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人民共和国也宣称,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友好同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但波兰人当时经初步调查认为是苏联人干的。但有关这一事件的赔偿和审判凶手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波苏关系日趋缓和。匈牙利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是德国的欧洲盟国之一。随后双方又签订了供货协定等一系列协定。11月4日,在苏联支持下,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应工农革命政府的请求,苏军坦克部队平息了匈牙利的武装冲突。......
2023-11-27
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由当时内外环境及各种主客观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破坏。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战后的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当时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美国的伤亡是24:1,与全部联军(包括不列颠、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印度、希腊、南非洲、法国、荷兰、丹麦、比国的军队)的伤亡差不多是10:1。……物质的损失估计约有2 000亿美元,但是化为灰烬的还不止金钱而已”。他认为,“不知道这个背景,就没有桥梁可以跟俄国人沟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保持自身安全与东欧各国安全抱有高度警惕。也正因此,苏联坚持在东欧各国成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斯大林在1946年说:“不要忘记以下情况,德国人侵入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所以能够经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当时存在着敌视苏联的政府。……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于苏联抱善意态度的政府”。苏联从当时东欧各国的现实情况和维持同英美的关系考虑,一开始并未要求东欧国家建立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主张在这些国家多党制联合政府中,应由对苏联友好的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又得以干预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军事计划。
其次,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好战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战后以来,美国对外战略和政策在总体上以苏联为对象,苏联也以美国为对象。面对着掌握全世界大约一半财富的头号超级军事大国的美国,以及美国在经济上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全面“封锁”,苏联只有采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对抗政策。但是由于对抗美国为首的侵略阵营的紧张斗争的需要,又使得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日益泛滥,它粗暴干涉东欧国家内政,对中国采取控制压制办法,在遭到回击后,就走向分裂道路。
第三,斯大林对战后初期的战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这是他制定战后初期苏联内外战略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他认为一场新的世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早在1945年斯大林在同南斯拉夫一位记者谈话时就说:“德国人很快恢复元气,只消12年到15年工夫,他们又会强大起来。因此,南斯拉夫民族的团结至为重要”。1946年2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又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将使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两个敌对的阵营,进而打起仗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人民必须对30年代往事重演有所准备,必须发展基础工业,削减消费品生产。总之,我看今后少说也得在3个五年计划期间作出重大牺牲。和平是不会有了,国内和国外的和平都不会有了”。
第四,斯大林混淆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界限,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严重脱节的错误。
从十月革命胜利,经过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毕竟苏联社会主义只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一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的论断,完全适用于苏联。这种社会的“过渡性”产生了苏联对外政策的二重性。这也集中反映在斯大林身上。他一方面要求教育苏共党员坚决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另方面又认为俄罗斯民族是“最杰出的民族”,甚至为沙俄对外侵略、扩张作辩护。在雅尔塔会议上,一方面他要求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解放被奴役国家的人民;另方面又要求以恢复1904年前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作为参加对日战争的先决条件,并认为苏军对日作战及日本投降,是对40年前沙皇俄国战败的雪耻,而无视列宁早就指出的关于日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的论断。在这种情况下,加上苏联自认为对别国人民,特别是一些周边国家人民的解放有功,便有意无意地把对别国事务的干预视为正当,把自己当作东欧国家的“监护人”,甚至造成把南斯拉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的严重事件。
(www.chuimin.cn)
有关世界现代史的文章
波兰人民共和国也宣称,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友好同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但波兰人当时经初步调查认为是苏联人干的。但有关这一事件的赔偿和审判凶手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波苏关系日趋缓和。匈牙利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是德国的欧洲盟国之一。随后双方又签订了供货协定等一系列协定。11月4日,在苏联支持下,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应工农革命政府的请求,苏军坦克部队平息了匈牙利的武装冲突。......
2023-11-27
几十年来,苏联文化领域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出现过严重危机。战后,苏联国民教育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战前水平的基础上发展较快。在苏联高校中,还有来自120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主要来自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苏联是个读书风气很盛的国家。其中62种是苏联各民族的文字版,57种是外文版和世界语版。......
2023-11-27
1967年11月,他正式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强调并实行了集体领导。1976年,勃列日涅夫获苏联元帅衔。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1968年8月,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提克地区。这些行动,受到国际舆论的严厉谴责。......
2023-11-27
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了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尽管国内对该计划存在意见分歧,但里根政府以及继任的布什政府仍坚决付诸实施。民间企业及其研究机构的经费自理,政府只对其进行政策引导和协助。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这一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改变。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日本政界、科技界深感有必要对科技政策再作调整。战后,世界科技中心虽然转移到美国,......
2023-11-27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55年5月,赫鲁晓夫率苏政府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4月,共产党情报局宣布解散。苏南关系进入第二次和好。但南斯拉夫在解释与苏联恢复友好关系的含义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不结盟的政策。1968年8月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又使苏南争执迭起。南斯拉夫在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即发表声明,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苏联则回以照会,斥南斯拉夫是捷克斯洛伐克“修正主义”的教唆犯。......
2023-11-27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经验证实,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同时它否认客观实在和客观真理,是极端的相对主义。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对现代科学摆脱传统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相对主义思考方式影响许多科学家不自觉地接近了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方法论。而这正是逻辑实证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具有某种魅力并始终是西方最流行的科学哲学思潮的原因。......
2023-11-27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已在考虑对付苏联的问题。他为制定一条以苏联为敌手的“冷战”和“遏制”政策进行了紧张的准备。美英两次照会苏联,要求苏联撤军,被苏军拒绝。苏联代表则予以反驳并激烈指责英国在希腊和印度尼西亚的暴行。5月6日苏军撤出伊朗,这次历时半年的国际危机得以解决。结果,伊朗成了美国对苏军事威慑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3-11-27
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是他的理论体系中最受非议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性的本能冲动是人的一切动机、愿望和行动的根源,是无意识活动的基础。性欲的障碍和冲突是变态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和性的学说是他精神分析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也是区别于其他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标志。弗洛伊德去世前,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已发生了分裂。......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