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世界现代史

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世界现代史

【摘要】:联邦德国正式建立之前,占领当局依据波茨坦公告精神原则,对德实行一系列非纳粹化改革。如审判战犯并判处戈林、里宾特洛甫等12名要犯绞刑,取缔法西斯政党和组织,肃清纳粹党徒残余势力,清除“民族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等。与此同时,占领当局鼓励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的活动和影响。促成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奇迹”的因素较为复杂,但一些基本因素是很明显的。

 


  联邦德国正式建立之前,占领当局依据波茨坦公告精神原则,对德实行一系列非纳粹化改革。如审判战犯并判处戈林、里宾特洛甫等12名要犯绞刑,取缔法西斯政党和组织,肃清纳粹党徒残余势力,清除“民族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等。与此同时,占领当局鼓励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的活动和影响。在西占区最先获得批准成立的政党有四个,即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民主党和共产党
  在1949年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时,曾有12个政党注册参加竞选,但在其后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党被取缔禁止了,如新法西斯主义的国家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一些政党分化瓦解或很少发挥政治影响。这样,在战后几十年中,基民盟、社民党和自由民主党成为左右政局的三大政党,直接影响着联邦德国的政治进程。①
  基督教民主联盟在第一届联邦议院选举中,以不大的优势获胜,成为战后执政的第一个民主政党,并且不断连选连任,执政长达15年之久,发展成为联邦德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政党组织。该党是资产阶级政党,成员主要由大企业家、官僚、富农、手工业者和基督教徒等构成,在普通劳动群众中也拥有不少支持者,基本党员约70万人。该党政治领袖是康纳德·阿登纳。该党执政期间,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每年递增7.1%,到60年代初,国民经济总产值超过英法,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1869年建立的老党,战前曾被纳粹政府取缔,1946年重新恢复活动。在战后第一届大选中仅以两个百分点之差落后于基民盟,成为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在野党。该党社会基础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1959年巴特格德斯贝格会议上,该党大幅度调整了政策纲领,60年代中期进入“大政府联盟”参政,1969年大选获胜,到1982年,执政达13年之久。
  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在阿登纳时代,坚持与西方国家联盟,对苏采取强硬的抗衡政策。反对联邦德国中立法,主张保持优势威慑力量遏止苏联的威胁,并于1955年加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允许在联邦德国部署导弹和核武器。联邦德国虽然在1959年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拒不承认民主德国,长期推行著名的以外交国务秘书命名的“哈尔斯坦主义”,即要求与联邦德国有关系的国家不得与民主德国建交。这个政策一直到70年代才有所改变。


① 1980年,又成立一个“绿党”,发展迅速,形成四大党并存局面。

 

 (www.chuimin.cn)

  西占区占领当局最初实行的是管制经济,在对德实施民主化改革过程中,一方面瓦解法西斯的中央统治经济,一方面支持德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实施的改革,促使联邦德国经济较快完成了模式转轨,走上战后高速发展道路。
  德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决策人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战前,艾哈德持新自由主义学派观点,战争期间,他参加过反对希特勒的斗争,战后,他被占领当局委派到故乡菲尔特主管经济工作,继而升任巴伐利亚经济部长,1948年又被任命为双占区经济管理局局长。艾哈德结合德国实际,发展了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采用米勒-阿尔马克教授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该理论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米勒-阿尔马克解释其“社会市场经济”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并辅之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度。
  艾哈德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政策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全面经济发展,建立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保证价格稳定,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改革首先从整顿货币体系入手,在以“捕当猎犬”为代号的行动中,从美国运进重500吨的总值为57亿马克的新钞,于1948年6月19日晚开始了全面换钞的货币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而取消配给,放开价格,推动西占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同时,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以减税为内容的税收改革,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改革期间,德国经济充满了风险与危机,其间,新政府能顺利渡过难关,美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马歇尔计划,1948—1952年间,美国援德资金达16亿美元①,为联邦德国解决了一系列诸如外汇短缺、生产资金不足等紧迫问题。美援还为稳定过渡时期的社会心理发挥了重要影响。
  1952年,联邦德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均已超过战前水平,顺利实现了经济复兴计划,开始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在1952—1965年的13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9.8%左右,增长速度一直居西方国家前列。到60年代初,这两项指标的绝对数额均已超过英国和法国。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较1952年提高了6倍,经济实力居西方国家第二位。这13年中,联邦德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平均高达7.9%,均高于美、英、法三国,工业产值增长率超过美、英、法三国,仅低于日本。高速发展的工业,促进外贸连年顺差,极大地改善了国际收支地位,黄金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使联邦德国的绝对国力空前增强。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消费物价的年上涨率却保持着2.9%的低水平,用它衡量的通货膨胀率长期呈“爬行式”状态。失业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由于社会经济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增长,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大量引进劳务的局面。由此,联邦德国的政治与社会呈长期比较安定的状态,也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促成联邦德国出现经济“奇迹”的因素较为复杂,但一些基本因素是很明显的。从政治角度看,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形成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纵观战后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这个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一是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劳动力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的合理使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促使联邦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经济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三是长期保持较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1950年至1965年的16年间,投资总额达9332亿马克,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四是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增长,促进了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五是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


①若加上优惠贷款,美援总数约为3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