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世界现代史:战争的根本转折

世界现代史:战争的根本转折

【摘要】: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得失将会影响整个战局,双方在此激烈争夺乃势所必然。8月23日,德军进行了侵苏以来第二次规模最大的空中攻击,一昼夜出动了2 000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全市成为一片火海。11月下旬,高加索方面德军的攻势也因兵力不足而被阻止。德军损失惨重,战役由此转折。第三次夏季攻势也是它在苏德战场上最后一次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标志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

  莫斯科一仗,苏军虽胜,但亟需休整,无力继续反攻;德军虽败,也未全线崩溃。双方都在加紧准备,以夺取下一阶段的战略主动权。1942年春,苏军多次反攻均未奏效,反而因损失较大使局势恶化。德军又开始了第二次夏季进攻。与1941年全面进攻不同的是:由于力量不足,希特勒决定先集中兵力于南线,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斯大林格勒,另一路指向高加索。
  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位于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是连接苏联欧洲部分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德军一旦占领此地,就能切断苏联中央与南方重要经济区高加索的直接联系,进而夺取巴库的石油和库班的粮食,以战养战。然后,溯伏尔加河北上,迂回莫斯科;或由高加索南下,切断英美经伊朗向苏输送物资的供应线;还可进一步染指中东、印度洋,打开德日联系的通道。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得失将会影响整个战局,双方在此激烈争夺乃势所必然。
  由于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德军进攻方向再次判断错误,加上苏军在南线作战失利,苏联又一次面临险境。7月中旬,德军进抵距斯大林格勒仅60公里的顿河河曲,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7月17日至11月18日是苏军防御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2月2日是反攻阶段。战役之初,德军精锐部队第六集团军以27万兵力,在1 200架飞机配合下发动进攻,遭到苏军的坚决阻击。希特勒又从高加索方面把第四坦克集团军调回投入战斗。8月23日,德军进行了侵苏以来第二次规模最大的空中攻击,一昼夜出动了2 000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全市成为一片火海。9月13日,17万德军在近500辆坦克和1 700门火炮的掩护下攻入市区。双方短兵相接,逐街逐屋反复争夺。例如在马马耶夫高地和一号火车站附近展开激战,一星期中车站易手13次;又如巴甫洛夫中士等24名战士在一幢楼房里,顶住一个师德军反复冲击58天,守住了大楼。10月,德军占领城市的大部分,在有的地区甚至推进到伏尔加河边。苏军背水奋战,寸土必争。11月下旬,高加索方面德军的攻势也因兵力不足而被阻止。希特勒既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又没有占领高加索,反而因兵力分散,捉襟见肘,不得不把斯大林格勒战线侧翼交给战斗力不如德军的意、罗、匈等国的军队去掩护,暴露了自己的薄弱点。
  在鏖战正激的9月13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就开始考虑抓住战机,反攻歼敌的设想。此后,开始隐蔽地调集了约110万兵力,近1 500辆坦克、15 000多门火炮和1 350架飞机。经过周密准备,11月19日,苏军发起反攻,从南北两侧进行强大的钳形攻势,包围了德军约30万。在击退德方援军后,苏军再次发动进攻。1943年2月2日,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除被击毙约14万人外,包括司令鲍鲁斯元帅以下的24名将军、2 500名军官在内的9万多残敌投降就俘。入侵高加索的德军为了避免重蹈复辙,丢弃已经占领的部分油田,仓皇撤退,希特勒的南线作战计划彻底破产。举世注目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希特勒为了挽回颓势,实行全国总动员。他乘西线还没有开辟第二战场,调集东线的精锐部队,配备了新型武器、大量弹药和装备,并委任了经验丰富的优秀指挥官(曼斯坦因等),于1943年7月在苏德战场上发动了第三次夏季攻势。德军在库尔斯克100多公里长的狭窄地段,以90万兵力,配备了包括新式的“虎型”、“豹型”坦克和“裴迪南”自行火炮在内的近2 700辆坦克,上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实行重点进攻,从南北夹击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两个方面军,企图来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再次夺回战场主动权。由于1943年夏季苏军在兵员和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占优势,事前又获悉了德军的意图和可能进攻的具体时间,所以不像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那样被迫应战,而是先敌行动,调集了约133万兵力,3 400多辆坦克,近2万门火炮和2 100多架飞机,还在后方集中了大量预备队待命。这是苏军预先计划好的一次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防守反击战。
  战役从7月5日开始到8月23日结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7月5日至11日是苏军防御阶段,7月12日至8月23日是反攻阶段。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发生了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双方投入了约1 200辆坦克。德军损失惨重,战役由此转折。苏军经过50天浴血奋战,歼灭德军约12万,坦克师和机械化师约1/3。经过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三次鏖战,德军一蹶不振。第三次夏季攻势也是它在苏德战场上最后一次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标志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从此,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展开全线反攻。

 

 

  部队在北非沙漠地带作战,连水都要靠后方供应。保障后勤补给就成为胜败存亡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北非战争的特点:谁掌握了地中海的制空权,就控制了由欧洲到北非的海陆交通运输线,部队得到给养补充,才谈得上继续作战或发动进攻。如果丧失了制空权,得不到及时的供应补给,或因战线过长,后勤跟不上,战场上就会风云骤变,胜败易位。这就是英国和德意的作战都不能离开港口和交通干线,双方在北非沿海宽不过100公里,长却达2000公里的狭长地带反复拉锯的原因。
  1942年6月,隆美尔率部攻克了号称“不屈的要塞”托布鲁克后,7月初进逼离亚历山大港仅100公里的阿拉曼,开罗告急,伦敦为之震动。但是由于战线太长,德意军队的给养补充不上,攻势停顿下来。相反,英军经过上百天的准备,在蒙哥马利指挥下,于10月23日晚,对阿拉曼以西的德意军队发起反攻。双方投入的兵力虽各为包括4个坦克师在内的12个师,但实际上英军约有23万,坦克1 400多辆、火炮2 000多门、飞机1 200架,而德意军队约为10万(其中德军不到半数),仅有坦克558辆、火炮1 200多门、飞机350架。在英军地空协同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进攻和侧翼纵深迂回后,德意军队因补给不足,燃料只有正常需要量的1/10,兵力难以机动无法持久而遭败北。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沙漠消耗战,到11月4日结束。隆美尔的副手和9名意军将领被俘,部队损折过半,只剩下12辆坦克。非洲军残部西撤1 200公里,才幸免全军覆没。在这次战役中,“战斗法国”的军队也参加了战斗,他们不怕牺牲,以一个旅的兵力牵制了德军一个坦克师,打得十分出色,也为胜利作出了贡献。
  阿拉曼战役与二战中某些著名战役相比,规模和战果并不显赫。然而,衡量一个战役的历史作用,主要应以它对战争的总进程和对全局的影响而定。地中海南畔的北非、西亚地区合称中东。其战略地位的重要,不仅因为与“战争血液”—石油有关,而且是大英帝国得以维系的生命线和“腰带扣”。英国把它看作仅次于本土的第二个战略重点地区。阿拉曼之战的胜败,不仅关系到大英帝国可能会遭腰斩而解体,计划中的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后东西夹击非洲军的前提能否实施,也关系到北非的德军可能越过苏伊士运河进入西亚,与自高加索南下的德军会师于海湾,以致德、日法西斯在印度洋会师。而且还关系到苏联与英美的陆路联系能不能保持。所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大业。足见阿拉曼之战确实是举足轻重、牵动全局的一仗。所以丘吉尔把它看作是大英帝国“命运的关键”。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使北非战局呈现转折。此后的事实证明,轴心国再也无法在北非发动进攻了。
  继英军在北非东线胜利后,11月8日,艾森豪威尔指挥下的11万美英联军第一次渡海在西北非的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维希政府在当地的20万驻军纷纷倒戈。联军由西向东,直指突尼斯,与自东向西的英军遥相呼应。对此,希特勒一方面立即派德军进入法国南部,占领法国全境;另一方面,为了稳住意大利,他又派部队从海空两路火速增援突尼斯。1943年初蒙哥马利指挥下的英军也逼近突尼斯,被压缩在突尼斯北部的德意军队处在东西夹击之下。3月下旬,总数约60万的两路盟军会师。被围在比塞大的25万德意军队(德军占半数以上),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即将粮绝弹尽又无路可走,成为瓮中之鳖,在5月13日全部投降。自1940年7月初从东北非开始,历时2年零10个多月的非洲战事,终于在西北非结束。德意军队的总损失约95万,飞机8 000架,船舰约240万吨。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战场的局势,并为盟军以后从南面进入欧洲准备了基地和跳板。突尼斯之战的胜利和阿拉曼战役一起,彻底扭转了北非和地中海战场的形势。这是反法西斯阵营继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转折之一。
  北非的法西斯势力被肃清后,意大利就暴露在盟军的攻击之下。盟军为了彻底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重返欧洲大陆,于7月10日在地中海航线中端,与意大利本土隔海仅3公里的战略要冲西西里岛登陆。守军中占多数的意军作战不力,边战边退。到8月17日,盟军攻占全岛,歼敌约165 000人(其中被俘人数占4/5),残敌10万(德军约4万)撤往意大利半岛。
  意大利自参战以来,在巴尔干、地中海和非洲屡战屡败,士气不振。加上连年战争,本土屡遭轰炸,生产日降、食品奇缺、物价飞涨、经济濒于崩溃,致使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北部工业城市工人不断罢工。面临军事、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意大利已无力继续进行战争。当战火燃及西西里时,统治集团内部就密谋推翻墨索里尼,连他的女婿、外交部长齐亚诺也参加了这一行列。7月25日,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成为阶下之囚。国王任命总参谋长巴多里奥元帅组成新政府,并和美英秘密谈判,9月3日在西西里签字投降。为了避免德军报复,此事直到8日盟军即将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前才公诸于世。但希特勒对此早已察觉,事前从西欧调来大批精锐部队,10日迅速占领罗马和意大利北部。12日,德伞兵机降小分队又劫走被拘禁在意大利中部一个山顶旅馆中的墨索里尼,让他组织所谓“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傀儡政府。意王与巴多里奥政府出逃到盟军占领区,并于10月13日对德宣战。美、英、苏三国同时宣布承认意大利为共同对德作战的“参战友国”。意大利倒戈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价值。轴心三鼎足先折其一,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解体和反法西斯阵营的重大胜利。然而,由于德军已经占领了意大利的战略要地,据险顽抗;盟军也正集中主要力量于第二战场,意大利全境直到1945年5月才得以解放。

 

 

   英美根据“先欧后亚”的战略总方针,宣战后在远东太平洋日本只进行牵制作战。日本原先计划在太平洋战争初战取胜后就采取守势,巩固既得战果。可是当它出乎意料轻取致胜后,低估了对手的力量,认为美国要到1943年年中才有反攻能力。为了保持战略主动权,海军方面一改初衷,主张连续进攻,企图迫使美国在不利的条件下应战,消灭其海上有生力量,特别是美国的航空母舰。山本五十六认为进攻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前哨基地和珍珠港的屏障中途岛,就能诱使对方为争夺这个非保不可的据点而被迫应战,日本即可凭借当时的海上优势进行决战,聚歼美太平洋舰队,并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联系,确保自己在太平洋上的有利地位。但日本军方意见并不一致。陆军认为,获得了石油等战略资源,“南进”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就不能再扩大作战区域。因为日本陆军的2/3以上(包括关东军13个师)陷在中国战场,已调不出机动兵力再进行新的大规模陆上进攻作战。4月18日,从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6架B-25型飞机轰炸了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等城市,日本举国震动。为了杜绝今后的空袭,军方统一了意见,决定向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两个方向同时并进,摧毁美国舰队,扩大日本本土“防御圈”。这就导致了珊瑚岛、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
  1942年5月7日至8日,日本与美英舰队在西南太平洋的珊瑚海交锋,双方力量大体相当,损失也相差无几,但却阻止了日军对澳大利亚的进攻。这是太平洋战争以来,日军侵略锋芒首次受阻。这次海战,双方舰艇都在对方视距以外,并未交火,战斗由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进行,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由航空母舰之间进行对抗的海战。
  珊瑚海之战虽未得手,日本舰队仍按原计划远距离转移到中太平洋,准备再来一次珍珠港式的突然袭击,主攻目标是中途岛。为了打好这一仗,日本集结了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200多艘军舰,还配备了约700架飞机和7500人的登陆部队,组成日本海军史上最庞大的一支舰队。由于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事前了解到日本舰队的动向,虽然美国所能集结的兵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如日本,但因掌握敌情,准备及时,在主要作战海域集中力量,张网以待,对日本的突然袭击进行了反伏击。6月4日至5日,双方舰队在中途岛海面展开了又一次海空大战。日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22架飞机。美方损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1艘、飞机147架。开战以来,日本赖以取胜的航空母舰以及训练有素的舰载机飞行员,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惨重。在现代海战中,制空权是掌握制海权的前提,日本从此丧失了中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1942年8月,美军开始主动出击,在西南太平洋日军控制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瓜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据此,就可切断美澳之间的联系,进逼澳大利亚;美军占此,则可遏制日军南下,确保西南太平洋的反攻基地澳大利亚。对于瓜岛,美军志在必得,山本五十六又急于伺机报仇,于是一场几乎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同步进行的瓜岛争夺战激烈展开,从1942年8月7日到1943年2月7日,打了整整半年。除了在岛上争夺以外,双方还在附近海域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海战,其中四次是传统的水面舰艇之间的交战。这是一场陆海空军协同进行的岛屿争夺战,也是围绕着争夺战区制空权的一场消耗战。在这次战役中,日军损失了包括最精锐的陆军第二师在内的2个师。最后,只得把粮绝弹尽,濒临饿死的残余部队撤离瓜岛。这是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的第一次惨败。这一仗,联合舰队也损失过半,飞机损失约900架,飞行员损失是中途岛海战的约10倍。罗斯福认为瓜岛一仗打断了联合舰队的脊梁骨。太平洋战争也是一场岛屿争夺战,在争夺中,制空者制海,掌握了制海权就为岛屿争夺战中获胜准备了条件。经过瓜岛之战,盟军在西南太平洋也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它标志着太平洋战场局势转折的完成。从此,盟军转守为攻。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在出巡途中,座机遭到伏击身亡。(www.chuimin.cn)

 

 

  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之年。在这一年中,召开了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1943年1月14-2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今达尔贝达)会谈结束时,罗斯福宣布了要德、意、日“无条件投降”的原则。以后,在苏联、北非地中海和太平洋等各个战场上,反法西斯联盟都扭转了战局。攻占西西里和意大利投降,充分显示了同盟国已经完全掌握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在这种形势下,美、英、苏三国商定于11月底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政府首脑会议,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共同关心的问题。
  德黑兰会议前,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于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宣言》也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时公布于世,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结果。《宣言》还规定了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
  11月28日至12月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战时第一次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主要议题是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经过反复磋商和争论,由于苏美意见一致,英国只得放弃在地中海发动主攻的作战方案。最后商定,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从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三国首脑还就战后处置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
  《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对于维护、巩固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和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德黑兰会议也反映出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意向,对以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