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世界现代史: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世界现代史: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摘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保持自身安全与东欧各国安全抱有高度警惕。也正因此,苏联坚持在东欧各国成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其次,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好战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这是他制定战后初期苏联内外战略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他认为一场新的世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这种社会的“过渡性”产生了苏联对外政策的二重性。

 


  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由当时内外环境及各种主客观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战后的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当时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美国的伤亡是24:1,与全部联军(包括不列颠、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印度、希腊、南非洲、法国、荷兰、丹麦、比国的军队)的伤亡差不多是10:1。……物质的损失估计约有2 000亿美元,但是化为灰烬的还不止金钱而已”。他认为,“不知道这个背景,就没有桥梁可以跟俄国人沟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保持自身安全与东欧各国安全抱有高度警惕。也正因此,苏联坚持在东欧各国成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斯大林在1946年说:“不要忘记以下情况,德国人侵入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所以能够经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当时存在着敌视苏联的政府。……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苏联抱善意态度的政府”。苏联从当时东欧各国的现实情况和维持同英美的关系考虑,一开始并未要求东欧国家建立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主张在这些国家多党制联合政府中,应由对苏联友好的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又得以干预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军事计划。
  其次,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好战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战后以来,美国对外战略和政策在总体上以苏联为对象,苏联也以美国为对象。面对着掌握全世界大约一半财富的头号超级军事大国的美国,以及美国在经济上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全面“封锁”,苏联只有采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对抗政策。但是由于对抗美国为首的侵略阵营的紧张斗争的需要,又使得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日益泛滥,它粗暴干涉东欧国家内政,对中国采取控制压制办法,在遭到回击后,就走向分裂道路。
  第三,斯大林对战后初期的战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这是他制定战后初期苏联内外战略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他认为一场新的世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早在1945年斯大林在同南斯拉夫一位记者谈话时就说:“德国人很快恢复元气,只消12年到15年工夫,他们又会强大起来。因此,南斯拉夫民族的团结至为重要”。1946年2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又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将使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进而打起仗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人民必须对30年代往事重演有所准备,必须发展基础工业,削减消费品生产。总之,我看今后少说也得在3个五年计划期间作出重大牺牲。和平是不会有了,国内和国外的和平都不会有了”。
  第四,斯大林混淆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界限,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严重脱节的错误。
  从十月革命胜利,经过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毕竟苏联社会主义只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一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的论断,完全适用于苏联。这种社会的“过渡性”产生了苏联对外政策的二重性。这也集中反映在斯大林身上。他一方面要求教育苏共党员坚决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另方面又认为俄罗斯民族是“最杰出的民族”,甚至为沙俄对外侵略、扩张作辩护。在雅尔塔会议上,一方面他要求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解放被奴役国家的人民;另方面又要求以恢复1904年前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作为参加对日战争的先决条件,并认为苏军对日作战及日本投降,是对40年前沙皇俄国战败的雪耻,而无视列宁早就指出的关于日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的论断。在这种情况下,加上苏联自认为对别国人民,特别是一些周边国家人民的解放有功,便有意无意地把对别国事务的干预视为正当,把自己当作东欧国家的“监护人”,甚至造成把南斯拉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的严重事件。

 (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