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建中的法国:世界现代史

重建中的法国:世界现代史

【摘要】:两次大战之间,法国政府频繁更换。大选后,克列孟梭辞去总理职务,由米勒兰组阁。此后,法、苏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左翼联盟”执政期间,国债不断增加,财政异常困难。7月17日,白里安政府垮台。7月21日,赫里欧再次组成政府。当他将组阁名单交由众议院批准时,以290票对273票遭到否决。左翼政党虽占议会多数,但出现了社会党和激进党的分裂。政府频繁更换,造成政局不稳,从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

 

  凡尔赛和约为法国提供了相当的安全保证,但是由于法国没有达到彻底肢解德国的目的,以及会后没有得到英、美两国以条约形式保障法德边界,它继续再为寻求安全而努力。
  法国对付德国的传统办法是结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不愿承担大陆义务,拒绝与法国结盟。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法国也不愿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盟。于是,法国向德国周围的中小国家寻求盟友。1920年9月,法国与比利时签订了军事协定;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又先后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缔结了同盟条约,从而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以法国为首的主要针对德国的同盟体系。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匈牙利修改《特里亚农和约》和保加利亚修改《纳依和约》,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也分别缔结了三项双边同盟条约,在中欧和东南欧也形成了一个同盟体系,通称“小协约国”。法国为了利用小协约国扩大自己的影响,抑制德国,反对苏联,继法捷同盟条约之后,又于1926年6月和1927年11月先后同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缔结了友好条约。
  但是,比、波、捷、罗、南毕竟是中小国家,而且波、捷、罗、南四国都位于德、苏两大国之间,既怕德国,又怕苏联,实难发挥钳制德国和遏制苏联的双重作用。因此,法国还要寻求能够保障自己安全的更直接、更有力的办法。1925年10月签订的《洛迦诺公约》,被法国外长白里安认为:“我国的安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保障了。”但《洛迦诺公约》实际上使法国自身的安全还要依赖英国和意大利的保证,而且削弱了法国的同盟体系(详见本章第6节)。
  除与一些国家结盟和签订安全保障条约外,法国还耗费巨资,修建了一条马其诺防线,以图在德军再次来犯时得以自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迈的法国高级将领仍然身居高位,他们墨守成规,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特别是法国防守(如凡尔登之役)的经验,坚持打防御战的战略思想,认为连亘战线是不可攻破的。这种保守的、过时的军事思想之所以被法国最高统帅部奉为神明,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第一,法国已经取得胜利,只要能保住胜利的果实,平安无事地过日子,就可以心满意足了。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伤亡惨重,而战争中与战后的出生率都很低,兵源严重不足,以致人心厌战,进攻的军事理论没有社会基础。第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坚守连亘战线,德军虽曾几度突破法军防线,但突破口总能被修补堵上。贝当元帅说:“连亘战线是上次大战的一个伟大的启示。它被证明是坚不可摧的”。第三,轻视坦克、飞机这类新式武器的作用,不承认装甲部队是独立的兵种,不承认一支大规模的独立装甲部队能够突破敌人步兵和炮兵的防线;也不承认空军是独立的兵种,在1921年贝当制定的《最高统帅部手册》中只简单地说:“飞机白天侦察,夜间轰炸”而已。
  根据上述的战略、战术思想,法国从1928年开始建造马其诺防线,至1936年初期规划工程基本完成,历时8年,耗资500亿法郎。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马其诺防线并未起到原先设想的作用。建造这个著名阵地工事的目的是使法国在防御上固若金汤,但相反却助长了法国人的苟安情绪,腐蚀了军队的战斗精神,给1940年的军事崩溃埋伏下了种子。


 

 

  两次大战之间,法国政府频繁更换。如果从1920年1月米勒兰组阁算起,到1940年3月达拉第下台,法国共有40届政府。如果算到1929年11月白里安下台,共有17届政府。从1925年11月到1926年7月,白里安一共组织了三届政府,但第三届(1926年6—7月)只维持了三个星期。1926年7月复出组阁的赫里欧仅维持3天,就匆匆下野了。
  1919年11月,举行了战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选举前,民主联盟、共和同盟等右翼政党联合起来,组成“国民联盟”,竞选的口号是反对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动乱。大选后,克列孟梭辞去总理职务,由米勒兰组阁。他上台后,残酷镇压了1920年的铁路员工大罢工。从1922年1月起,素以强硬著称的普恩加莱出任总理。1923年1月,法、比军队以德国未如期偿付赔款为由,出兵占领鲁尔。鲁尔冒险以失败而告终。
  1924年5月,在法国举行了战后第二次选举。由于出兵占领鲁尔失败,“国民联盟”威信扫地。社会党、激进社会党等组成的“左翼联盟”获胜。以赫里欧为首的激进党人组织内阁,社会党人没有入阁,但表示支持政府的内外政策。在外交上,“左翼联盟”一反普恩加莱的强硬路线,采取与德国和解的政策。1924年7月,赫里欧政府接受了道威斯计划,1925年10月潘勒韦政府又接受了洛迦诺公约。1924年10月,赫里欧(总理兼外长)还致电莫斯科,表示承认苏联政府。此后,法、苏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左翼联盟”执政期间,国债不断增加,财政异常困难。先后组阁的赫里欧、潘勒韦、白里安企图通过增加税收、发放国库券、增加法兰西银行对政府的预支(法定界限是410亿法郎)等办法,解决财政困难,但遭到大资产阶级和右派的反对。1926年7月中旬,国库空虚,数十亿法郎的短期借款已经到期,政府无力偿还,法郎贬值到1美元兑50法郎。7月17日,白里安政府垮台。7月21日,赫里欧再次组成政府。当他将组阁名单交由众议院批准时,以290票对273票遭到否决。

 (www.chuimin.cn)

 

  “左翼联盟”政府垮台后,议会内政治力量进行了新的组合。右翼政党不是多数,不能组阁。左翼政党虽占议会多数,但出现了社会党和激进党的分裂。于是总统任命普恩加莱组成“国民联合”政府,它其实是右派和中派的联合,社会党人拒绝参加。普恩加莱执政期间(1926年7月—1929年7月,共两届政府),通过削减开支,提高税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保持了收支平衡。但税款增加最多的间接税,主要由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负担。1928年11月,激进党退出联合政府,此后普恩加莱领导的便是清一色的保守派内阁了。
  与英、美国家两党轮流执政的情况不同,法国政党较多,多采取联合组阁形式,政府在议会中缺乏稳定的多数,易为议会操纵,常为议会推翻,或因联合政府的内部分裂而自行瓦解。政府频繁更换,造成政局不稳,从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