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日本民主化改革与经济恢复

日本民主化改革与经济恢复

【摘要】:由于美军的轰炸,日本境内有119个城市被夷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烧毁。战争中,日本人口损失268万,另有600余万伤残人员。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战前水平的8.7%,几乎陷于停产状态。人民民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和争取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社会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大选获胜,组织了片山内阁。此后,人民运动更加蓬勃展开,参加人数逐年上升。日本战后人民运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日本战败投降时,战争经济已经破产,经济完全陷入了悲惨的境地。据日本经济安定本部1949年报告中统计,日本物质财富损失总额达1 057亿日元,损失率达36%。由于美军的轰炸,日本境内有119个城市被夷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烧毁。船舶总吨位从战前的630万吨锐减至战败时的153万吨。日本这个海上大国,连从海外运进所需基本物资的能力也不具备了。战争中,日本人口损失268万,另有600余万伤残人员。
  战败时的日本经济,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极度萎缩、物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等。当时,日本主要城市的粮食配给量,每人每天仅为310克,黑市稻米价比官价高130倍。东京地区零售物价指数以1938年为1的起点上升,1945年8月达431,12月达827, 1946年5月高达1624。为了生存,居民被迫典卖衣物换取粮食,其状况犹如竹笋脱皮,被称为“笋式生活”。工矿业生产指数仅为战前水平的8.7%,几乎陷于停产状态。农业生产指数下降58%,当年大米严重歉收,加剧了粮食供应危机。1945年秋,日本直接被工厂解雇的失业者达413万人,海外撤回人员约600万,本土复员军人约300万,这使失业大军变得空前庞大。美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当时对记者说:“由于这次战争,日本已降为四等国”。

 

 

 

 


  在民主化改革过程中,日本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一方面,民主的政党政治氛围渐渐形成;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的民主运动蓬勃展开,成为日本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当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被击垮后,经过民主化改革的日本,政党如雨后春笋纷纷而起,1946年大选时,有363个政党报名竞选。在政治风云冲击下,政党分化组合,渐渐形成了几个比较稳定的大党,它们成为战后日本政坛上的主要政治力量。这几个大党是自由党、进步党(1947年改名民主党)、社会党、公明党、共产党、民社党、新自由俱乐部、社会民主联盟(社民联)等。战后几十年中,除1947年至1948年有一届九个月的社会党内阁(片山内阁)外,基本是自由党、进步党内阁。1955年,自由党与民主党(进步党)合并,称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此后一直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而掌握内阁。自民党的成员由上层官僚、资产阶级政客、地方实力派、资本家、律师和记者等组成,拥有400余万党员和党友,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守政党。在内政方面,自民党主张自由经济,倡导建立“民主、自由、福利”的社会。自民党的政策直接影响到日本战后的历史进程,既为战后初期经济恢复也为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党、公明党等其他在野党,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日本,但这些政党在客观上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既是自民党的竞争对手,也是自民党的监督力量,它们使政党政治能比较民主、健康地发展,为日本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运动广泛深入、蓬勃持久发展,是战后日本历史的一个显著特征。日本战败投降时,社会动荡混乱,政治上,维护旧天皇体制的保守势力与民众的民主改革呼声相对立;经济一片惨淡破败景象,物价飞涨,黑市猖獗。人民民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和争取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战后,日本工会、农协会组织迅速广泛建立起来,到 1946年,工会数已近1.8万,入会人数约480万人。1945年9月至1946年初,全日本发生罢工240次,农村发生的农民反对地主夺佃的纠纷事件达25万余起。1946年5月1日,东京50余万人举行了反饥饿的示威游行,并要求粉碎专制主义、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虽然由于占领当局干预,1947年“二·大罢工”没有如期发动起来。但这一次罢工准备活动,有力地冲击了吉田茂政府,使吉田内阁在4月大选中垮台。社会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大选获胜,组织了片山内阁。但片山内阁没有履行大选中的诺言,转而扶植垄断资本集团,对人民却采取勒紧裤带政策,因而导致人民运动再度高涨,使片山内阁仅维持了9个多月便于1948年2月垮台。1952年4月18日,日本各界群众为反对《防止破坏活动法》,维护工人的罢工权和人民的言论、出版、结社权再次掀起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参加者约105万人,各界群众积极支持,使罢工活动持续到5月1日。当天,东京50万群众在明治神宫外草坪集会,提出“反对重新武装”、“争取民族独立”、“打倒吉田内阁”等口号。这次集会遭到军警镇压,近2000人受伤,成为有名的“流血的五·一事件”。此后,人民运动更加蓬勃展开,参加人数逐年上升。参加“春斗”①的人数1956年由80万增加到280万,1960年增至440万人。日本战后人民运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①“春斗”是“日本工会总评议会”等团体自1955年成立“春季提高工资共斗会议,以来,发起的全国统一行动,即与资方就提高工资而进行的对等谈判,以后逐年进行,1962年达到高潮。此后声势减弱。(www.chuimin.cn)

 

 


  日本摆脱战后初期经济困境、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是与朝鲜战争及美国对日“特需订货”分不开的。直到1949年,日本的经济仍处在极端困难之中。战败至1948年,日本的通货膨胀仅在1947年底至1948年初稍有抑制,但整个经济形势仍不景气。1948年底,美国提出了紧缩财政、加强税收等“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并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约瑟夫·道奇于1949年2月赴日本具体实施。道奇整顿日本经济的方案称“道奇路线”,是以紧缩通货、平衡预算为主的。经过整顿,1949年度出现预算黑字达1 567亿日元,税收增长40%以上,黑市价格下降30%,使广大群众从统制经济中解放出来。但道奇路线另一方面又造成工厂倒闭、失业增加、银根紧缩,出现了“稳定恐慌”。1950年初,日本经济阴云密布、使人窒息,谁也看不出有什么光明前景。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走投无路的日本经济开始绝路逢生,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面对这个机会,日本资产阶级及政府都情不自禁地叫道:“这真是天佑神助、起死回生的妙药”,是“一股神风啊”!
  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货”。据统计,日本直接向战场美军提供的“特需订货”达13亿美元,向驻日美军及辅助人员提供的“间接特需”达23亿美元。这几十亿美元迅速使日本经济活跃起来。其次,朝鲜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贸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外贸增长达2.8倍,有力地推动了岛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再则,“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商业迅速摆脱积压滞销的艰难局面,有约1 500亿日元的积压滞销商品顷刻抢购一空,工业生产指数在多年徘徊不前之后,于1950年第一次超过战前水平。195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战前的水平。最后,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巨额利润,不仅摆脱了经济危机,而且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例如棉织业十大公司在其间增加利润达9—19倍之多,其中90%的利润都留在企业内部用作积累资金。
  经过朝鲜战争,日本战后步履维艰的经济终于走出了死胡同。虽然,三年战争带来的巨额利润是短暂的,还有使日本经济依赖特需订货等一些后患,但它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到1955年美军占领结束后,日本自民党政府继续采取一系列有效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除出口贸易外,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了战前水平,相继出现了“神武景气”、“价格繁荣”,为日本经济起飞作了充分准备。1956年,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18年高速增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