议最后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行动纲领》。同年在第29届联大上又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这些文件正式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表达了发展中国家反对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和剥削的强烈愿望,制定了建立“新秩序”的一系列原则措施,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些文件的通过显示了第三世界的力量,为它们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斗争开创了新的局面。
①“欧佩克”是英文缩写字OPEC的音译。
(www.chuimin.cn)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亚非拉的侵略和掠夺,是从海上开始的。海洋历来是它们争夺世界霸权、相互角逐的场所。关于领海问题,国际法一直没有公认的统一规定。帝国主义者出于侵略扩张的需要,将领海范围限制在3海里或12海里以内,但它并没有为多数沿海国家所接受。各沿海国有权根据其自然条件和国家安全及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适当确定领海的宽度,并在领海以外划定适当范围的专属经济区或专属渔业区。1947年智利和秘鲁最先宣布其领海范围为200海里,此后,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巴西、委内瑞拉也相继采取了同样的作法。1970年5月8日,智利等8个拉美国家通过了《蒙得维的亚海洋法宣言》,同年8月,拉美21国进一步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郑重宣布各签字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1971年1月,9个拉美国家举行利马会议,表示要采取共同行动,反对海洋霸权主义。1972年6月9日,9个加勒比海国家发表《圣多明各宣言》,又提出在领海以外划定一个不超过200海里的承袭海,沿海国家可对此海域内的自然资源行使主权。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争夺海洋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舰队、“渔船队”和“科研船”在各大洋横冲直撞,肆意掠夺各国近海和海底的资源。它们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限制各国的领海范围,极力抵制拉美国家200海里海洋权的主张。但是,拉美国家的这一主张却得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并迅速发展为世界规模的反对超级大国海洋霸权的浪潮。仅1971—1973年就有10多个非洲国家宣布扩大自己的领海范围,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庄严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限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管辖范围。亚洲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针对美苏企图使马六甲海峡“国际化”的阴谋,宣布三国共管此海峡。全世界共有110多个沿海国家,到1974年4月,有80多个国家发表了关于拥有200海里海洋权的声明。其中,除亚非拉国家外,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此情况下,1973年12月3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此前,联合国曾于1958年2—4月和1960年3—4月在日内瓦举行过两次海洋法会议,由于大国的控制,把领海规定为12海里,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愿望。所以,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举行本身,就是对海洋霸权主义者的重重的一击。与会的国家共有167个。美苏则对会议采取抵制态度。它们先以“时机不成熟”为借口进行阻挠,后又一反常态,提出海峡通行、捕鱼、科研等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企图使会议达不成协议。但是,经过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一致的努力,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历时9年,共举行了11期、16次会议,最后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共320条,另有9个附件。公约虽然继续规定领海为12海里,但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大陆架的所有权可延伸到200海里,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伸到350海里,同时规定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该公约基本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到1984年底,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在公约上签字,唯独美英等国拒绝签署,为公约的实施设置障碍。但是,这一完整的海洋法体系的确立毕竟是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反霸斗争中的一次重大的胜利,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有关世界现代史的文章
本书中的知识控制权指的是因知识产权法而形成的对知识与信息的独占权及基于这种合法垄断而形成的市场及知识有关的控制力。知识产权法允许知识产权“人”搜集“原料”,并予以加工,创造出知识产权,把它们以知识产品的价格卖给生产“原料”的人,这样通过北半球的制药公司、农业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主导的基因政治开始变得明朗了。[5]免费文化的呼吁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在知识产权法的发展中仍然以知识产权扩张的观点为主。......
2023-07-06
民主好比是政治的盘尼西林,肃清一切中国病。中山先生所说之民生主义,罗斯福总统[3]所说之无不足之自由,是指经济民主。山海工学团所主张之教育为公,和陕甘宁边区所实行之民办学校,是指文化民主。中国“五四”运动在社会关系上所发动之种种改革,例如男女平等,是走向社会民主。民主是中国之起命仙丹。民主能给我们和平,永远消除内战之危机。[1]本篇原载于1945年11月1日《民主教育》创刊号。......
2023-11-23
发展村级民主是我国民主建设稳中求进的重要方略着眼提高大多数人的民主素质的民主,才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民主。如同经济建设要考虑农民这一最大的利益群体的利益一样,民主建设也要着眼农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方能取得较大成效。民主实践既是民主教育,也是民主训练。在巩固和完善代表制民主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村级直接民主,比起那些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空泛化、极端化、理想化的种种设计,要来得真切,来得有效。......
2023-11-27
用户的政治倾向会对可信度的评估产生影响。政治知识和政治倾向有助于解释人们对有线新闻可信度的印象,例如保守的共和党人认为FOX更可信,而自由民主党认为CNN更可信。那些发现CNN和FOX之间的巨大差异的人在政治上更有见识,并持有更多的政治态度。那些信任CNN和FOX的人也信任政府,那些不信任政府的人更倾向于认为CNN比FOX更可信。......
2023-11-21
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科学技术又创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神奇的“玩具”。可以说,人类科技史的每一项重大发明,都会对人类的娱乐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改善了人类的娱乐,并同时成为人类的崭新玩具:纸张与印刷品、广播、汽车、电视、电脑都是如此。......
2023-11-03
在人际交往、团体与组织行为中,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从影响力来看,资历因素是领导者的任职历史与经历因素,属于强制性的权力影响力范畴。这些知识是使领导者的影响力富有科学性并取得员工信任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即便像体育、音乐、绘画等知识,也有助于领导者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影响力的增强。......
2023-07-30
我国长期对驰名商标的态度与做法,貌似称之为“驰名商标政绩”类型的政治过程也不为过。省级别的著名商标也成为“小驰名商标”类型的“政绩”商标。省以下级别的地方政府会对地方的著名商标申请单位进行嘉奖,并将著名商标的数量作为政绩评比的一个因素。脱离了相关公众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驰名商标异化,不仅削弱了相关公众的民主参与程度,还给公平竞争带来了巨大损害。......
2023-07-06
对于原先僻处海隅、文化不发达的临海郡来说,它的本土人物要想有所作为,进入历史记载是不容易的事情。但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靠近[14]和本地土地的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的繁荣,财富的增长,文化就成为必然的需要,临海郡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杰出士人开始出现在国家政治视野之中,参与中央政治活动。其代表人物有晋朝临海郡人任旭。任旭以外,临海郡还有任颙也是较早的参与朝政者。......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