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摘要】:在中国人民强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压力下,出席会议的北洋政府代表团希望趁此机会要求国际社会解决山东问题,承认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平等地位。美国代表鲁特借机提出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和坚持中国门户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原则”,要求各国予以接受。公约全文共九条,鲁特的“四项原则”列为第一条,是为中心内容。然而,公约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不过是表面文章。

 

 

 

  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远东太平洋问题,而其核心是中国问题。但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已不再是听任列强宰割的中国。在中国人民强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压力下,出席会议的北洋政府代表团希望趁此机会要求国际社会解决山东问题,承认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平等地位。美国为达到打击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消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迫使列强接受“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等多重目的,便利用中国的要求,授意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十项原则”提案。主要内容是;要求各国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完整和政治与行政上的独立;中国不再割让或租借领土或沿海的任何部分给其它国家;中国赞同并愿意在全国境内实行“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原则;废除各国在华特权;取消对中国的各种政治、司法及行政限制,等等。
  美国对中国的提案立即表示支持。美国代表鲁特借机提出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和坚持中国门户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原则”,要求各国予以接受。对本已打算放弃势力范围攻策的英国来说,承认这些原则并不困难。但日本对美国的意图颇为怀疑。日本代表加藤特意在会上说明,所谓“行政完整”并不涉及过去已经许诺给各国的利益或特权。鲁特对此表示同意,日本才放下心来,认为可以接受这些原则。于是鲁特的“四项原则”便成为会议处理中国问题的基础。
  中国对收回主权充满期待。根据上述原则,中国代表在会上具体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美国为捍卫“门户开放”,原则上支持中国。中国还认为,山东问题不是单纯的中日之间的问题,因此反对与日本直接谈判,而主张在会议上解决。但日本却坚持中日双方在会外“直接谈判”。美、英担心如果它们在这个问题上支持中国,将会激怒日本,从而影响与日本在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上达成协议,也将影响日本对“门户开放”原则的最终认可,便迁就日本,迫使中国接受了在会议之外进行的有美、英观察员列席的中日双边会谈。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日本应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日本撤退驻青岛、胶济铁路沿线及支线的军队;青岛海关归还中国;日本将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及一切附属产业归还中国,中国补偿日本铁路资产价值53 406 141金马克,在未偿清之前,车务长与会计长应由日本人担任;前德国享有开采权的煤、铁矿山由中日合资经营。《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从而使日本在山东仍保留不少权益。尽管如此,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是对凡尔赛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美、英的压力也是日本被迫让步的一个因素。
  但是对中国的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日本最初予以拒绝,理由是一旦废除中日两国间正式批准的条约,将酿成非常危险的先例,破坏现存的国际关系。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本才被迫声明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次要条款。中国代表不满意日本的声明,但美英却满足于日本的让步,无意做进一步的讨论。
  山东问题的解决,为贯彻美国的意图扫除了障碍。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公约全文共九条,鲁特的“四项原则”列为第一条,是为中心内容。它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谋取有损于其它国家公民的特权。然而,公约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不过是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归还外国在华租借地和取消势力范围与特殊利益,撤退外国在华军警和无线电台,撤销外国邮局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它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因此它们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它们的在华特权继续存在。
  《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①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www.chuimin.cn)


①《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一卷,第143页。