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福特汽车公司由于实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和产品的标准化,以及使用新的高度炭化钢材制成的工作母机,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它的技术主要是从英国引进的。治疗梅毒的特效药“六。六”为法本公司所垄断、从空气中提取制造炸药的主要原料硝酸盐这项重大发明使德国在一战中英国对德国从智利进口硝石的封锁失去意义。

  科学技术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在历史上始终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电力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20世纪前半期,虽然经历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但总的来看,经济仍有较大增长。以煤、钢、石油汽车为例,它们在50年内的世界总产量分别为:

 产 品

  1900

  1938

  1950

 50年内增长倍数

 钢(亿吨)

  O.28

  1.10

  1.89

  6.75

 煤(亿吨)

  6.3

  14.3

  18.2

  2.84

 石油(亿吨)

  0.2

2.8(1937)

  5.2

  26

 汽车(万辆)

  O.9

  401

  1045

  1161

1930—1950年发达国家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

 国别

1930-——1940

1940·——1950

 国别

1930—1 940

1940—1950

 加拿大

 美国

 日 本

 比利时

 丹麦

 法国

联邦德国

  5

  3.9

  7.8

  -6.9

  O.08

  -6.3

  4.3

  4.1

  4

  -4

  /

  6.1

  10

  -9.1

 意大利

 荷兰

 挪威

 英国

澳大利亚

  0.06

  1.7

  1.7

  1.1

  /

  -O.07

  2.9

  4.1

  /

  /

上述发达国家主要物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重(%)为:

(www.chuimin.cn)

 \年份

物资\

名称 \

  1928

  1940

  1950

  生铁

  原钢

  水泥

  硫酸

 货运汽车(产量)

 客运汽车(产量)

  88

  89.8

  78

  66.6

 93.9(1929)

 99.8(1929)

  88

  91.9

  81.6

  84.8

 80.8(1938)

 98.6(1938)

  87

  88.3

  68

  92

  86.1

  98.4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原来以传统工业称雄的英、法被后起的美、德迅速赶上,甚至超过。美国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还主要是一个农业国。1820—1860年间,农产品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75%以上,随着工业的发展,到1921年,这一数字降至48%。美国虽起步较晚,但它善于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主要是英国的)和管理经验,工业发展较快。(至20世纪初,已具有了自己的重工业基础,)并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就以科学技术促进美国20年代的经济繁荣为例,造成美国20年代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泰勒制)而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在20年代,美国人口增加12%,而工业生产几乎增加了1倍,每个工人的生产率也几乎增加了1倍。国民收入增加了200亿美元。这十年中,发展最快的是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和建筑业。正如密契尔在研究“经济变化研究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中所写的那样:“自从1921年以来,美国人民比以前更能有效地把智慧应用于逐日的工作上面……。把科学使用于工业的整个过程比以前更为深入了。人们还作了不断的试验,把科学应用到管理、工会政策和政府的行政事务方面去,使效率更为增加。”

  1914—1929年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15年。福特汽车公司由于实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和产品的标准化,以及使用新的高度炭化钢材制成的工作母机,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该公司1903年成立时,年产汽车195辆,1908—1909年产量达10 666辆。1913年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装配一辆汽车的时间由20分钟缩短到1914年的5分钟,汽车基价由1910年的950美元降到1924年的290美元。工人每天劳动时间由9小时减为8小时,日最低工资还增加3美元。1924年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小汽车的销售量达125万辆,使汽车由少数富人的奢侈品变成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迅速得到普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钢铁、石油、橡胶、玻璃、油漆、制革、以及公路建设的太发展,从而形成了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

  与英、法相比,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技术主要是从英国引进的。18世纪末,从英国引进第一台珍妮纺织机和蒸汽机;至1840年,在普鲁士铁路上运行的机车中,90%是从英国进口的,至1844年底,89%的铁轨是英国或比利时制造的。然而,德国有重视国民教育的历史传统,善于在借鉴别国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大胆创新,故工业发展很快。到1853年,70%的机车是本国制造的,铁轨不仅全部自给,且有出超。德国只用了10一15年的时间就摆脱了对先进国家的依赖。20世纪初,它的科研水平已在全世界居领先地位。1901—1920年间,德国共有16人获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而同期,英国7人,法国7人,美国4人。在应用技术方面,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电动机都是首先由德国人发明制造的,并形成了电气化的高潮。电力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动力,且用于照明、通讯、广播等各个方面。1913年德国生产的电器产品占全世界的34%,美国占29%;1890—1913年电气工业总产量增长了28倍。德国的化学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从煤焦油中提取苯、氨,以及人造染料的发明、大量生产硫酸和苏打方法的掌握,这些都使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工产量跃居世界首位。1913年,全世界至少3/4的染料来自德国。治疗梅毒的特效药“六。六”为法本公司所垄断、从空气中提取制造炸药的主要原料硝酸盐这项重大发明使德国在一战中英国对德国从智利进口硝石的封锁失去意义。化肥、机械工业的发展使农业增产。1878—1913年,小麦产量提高了90%,马铃薯的产量增加了1倍,由于采用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的碱性炼钢技术和电炉炼钢法,使德国的钢铁工业突飞猛进。1875—1913年,生铁和钢产量增长了7倍。190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英法的总和。1914年德国铁的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1/4,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汽车、造船业也蓬勃兴起。1914年德国已拥有战舰242艘,海军力量雄居世界第二位。在各项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德国仍遥遥领先。20—30年代,德国获得各项诺贝尔奖金的人数为16人,同期,英国14人,美国12人。德国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终于使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不可避免。战争又加深了帝国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从而引起革命,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俄国取得胜利。二战后,又在中国等一系列欧亚国家中取得胜利,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世界1/3的土地上成为现实。

  3.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导致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如汽车、航空、化工、电器制造、石油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而传统工业部门如采掘业、纺织业等则相对衰落。以美国为例。1880—1914年间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有20个行业:其中13个行业是新兴部门。在此期间,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约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其中与汽车有关的三个部门(机车车辆、橡胶制品和石油炼制部门)的产值甚至增长了27.7倍。此后,1914—1948年,继续以高速度持续增长,上述各部门的产值又增长9.6倍,与汽车有关的三个部门又增长了21.3倍。

  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选育良种,而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所需劳动力却大为减少。农业上节约的劳动力相当大一部分转移到第三产业,促使第三产业兴起。美国农业劳动力的人数由19世纪60年代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下降到本世纪20年代末的20%左右,1945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2%左右。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1929年已达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各种合成纤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面料;农业的增产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改善了人民的食品结构。仍以美国为例:

美国居民食品结构(%)

 1909——1913

 1947-——1949

  鱼肉类

  油类

  水果蔬菜

  淀粉食品

  糖类

  15.8

  23.1

  4.4

  42.5

  11.7

  17.3

  30.3

  6.0

  27.0

  15.7

  至于汽车的发明和普及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交通的方便、快捷,更深刻的变化还在于它重构了美国的城市社会生活。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郊区的发展。人们厌烦了城市的拥挤和环境的恶化,追求居所的独处和浪漫的大自然,从而使城市人口纷纷向郊区迁移。汽车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汽车工业发展起来的不仅是钢铁、橡胶、公路建设等事业,还有种种为汽车及其拥有者服务的行业,如加油站、停车场、汽车旅馆、供人们坐在汽车里看电影的汽车影院、活动房屋、快餐店……使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带有鲜明的汽车特色。

  此外,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平均寿命。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电灯、电话、家用电器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民的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正如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所说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①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也有其负面效应。2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增长,汽车的普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本世纪60年代以前著名的“八大公害”中;至少一半发生在1950年前。它们是:(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过高,致使60多人死亡;(2)“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发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因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与大气中的尘粒结合,形成致害毒素,致使5 500人染病,17人死亡。(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发生于美国洛杉矶市。由于汽车排放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毒雾,刺激人的感官而造成危害。(4)“水俣病事件”。1935—1956年发生于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由于含甲基汞废水污染水体,使鱼类中毒,人食了毒鱼引起中枢神经疾患而致残、致死。

  造成上述环境问题的并非是科学技术本身的罪过。这是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而不惜牺牲环境,或是政府对环境污染缺乏立法和疏于管理所致。环境的恶化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和抗议,从而成为战后发达国家环境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1945年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不仅造成20万和平居民的伤亡,而且强烈地震撼了世界人民的心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全世界又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世界人民不得不行动起来,在战后初期开展了全球规模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

  总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未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如果人类能把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全部应用于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那么,未来世界的前景将是十分美好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3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